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英語教學中,將“三思”分別在“師師、師生、教學”中的作用,“思得、思失、思效”,從知困到解困,走過了一段曲折的路,在思中學,在改中教,在教中發展和創新,從而大大改善了教學效果。
關鍵詞:英語教學;“三思”;發展古人說:“三思而后行。”“行成于思。”我在英語教學中也成功地通過應用“三思”,受益匪淺。
一、在“師師互學”中“思得”
我校在正常的隨堂聽課制度中十分強調“聽中多思”。我們不斷地互相“聽中多思”,不斷挖掘各人的成功之處,靈活運用,共同進步。我把別人的有效教學方法加以改變引用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來。
過去我在教學中很少讓學生一個個地讀課文,總認為這很浪費時間,其他學生又不愿意聽。后來,我在一個同事的課上,聽到她讓學生接龍讀,我發現這樣的口頭操練,學生參與面廣,學生也聽得認真。結合我的課堂教學習慣,把它改成了小組接龍讀、個別接龍讀、分角色接龍齊讀、比賽讀等各種各樣的形式,原本機械乏味的朗讀就變得活潑有趣起來。
二、在“師生互處”中“思失”
大家常說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育,他們都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各自天性素質、生活環境的不同,出現了形形色色的特異學生。有的很外向活躍,善于交際。但這樣的學生又往往言而無信,把老師的話當耳邊風。也有的學生內向文靜,不善言辭,但是一旦有事發生,他們會出人意料地產生突發過急行為。
今年年初,我休完產假上班,學校安排我上初二一個班的英語,初二是初中階段產生分化的關鍵年級。他們沒有初一學生那么單純,又沒有初三學生那樣成熟懂事,逆反心理最為突出,因而常常是分化趨勢特別嚴重。我在很快時間內就熟悉了每位學生及他們的英語學習情況,班上有近一半的學生對英語不感興趣,甚至討厭英語。為了使他們在課堂上打起精神,不再是呵欠連天,除了充分注意因材施教地備課外,我把重點放在搞好師生關系上。
我時時都有意識地和他們接近,甚至開玩笑,長時間這樣相處,關系是融洽了,他們見到我不是厭惡,而是有親近感了,上課也有了一些激情。但在碰到學習中的困難時,他們仍然繞著走,甚至憑借我的親近感,跟我討價還價,學習效果不僅沒有提高,反而有下降趨勢。這時我也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他們又像霜打的茄子,萎靡不振了。
對學生要以表揚和鼓勵為主,但這種表揚、鼓勵并不是一味地套近乎,應該是對學生做得好的、做得對的地方的肯定。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我的確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只知親其師之親,卻不懂信其道之道。其后,我改變與學生相處的方法,把握師生之間相處的距離放在首要位置,從而創設一個寬松而有度的教學心理氣氛,放得開收得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在“教學反饋”中“思效”
作業或檢測考試除了對學生有鞏固知識、加深理解、提高能力的作用外,向教師及時反饋教學效果是其十分重要的功用。在每次作業尤其是檢測后記下自己教學中的切身體會,及時總結教學中的得失,有助于我們找出規律性的經驗教訓,對同樣的知識,哪些學生不明白,哪些學生會,為什么?通過全面的分析,認真思考自己教學的實際效果。錯題集的收集匯編就是我從作業反饋中的“思效”做法之一。
我自己有一本錯題集,其中不僅有各種類型的錯題,而且有各個學生的錯題類型。這是我在復習新授中注意的“暗礁標志”,除了對本屆學生有效外,對歷屆學生的知識通病也有了規律性的了解,是備課、授課時的必備材料。
我同時還要求每個學生有自己的錯題集,指導他們將每次作業或檢測中出現的錯誤要分門別類,典型摘要地歸納,深入理解,舉一反三地摘錄。為了這樣,我不惜犧牲休息時間,精挑細選學生在作業或試卷中做錯的重難點題型,讓他們在錯題集上以做作業的形式再做一遍,并且交上來批改和再訂正。同時我還讓學生以家庭作業的形式把自己還沒有理解的題目抄下來,然后再獨立完成,同樣要交上來批閱。比如有一次檢測中出現了這樣的易錯題:
1. All the children looked happily(高興)at her little son.
2. The little boy looks happy(高興)at the history museum.
學生們通過自己做題目來比較,就能容易理解了,而且在后來的作業檢測中出現了相同類型的題目,錯的人就只有個別學生了。
作者簡介:葛張紅,女,1984年10月,本科,江蘇省如東縣童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