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艷 崔麗
摘 要:90后大學生思想獨立,易沖動,法律意識淡薄。思政課對大學生思想道德與法律教育的提升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思政課法制教育在實際中存在著課程設置不盡合理、師資隊伍參差不齊、過于注重理論教學、忽視法律教育等因素,嚴重影響思政課法律教育實效性的發揮。著重從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高校思政法律教育的現狀以及如何完善提高高校思政課法律教育的功能等幾個角度思考,嘗試能找到恰當的辦法破解這一困境。
關鍵詞:90后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法律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7-0213-02
一、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
隨著90后大學生進入高校深造,并逐漸成為高校的主力軍,日益引起社會的關注。尤其是在科技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從改革開放轉型期背景下成長起來的90后們性格鮮明,思想開放,自立自信,自我意識強;人際交往開闊,注重個人隱私的保護,崇尚民主平等,積極維護自身權益等都使他們呈現出越來越不同于其他年代的時代特征。他們既有積極、陽光的一面,也有過于自我、自私、冷漠、不計后果的消極一面。在大環境的影響下,90后普遍道德與法律意識淡漠也是不爭的事實。在強調依法治國的今天,很多大學生樹立法律意識、提升法律素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需深入探討的問題。
二、我國思政課法律教育的現狀
(一)缺乏深入學習法律知識的平臺
進入21世紀,依法治國理念深入人心,法律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很多90后大學生認為學法、懂法是必備的能力之一,無論從提高自身素質,抑或是就業、創業的需要出發,學法懂法確有必要,特別是非法律專業的學生興趣更濃厚一些。但是有相當多的學生單純依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中概括性的內容,再加上有限的課時,使得他們的學習僅僅停留在大致了解法條的層面上,而對法律的法理及其深層次的建構無法系統地掌握,難以達到他們的心理預期。
(二)在實際中運用法律能力差
很多學生在意識中有法律救濟的想法,但一具體到實際環境中,在相關操作層面學生會變得無所適從。大部分學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但是由于對程序法知識儲備不足,使得實體法與程序法不能有機結合,從而呈現一種不能操作法律、使法律作用發揮為零的現象。
(三)當前我國思政課法律教育的現狀
合格的人才應具備社會性,因為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而法律是調節社會關系的主要手段,因此法律素養成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當前學生們難以在高校思政課的課堂上學到心理預期的法律知識,也折射出當前我國思政課法律教育存在一定的問題,阻礙了思政課法律教學的開展。
1.課程設置不盡合理。自2006年課改后,法律基礎課與思想道德修養課合并成為一門課程,極大地壓縮了原本有限的法律基礎課學時。2010年國家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進行了修訂,全書包括緒論在內共九章,涉及法律基礎知識是第七章、第八章,其他章節涉及具體單行法。2013年國家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重新進行了修訂,將法律基礎知識部分調整為第五章、第六章,內容進行了增刪,刪除了實體法律部分,增加了法律法理部分的講解。這就意味著法律基礎更多的是法理理論知識,理論性大大加強。失去了切合學生實際的、具體的法律條文,就更難讓學生有興趣、有精力學懂、讀透。同時運用有限的課時量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法律體系,知曉并且精通有關法律知識是不可能的,更何況讓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法治意識,培養法律思維,這些目標在目前高校法律教育課堂上實現似乎是遙不可及[1]。
2.法律教育師資參差不齊。除了綜合院校、重點院校、開設法律專業的專門院校等高校能夠保證法律基礎教學配備專業的法律教師以外,還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尤其是很多民辦高校大多都是由沒有接受過系統法律專業培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講解法律基礎知識,他們在上法律課的時候往往會力不從心,即使學生有學習法律的興趣,也會因為課堂教學枯燥乏味,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法律教育師資的參差不齊,導致思政課的法律教育難以發揮有效的作用。尤其是在新修訂了教材以后,法律部分更多的是講解法理內容,如何將枯燥難懂的法理知識轉變為通俗易懂的內容確實考驗著教師們的能力。
3.理論教學占主導,學生法律實踐不足。不少高校既無專業的法律教師又無充足的課時保證,因此法律教育完全依賴課堂授課,盡管在課堂上學習了很多具體的法律知識,但當用來解決實際法律糾紛時,又無法解決,不能及時采取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傳統的教育理念忽視法律教育,德育并非萬能鑰匙,學生道德的淡漠需要法律來填充。近些年大學生中出現的藥家鑫案、李啟銘“我爸是李剛”等刑事案件。這都顯示出高校更應以法律教育與道德教育并重。
