龔歡歡
摘 要:國內學者結合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特點,對我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理論、測量及應用進行了本土化研究,并在一定領域內提出了有價值的結論。但是,由于相關研究起步相對較晚,目前對于其理論和應用的研究還很欠缺,因此,我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研究尚需進一步本土化。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研究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7-0087-02
20世紀50年代,Super首次提出了職業成熟度這一概念,指的是個體完成不同階段相應的職業發展任務的程度。此后的50多年里,Westbrook,Crites和Savickas等人分別提出了職業成熟度的概念和多維模型,許多學者也紛紛開展了大量關于職業行為、職業發展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近年來,在國外職業成熟度理論的研究基礎上,國內學者結合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特點,并且將研究對象群體集中在青少年群體特別是大學生群體之中,對職業成熟度理論、測量及應用進行了本土化研究。
一、我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理論與測量的發展
2000年,龍立榮等發表的《職業成熟度研究進展》一文以及沈之菲編寫的《生涯心理輔導》一書,分別介紹了相關概念及理論。此后,我國學者對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研究逐漸興起,并以國外的職業成熟度理論為基礎,進行了研究和討論。
(一)對國外職業成熟度理論與測量的修訂
2003年,朱云立翻譯并修訂了Crites的1978年版CMI,對70名南京師范大學在校生的職業成熟度發展水平進行了研究,分為態度和能力兩個部分。該量表的分半信度和同質性信度較好,但態度量表的構想效度沒有達到理想狀態。此外,由于被試人數較少,并且主要建立在翻譯的基礎上,因此問卷對于中國大學生的適應性仍有待進一步探討。
2003年,馬遠對Crites的1995年版CMI進行了修訂和驗證,量表包含態度和勝任特質兩部分,通過對廣州市技校等大中專院校的479名在校學生的調查發現,雖然該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較好,但是勝任特質問卷的分半信度并沒有達到心理測量學的要求。
2005年,謝員、龍立榮等人對Crites職業發展問卷(VDI)中的職業選擇態度問卷進行了修訂,并對武漢市六所高校900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研究問卷的文化適應性。研究表明,該問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但是由于僅僅是對Crites職業發展問卷的部分修訂,因此其應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006年,張智勇等人將韓國學者Ki-HakLee修訂的職業成熟度量表進行了翻譯和再修訂,并通過對北京大學375名本科生的調查,探討了它針對中國大學生群體的適應性,結果表明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010年,繳潤凱修編了師范生教師職業成熟度問卷,測量態度和能力兩個維度,通過對東北三省七所高師院校5512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分析,結果表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效度指標。但是該問卷針對性較強,不具有普遍適用性。
(二)職業成熟度理論與測量的本土化研究
2006年,熊紅星提出了中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七維模型,在參考Crites的CMI修訂版的基礎上編制了量表,并對全國1751名在校大學生進行職業成熟度研究。結果表明,該量表在結構效度、內容效度兩方面符合心理測量的要求,但是效標關聯效度無法計算,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
2006年,鄭海燕結合職業認知和職業決策的觀點,構建了我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二維模型,指出職業成熟度是由職業決策知識和職業決策態度兩方面構成,并在此基礎上修編了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問卷。經過對全國2087名大學生的研究檢驗,該量表的信度、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都較為理想。但是,該量表中職業決策態度和職業決策知識兩個分問卷差異顯著,而總量表差異不顯著,因此其應用仍需進一步驗證研究。
2007年,錢麗自編了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問卷,測量職業決策的態度、知識與能力這兩個維度。通過對311名在校生職業成熟度的測量,進行了職業成熟度與職業決策困難的相關研究和干預研究。但該量表信度、效度并未達到理想水平。
2009年,劉利敏修訂了鄭海燕編制的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問卷,并將原量表中的“靈活性”維度替換為“現實性”維度,對職業成熟度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該問卷信效度良好。
總之,根據近年來國內學者的研究,我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理論與Crites的職業成熟度模型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但是,研究者都將職業成熟度指向了“個體做出與現實職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職業選擇的準備性程度”這一定義,并且都認為職業成熟度包括態度與認知兩個維度。在測量工具上,國內學者大多都是基于Crites等人職業成熟度量表之上的本土化修訂,結構中減少了Crites職業成熟度模型中的卷入和妥協等成分,并加入了具有東方文化特點的自信心和親友依賴成分,但其結構、維度、模型等方面并沒有較大幅度的改動。
二、我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特點及影響因素研究
隨著我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理論和測量工具的本土化發展,國內學者對我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進行了較為廣泛的調查。研究普遍發現,我國各類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大多處于中等水平,并在性別、年級、專業、家庭背景等維度上存在一定差異。
