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毛散文語言具有通俗自然、優美典雅、幽默風趣的風格特點。本文試圖從風格學角度對三毛散文語言風格的形成原因進行分析,認為三毛自身的文化素養、性格氣質、生活經歷等主觀因素是其語言風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同時其語言風格的形成也受到社會環境、時空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影響。
關鍵詞:三毛 散文 語言風格 成因
三毛,臺灣著名女作家,原名陳懋平,后改名為陳平,英文名Echo,三毛是后期的筆名。上世紀70年代,三毛以其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和見聞為寫作背景,發表充滿異域風情的散文作品成名,代表作有《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來》《萬水千山走遍》等。三毛的散文不僅注重內容的豐富多彩,而且非常重視語言的藝術,她的散文語言用詞簡單,但又不失優雅的色彩,雅俗共賞,獨具個性。本文運用漢語風格學的相關理論,試圖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個方面對三毛散文語言風格的形成原因進行分析。
一、三毛散文語言風格特點
文學作品的風格通過語言的各個要素的運用來呈現出來,離開了語言物質材料,就無所謂語言風格,任何作品的語言風格都要通過語言物質材料構成的風格手段來體現。通過對三毛散文中語言要素及其非語言要素的綜合分析,我們認為三毛散文具有通俗自然、優美典雅、幽默風趣的風格特點。在語音手段上,三毛善于使用大量疊音詞和擬聲詞,使音節協調,通俗自然,具有音樂美感;在詞匯手段上,三毛在用詞時有意識地使用一些簡潔雅致的古詩詞,善于運用精當準確的單音節詞語,將尋常詞語生活化,使得作品的語言既優美典雅又通俗淺顯;在修辭手段上,三毛善于采用以俗傳神的比喻,化俗為雅,不落俗套。此外,多種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使三毛散文語言呈現出樸實自然、率真幽默的特點。
二、三毛散文語言風格形成原因分析
對成熟的作家而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言語表達習慣和慣用的遣詞擇語方式,不同的創作個性形成不同的語言風格,總之,表達主體是風格生成的第一位要素,是風格的核心和靈魂。黎運漢先生認為:“表達主體即作家自身的因素是語言風格生成的主觀因素,它影響和制約著風格的形成。主觀因素主要是指作者自身的氣質性格、思想感情、生活經歷和文化素養等。”①此外,語言風格的形成還受到客觀因素即社會環境、時空環境等的影響。本文主要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個方面方面探討三毛散文語言風格形成的原因。
(一)主觀因素
1.作家的文化素養 每個成熟作家創作個性的形成,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優秀的作家在長期的文學創作過程中,不斷汲取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藝術精華,豐富自己的文化學識,并根據自身實踐經驗加以藝術加工,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特色。由此可見,作家的文化學識,特別是語言修養,直接影響到語言的運用,對其語言風格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毛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自幼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耳濡目染,在詩詞古文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文化素養很高,文學功底深厚。在三毛的散文中,隨處可見傳統文化的痕跡,她將古典詩詞、名句信手拈來,同時又加以活用,形成自己的語言特色。例如:《餃子大王》中引用了元稹膾炙人口的愛情名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同時又加以活用,用來表現大家對餃子的喜歡之情,使她的散文散發出文雅的書香氣息。在精通傳統文化的同時,三毛還博覽法國、英國、俄羅斯等文學,泰戈爾、托爾斯泰等是她喜歡的大家并受到他們的影響。三毛散文語言散發出濃厚的書香氣息,格調優雅質樸,與其深厚的外國文化素養密不可分。比如,她去吃美餐時,菜來了的時候,她會說:“啊! 幸福的青鳥來了”②。東西方文化的涉獵,使三毛在傳統中國文化的基礎上,汲取西方文化的精華,為其所用,構建起自己獨特的語言知識結構,從而能夠熟練地駕馭語言,形成其獨有的語言風格特點。
2.作家的性格氣質 莫泊桑說:“藝術家獨特的氣質,會使他所描繪的事物帶上某種符合他的思想的本質的特殊色彩和獨特風格。”黎運漢先生在《漢語風格學》中認為,表達主體的氣質性格直接影響其語言風格的生成。在文學作品中,作家獨特的性格氣質也會體現在其作品當中,不同的性格氣質,決定了各個作家不同的語言風格。③
三毛個性灑脫,骨子中充滿了叛逆。三毛不認為自己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常常做出許多“瘋狂行為”而解釋不出原因。三毛獨特、率真的性格氣質影響著她的散文創作,她在創作中不會牽強附會,矯揉造作,不會為了追求文章形式上的華麗而放棄內容上的樸素真實,因此她的散文大多是自己生活的實錄,沒有虛構的人物和故事。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自己,故事情節就是身邊發生的日常瑣事,她不必為塑造主人公和構造故事情節而冥思苦想。
