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德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筆者通過學習、實踐發現,合作探究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教師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和扎實的實踐研究,才能使合作探究學習發揮應有價值。
一、存在問題
1.活動隨意,沒有必要合作探究。一些老師為了追求學習方式的多樣化,為了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理念,不顧問題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問題都拿來小組合作,結果收效甚微。
2.缺乏組織,無法進行合作探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立即讓學生討論,教室里馬上就會出現一片熱烈討論的場面,總體表現就是只有少數人我學我的、我玩我的,結果亂成一團。
3.流于形式,沒有思考探究實質。學優生基礎較好、反應快,為了小組得分,往往不顧學困生是否已經明白,就匆匆結束小組合作學習;學困生由于獨立思考能力較差,在新知識的探討中不能夠做到積極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有些合作學習是表演、是形式。
二、方法策略
1.做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在研究學生的基礎上,用好教材,設計好學生熟悉的生活中探索性、開放性的數學問題。利用好“互動教學”“對話教學”過程中不斷涌現和生成的大量的課程資源,這是寶貴而有意義的資源。
2.給學生機會,讓學生體驗合作學習的成功與快樂。時常選擇一些有探索性的、開放性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合作學習活動,明確分式與合作要求,讓學生參與合作學習。
3.給學生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在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老師要給學生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深入探究,老師可巡視,重點關注學困生,適當給予指點幫助與督促,力求使所有學生都行動起來,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收獲。
4.給學生鼓勵,讓學生展示自己。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可以很實在、很具體,比如保護、引導學生一個稀奇的念頭、一次異常的想象、一種不合常理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都可以促使學生新觀念的誕生。
5.采用“半肯”的教學評價或延緩教學評價。首先,教師愿意接受學生的觀念;其次,提供向學生暗示著出色觀念的情境;第三,對學生還不夠完整或不完全正確的觀點不立即表示肯定或否定,而是盡量引導學生或在其他同學的幫助下完善他的思想或思考過程。
總之,作為教師,我們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培養自身激勵性人格,做一個熱情、期望和可信任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