在性別因素方面,大多數研究者發現大學生職業成熟度普遍存在顯著差異,男生的職業成熟度水平高于女生。但熊紅星研究認為不存在性別差異。
在年級因素方面,國內研究者大多認為,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存在顯著差異,但是對職業成熟度的年級發展趨勢看法不一。鄭海燕、顧海鷗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學生職業成熟度水平隨年級升高而呈現出來倒“U”型的發展趨勢,大三為發展的關鍵年級。但是,孟令珍認為大學生職業成熟度水平呈現出大一到大三年級區間上升,到大四年級開始下降的趨勢。
在專業因素方面,國內研究者普遍認為,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總體水平以及部分維度上存在顯著的專業差異。如劉利敏研究發現,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總體發展水平由低到高依次為:藝體類、理科類、農學類、文科類、醫學類、工科類。
此外,國內許多相關性研究均發現,有無兼職經驗、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收入、職業價值觀、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對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總體或者分維度有影響作用。
三、我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相關干預研究
目前,國內研究者通過各種實證研究來探索提升大學生職業成熟度水平的不同干預手段和效果。2006年,臧剛順研究了團體咨詢對大學生職業成熟的影響;2007年,錢麗研究了個別咨詢對于職業成熟度五個維度的作用;謝員、龍立榮研究發現,課程干預對于提高個體參與職業決策的主動性、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以及職業成熟度水平具有良好的效果;2009年,馬薔和佟麗君的研究證實了團體咨詢對職業選擇等五個維度的作用,并能有效提升大學生的職業選擇能力;2012年,吳思思研究發現生涯規劃課程能夠提高醫科大學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并能幫助醫科大學生提高職業成熟度。
四、中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進一步研究展望
結合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研究價值毋庸置疑,對于大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高校職業輔導活動的開展以及人力資源的開發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研究尚需進一步本土化。
從研究對象上,盡管現在開始有對師范生、醫科大學生、護理專業大學生等特殊領域群體的研究,但是抽樣范圍還較小,對獨立學院大學生等特殊群體的研究還相對較少,比較研究也不多。因此,研究者應在這些方面給予關注,并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在研究內容上,大多都是對職業成熟度在中國文化背景下開展的適應性研究。國內研究者對職業成熟度的測量工具進行了翻譯或修訂,發現了大學生職業成熟度水平在一定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并圍繞職業成熟度的理論模型、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對職業成熟度的干預手段進行了研究,但是還不夠深入。
在研究趨勢上,盡管國內研究者對于某些特定職業、特定群體的職業成熟度的理論模型與實踐干預都進行了一定的探討,但是將西方職業成熟度研究成果的本土化發展仍然需要進一步拓展,才能真正發揮職業成熟度理論的實踐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顧海鷗.護理本科生自我構念與其職業成熟度的相關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2.
[2]繳潤凱.師范生教師職業成熟度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3]劉利敏.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問卷修編及發展特點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
[4]馬薔,佟麗君.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干預研究[J].心理科學,2009,32(4):877-880.
[5]馬遠.職業進入前青年人的職業成熟度問卷研制及影響因素探討[D].廣州:暨南大學,2003.
[6]孟令珍.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特點及其與自我概念、社會支持相關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9.
[7]錢麗.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測量及干預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8]吳思思.醫科大學生生涯成熟度的現狀及干預[D].太原:山西醫科大學,2012.
[9]謝員,龍立榮.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課程干預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7(3):103-106
[10]謝員,龍立榮等.Crites職業選擇態度問卷的初步修訂[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1):23-27.
[11]熊紅星.中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問卷編制及其特點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6.
[12]臧剛順.基于認知信息加工理論的團體咨詢對大學生職業成熟的影響[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6.
[13]張智勇,榮煜,管延軍.中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量表的信度與效度[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
[14]鄭海燕.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結構及其發展特點[D].重慶:西南大學文,2006.
[15]朱云立.職業成熟度理論及其在大學生中的應用[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