3.作家的生活經歷 作家的生活經歷與語言風格的形成有密切的關系。生活經歷決定了人的愛好與追求,對性格稟賦產生一定的影響,直接影響到作家的創作個性,因此,也會影響語言風格的生成。作家生活經歷豐富,能夠開闊視野,豐富閱歷,拓寬寫作題材,使文筆更加成熟老練,語言風格也會更加新穎獨特。
三毛的文字是她生活的記錄和演繹。三毛生活在一個傳統的書香之家,但她卻沒有自封在狹小的生活空間內,而是周游列國,開闊自己的視野。三毛的散文《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觀浴記》等寫的都是自己在沙漠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情感真實、感人,語言通俗自然、率真。再如《中國飯店》《芳鄰》是由一個個零碎的生活片斷組成,寫的是在沙漠中與荷西婚姻生活和與鄰居的相處過程中的情節,大多采用口語句式和人物對話形式,語言詼諧幽默,使讀者在輕松愉悅當中感悟生活的真諦。三毛以自己的異域經歷和愛情生活為背景寫出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佳作。獨特的生活經歷開闊了三毛的視野,從而使其散文語言既能雅,又能俗,通俗自然、優美典雅、幽默風趣。
(二)客觀因素
黎運漢先生認為語言風格作為進行言語交際的產物,它的形成和發展會受到客觀因素如社會交際環境的制約。因此,三毛散文語言風格的形成也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
1.社會環境與風格形成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文革”剛剛結束,主流文學以
“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為主,給人們一種沉重憂傷的感情基調,文學的審美娛樂功能被人們忽略。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迫切想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同時文學的審美娛樂功能也慢慢被人們重視,瓊瑤、金庸的作品也紛紛登陸內地,這就促使內地產生了一股新的“讀書熱”。同時海外留學的興盛,使人們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于是有過游學經歷的三毛在這股時代氛圍和人們精神需要的影響下,開始了文學創作。從《沙漠中的飯店》開始,三毛“自傳式”的寫作,不僅滿足了讀者對撒哈拉沙漠生活、文化的好奇心,給讀者展現了豐富多彩、新鮮躍動的世界,而且給長期處于壓抑氛圍的人們以精神的解脫,同時也促使了三毛散文語言風格的形成和發展。
2.時空環境與風格形成 時間、場合、地點等時空環境因素與語言風格的關系也十分緊密。使用語言創造風格,要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善于因時因地而異。“時空環境等因素,一方面影響和制約著風格手段的選用與語言風格的形成;另一方面,表達主體也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時空環境等因素,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創作出得體優秀的語言風格。”④例如《芳鄰》中的三毛和鄰居的對話:“給你三根,我們自己也不多了。”“你這盒火柴還是上星期我給你的,我一共給你五盒,你怎么忘了?”⑤這段敘述采用淺顯易懂的人物對話形式和口語句式,不僅適合當時的場合,而且符合三毛和鄰居的身份,生動形象地將三毛的鄰居們自私、蠻橫的性格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貌。這正是三毛巧妙運用時間、場合、地點等因素的具體體現。
三、結語
三毛是一位散文大家,她以獨特的創作特點和雅俗共賞的語言風格給中國文壇吹來了一縷清新的風,給人帶來很高的美學享受。本文在借鑒語言風格的相關理論基礎上,從風格學的角度對三毛散文語言風格的形成原因進行了詳盡分析,認為三毛自身文化素養、性格氣質、生活經歷等主觀因素是制約其散文語言風格的主要原因,同時社會環境、時空環境等也會影響其語言風格形成。到目前為止,研究三毛的文章大多集中在文學方面,而對其散文語言的研究相對貧乏,從風格角度分析其風格的成因的文章還很少,因此,對三毛散文語言方面的研究還有很大研究價值和研究意義。
①{3}④ 黎運漢:《漢語風格學》,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頁,第69頁,第61頁。
② 王微微:《一語道破解千愁——三毛散文的語言特色》,《學術交流》2010年第5期,第66頁。
⑤ 三毛:《背影》,湖南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頁。
參考文獻:
[1] 謝衛平.真摯的人生體驗,情感的自然詠嘆——論三毛散文語言的率真美[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2(4).
[2] 劉樹元.三毛散文語言藝術特色論[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4(5).
[3] 葛敏懷.三毛作品的審美品格[D].杭州:浙江大學,2008.
作 者:楊玉霞,長春理工大學文學院2012級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修辭學。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