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穎
摘 要:信息技術學科不同于其它學科,其實踐性強,富于創造性和創新性?!叭蝿镇寗印苯虒W模式在信息技術學科中應用,非常適合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對“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加以分析,根據科學合理設計任務的原則,討論“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構建以及其在信息技術學科中的應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科 任務驅動 教學模式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b)-0000-00
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信心技術的飛速進步,信息技術學科已經成為學校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學科與其它普通學科不同,除了專業的理論知識外,信息技術學科更加注重的是實際的操作技能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創造性。傳統的課題教學以教師講授式的教訓模式為主,不僅使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顯得呆板、生硬,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也不高,難以實現理想的教學目標。一直以來,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模式都處于探索的階段,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改革的新思路越發顯得格格不入?!叭蝿镇寗印苯虒W模式的出現無疑為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開啟了一盞明燈,“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強調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在實踐中掌握知識點和學習方法,非常適用于與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對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實踐能力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1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是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是教師根據教學的內容進行教學任務的巧妙設計,將任務交給學生去完成,學生接到任務后通過努力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達到教學的目的。學生要完成任務,首先要進行任務的分析考慮,找到任務的問題點和關鍵點,研究建立解決問題的方法方案,經過實際的操作最終完成任務。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利用“任務驅動”,讓學生對問題的重點難點關鍵點進行理解和處理,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易到難的一步步完成任務。通過一步步的克服困難,一步步的完成任務,學生建立了清晰的解決思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了知識的脈絡,學會了知識點的學習和運用,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和創造力有促進作用。
2 設計“任務”的基本原則
2.1 以學生為中心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任務設計的時候,要以學生為中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為前提,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前提,任務設計有吸引力,能夠引起學生探索的興趣。另外要注意難易程度的把握,任務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難度適中。為了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還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發揮創造力的空間。另外,學生個體素質參差不齊,每個學生的知識經驗和認知都具有差異性。設計“任務”的時候要對學生的個體實際水平有所了解,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等背景有所考慮,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多層次任務的布置,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完成任務的積極性。
2.2 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設計的“驅動任務”要充分考慮全局性,把握整體,不能只單純的考慮某一知識點或者問題點,要將知識點形成一個網絡性構架,構成知識網絡整體,而不是單獨的存在。信息及時學科的知識特點就是具有很強的關聯性,各個信息軟件之間也都存在這功能的遞進,因此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分梯次的進行任務的布置。學生進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既有新舊知識的銜接,又有新知識的學習發展。逐步掌握知識點,一階一階的完成任務,最終形成一個整體的知識和技能的系統,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
2.3 堅持可操作性原則
信息技術學科的實踐性特點要求任務的設計要具有可操作性,不能與實際生活相脫離。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環境中完成真實合理的任務,在任務重掌握知識點,這樣可保證學生的認知情緒,思維有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構建高效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3.1 任務情境的創設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倡導的是將學生的被動學習轉換為主動學習,以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為前提。在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思考探索的心理加以利用,精心巧妙的設計任務的情境,從情景的布置中將教學內容導入。可從一個有吸引力的示例開始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完成任務的積極性。在學習的初級階段,任務要稍顯容易一些,讓學生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有信息去解決問題,讓學生帶著一些疑問和信心主動的參與到任務教學中來。
3.2 任務分析
教師提出任務之后,先讓學生對任務進行討論,由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要解決的問題。教師再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將問題理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不要直接的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以引導為主,可提供一些有助于解決問題的線索,提出一些思路,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解決思路,自主完成任務。
3.3 完成任務
完成任務的過程要充分的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放手讓學生自主的驅完成。教師可為學生提供指導,鼓勵學生的信心,引導學生的思路朝著正確的方向思考。采用分組競爭的形式也是一個有效的辦法,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分組的形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也培養了學生團隊合作的意識,同時也能夠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型和追求進步的意識。
3.4 任務評價
評價學生完成任務后生成的作品,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任務的評價就是對作品的合理性和創新性進行判斷。要針對不同素質的學生完成的任務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評價。教師要以表揚和鼓勵為主,增強學生的完成任務的信心。教師要對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和結果進行歸納和總結,梳理知識點,對問題重點加以強調。注重鼓勵性評價的采用,同時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加以肯定,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4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學科的課程通常實用性較強,如硬件系統課程、軟件應用課程等等,與其它學科相比,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對教材的應用依賴較少。教師在教學中要轉變觀念,充分考慮到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順應時代需要,在新教育改革的形勢下跟上潮流,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新形式下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學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助,學生從被動學轉變為主動學。教授已經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著,更是一個教學任務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當然也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教師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為重點,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訓模式強調的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和環境下,在教師或者學習團隊的指導和幫助下,利用有利的學習資源,主動的認知知識,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叭蝿镇寗印痹谛畔⒓夹g學科教學中應用,更能是“任務驅動”的特點和意義更加良好有效的體現出來。信息技術學科課程技術性和操作性很強,不是單純的通過教師的講授就能夠讓學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的親身實踐才能夠真正的達到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和技術掌握的目的。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在摸索中學習和實踐,對自身的知識經驗加以利用并不斷積累,形成新的經驗技能,對自身認知結構的改變和完善也有重要作用,這樣才能夠讓學生自身的知識不斷地更新,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研究合作,對學生的人格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
教師在本節課結束的時候可以將下節課的主要內容和主要任務布置給學生。在課后,學生可以利用教材、參考資料、網絡資源等一切可利用的學習資源,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在下次上課的期間,學生向老師提交答案,選擇出較好的答案方案作為討論示例引導學生對其進行討論和評價,形成良好的課堂互動。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播者,又是任我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并鼓勵學生尋找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5 結語
總之,信息技術學科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是新教育改革形勢下比較適合的一種教學模式,符合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和需求。“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階梯式的教學使學生逐漸的形成知識的積累,循序漸進的建構系統的知識體系。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了學習興趣,激發了求知欲,掌握了知識點,而且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的意識和創新思維,使學生增加了求知的信心,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楊洪雪.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的特點及過程設計[J].教學與管理,2011(10).
[2] 姜振安.“任務驅動”教學法與學生實踐能力培養[J].職教通訊,2010(7).
[3] 祁云嵩,華偉.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應用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2(12):119~121.
[4] 李念平.“任務驅動強化實踐”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初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