三、提升90后大學生學習法律實效性的舉措
(一)加強專業法律教師的培養、考核
一個富有個人魅力的教師無疑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對課堂的認可度,因此提升教學專業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對于講解這門課的教師,如果沒有法律方面的功底,可以定期組織參加專門的法律知識培訓,考核合格后方可講授這門課程。除了精湛的業務水平以外,謙遜的教學態度也很重要。認真聽取領導、同事、學生們的評議意見,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謙遜的態度,更能彰顯師者的親和力與胸懷,比以權威自居的態度,更受學生歡迎。同時教師要及時對反饋的信息進行回應。尤其是學生對教師課程質量所提出的意見與建議,能夠幫助任課老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2]。
(二)改革教學模式,增加法律實踐教學的比重
國家非常重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效果,2005年中宣部與教育部明確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都要加強實踐環節,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2012年,教育部與中宣部等七部委又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化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學生獲取、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3]。想讓學生有更切身的體會,就必須增加法律實踐教學的比例??梢越M織學生參觀法庭、監獄或者安排學生們去法院旁聽,親身感受法庭的公正性、嚴肅性、權威性。
當前我國廢除了勞教制度,更多需要勞教的人員轉為社區矯正。我們可以與社區合作,讓學生們參與監督、管理需要行為矯正的人員。相對來講,90后的動手實踐能力更強。一方面緩解社區人力不足,另一方面使學生們站在一個引導者的角度審視他們的行為,給他們更深的警示和思索。
(三)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培育校園法律文化
轉變傳統的觀念,實行道德與法律并重,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而培育學生的法律意識,維護法律的權威,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還要延伸至第二課堂、延伸至整個校園的文化當中。比如舉辦“基本道德規范與法律基礎”的競賽,無形中傳播、宣傳了法律知識。同時學校也要依法辦學、依法辦事,整個校園要形成依法做事的氛圍,以身作則,鼓勵學生們從法律的角度看待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們形成合理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維護社會正義的思維習慣。
(四)設立法律教育基金,保障法律教育教學
如果不設立專項法制教育資金,一些法律實踐教學就難以開展。比如參加法院旁聽、輔助社區矯正、舉行法治競賽等等這些都需要資金的支持。再有教學設備上多媒體乃至網絡是最好的設備,可以增強法制教育的震撼力。唯有靈魂受到震動,方可有深刻的記憶。而且90后們更習慣運用先進的網絡技術接收最新的資訊。然而有些學校本身條件受限,也有條件相對寬松的學校把多媒體教室讓與專業課尤其是重點專業課程使用,這就會消抵一部分法律教育效果。
面對時而成熟、時而幼稚、思維更加活躍、個性更加張揚的90后,對他們的法律教育就要結合其發展特點有針對性的展開。既要在道德方面引導,更要在法律方面言傳身教,創造依法辦事的氛圍,幫助他們確立法律至上的觀念。十八屆三中全會多次強調依法治國的重要性,期望90后們成為加快推進法治進程的生力軍,而不是絆腳石。
參考文獻:
[1]許玉琴.大學生法律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以完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法律教育為視角[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3(3).
[2]陳穎.提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魅力的思考[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3]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2012-02-03)[2014-05-16].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20221231547016&cata_
id=N231.
[4]劉換霞.需要理論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學,2013.
[5]劉曉晨.“90后”大學生的精神需求及其引導策略[J].學理論,2013(17).
[6]李璐嬌.大學生法制教育功能新論——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教育”課的法制教育為例[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4).
[7]欒雁雁,馮德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法律素養培養新探.[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