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明
自從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后,現在我省也加入到了新課改的行列,我有幸成為課改的其中一員,經過幾年的實踐,我有以下一些思考:
首先,在新課改背景下,物理教學要做到在教學目標上,從知識本位回歸到三維目標,新課標要求下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對核心知識的把握,有利于能力的提高,知識、能力、情感三類教學目標必須全面落實。例如:在講“摩擦力”的時候,學生莫名其妙地有了一種結論:“摩擦力總是阻力”,而且難以糾正。還有的學生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搞不清楚。其次,在認識上,盡可能符合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留給學生認識和思考的時間。例如:在講述物體作勻速圓周運動的過程中,以往的教學中通常是教師在黑板上推導規律,接著講解例題,最后總結解題規律,表面看來,教學環節齊全,學生應該掌握不錯,實則不然,很多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仍搞不清楚勻速圓周運動的實質規律。
新課程重視重演物理知識的發生過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學生接受科學教育的過程就是科學知識的再生產過程。例如,我們在“萬有引力”這一章中,新課標就非常重視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過程,課本用了兩節的內容,最后才得出萬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在以往我們往往把這一過程一句帶過,而在新課改中,我們應充分體會新課改的思想,引導學生體會牛頓是如何發現并如何進一步推廣成為萬有引力的思想,讓學生經歷必要的認知過程,在習題講解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過程分析,讓學生親歷物理問題的解決過程。例如:讓學生實地估測自行車在行進時所受阻力的大小。不想這個問題卻把學生難住了,后來讓學生演算了一道類似的題目:讓質量為m的物體以一定初速沿水平地面做勻減速運動,最后靜止,所設用時間t,通過位移為s,試求物體在運動過程中所受阻力的大小,結果學生很快就求出了答案,兩者對比,真是大相徑庭。其實,這正是傳統習題教學造成的后果,我們平時給學生做的題目,都是經過了去偽存真,消枝強干的精心加工,設問明確,條件貼切,學生只要公式對路,計算無誤,即可大功告成,呈現在他們面前的不是有血有肉的物理世界,而是一個由滑塊、小球、斜面等理想元件堆砌起來的抽象世界,其中那些最能啟迪心智、錘煉思維的過程與環節,卻被我們輕易地代勞了,學生吃到的是被人家嚼過的饃,哪里還有什么營養和味道呢?
探究是新課程教材的一個亮點,探究課作為一種新的課型,不僅要關注“知識與技能”,更要注重“過程與方法”。例如:“探究彈性勢能的表達式”這一節課,探究的思維臺階主要是:①探究彈性勢能的表達式時可以參照對重力勢能的討論。②重力是恒力,重力做的功容易計算,而彈力是變力,怎么計算彈力做的功。③變和不變是相對的,是可以轉化的,在非常小的時間或空間里,某些變化的量可以認為是不變的。但是攀登第三個臺階并不容易,我們在此引導學生回顧關于紙帶位移的“思考與討論”,學生由此想起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時間圖像,想起了圖像下面的面積數值上等于它的位移,想到了彈力——形變量圖像下面的面積數值上等于彈力做的功,學生溫故知新,教師因勢利導,師生的思維活動無論是從縱向還是橫向都有拓展,師生的思維方式就因此都上了一個新臺階。
以上是我在這幾年教學中的一些反思,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更進一步自我調整思路,不斷總結經驗,以適應課改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