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璠
摘 要:課堂教學是每一個科任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有效教學策略就是老師通過課堂的教學活動,運用正確有效的教學方法策略,既要看學生本堂課的收獲,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發展的思維。新課程對廣大教師在教育觀念、教學策略、教學行為和教學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占有者、傳遞者,而應成為學生身心發展的指導者和學習方式轉變的促進者;同時,教師要在新課程的實施中,與學生共同發展、共同成長。
關鍵詞:教育理念;教學策略;有效性
課堂教學是每一個科任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每個教師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個人的教育理念、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方式等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作為一名新小學數學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中要跟前輩取經,細細地思考、慢慢地實踐,在課堂實施有效策略上我有以下想法。
一、改變師生關系,改進課堂教學方式
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中心環節,新課程改革強調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強調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我們知道,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特性、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真正主體,我們的課堂教學應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態度及情感的和諧發展。小學數學內容可劃分為概念部分、計算部分和應用部分三大塊,為教好這三部分知識,這就要求我們學會“放下身段”,使學生無論是以言語,還是以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樂于同教師對話。在教學中,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表的意見與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等,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
1.豐富多彩的師生活動融于數學課堂
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愿學、樂學、愛學的催化劑。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分析、研究,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培養、鍛煉、發展他們獲取知識能力的目的,課堂教學不僅應當是有效的,而且還應當是道德的或正義的。比如低年級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一種場景(如游戲、活動),以模擬的、典型的方法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氛圍中,可以在課堂上組織他們進行猜謎語比賽,學生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思維、技能也隨之被調動起來,進入到學習所應有的亢奮狀態。在教學中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和人格的發展,想方設法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啟發學生親自參與學習的過程,使學習成為其自身的內在要求,以達到開發智力和能力,提高其創造性思維的品質的目的。
2.形式多變,變“單一”為“多樣”
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有意識地注意教師自身在課堂中的主導角色定位,把準自己在課堂中促進者、引導者、組織者、評價者的角色。通過參與各種學習活動而形成的情感和認知對學生是深刻的,終身受用。因此,教師不僅要創設各種各樣的活動,而且還要使學生在活動中改造自身,促進自身的發展。教師在組織活動的時候,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使活動具有趣味性,比如創設動人的畫面,渲染優美的音樂,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創設教學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
例如:在學習“圓的面積”時,我出示一個圓,然后以圓半徑作為正方形的邊長,以圓心為頂點畫一個小正方形,讓學生猜測一下,圓的面積大概是小正方形面積的幾倍?有的猜2倍多一些,有的猜3倍多一些……學生眾說紛紜。然后組織學生討論、操作:你能不能想個辦法來說明你的猜想是合理的?有的學生用這個小正方形來量已知圓;有的學生把圓平均剪成4塊,再拼成近似平行四邊形;有的學生想出剪的份數多一些,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就更接近,減少了重合與空隙部分。教師給學生用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創設這樣一個質疑猜想的教學情境,可使學生獲得探究的樂趣、認知的樂趣、創新的樂趣。新型師生關系建立以來,良好的課堂氛圍使課堂教學出現了嶄新的變化,師生之間的心拉近了,老師成了學生的知心朋友。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對小學生來說,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首先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不是簡單地理解為只是要求學生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于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樂于與人合作等內在的學習品質。
張慶林教授認為:高效的教學應當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抱負水平,有助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意志品質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課堂中,我們經常可以做到學生競相表現自我,展示自我;學生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但老師要明確,學生這些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通過堅持不懈的引導,教師有意識地積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主動而富有個性的“習”的過程。根據課改實驗的要求,要引導學生在合作小組中進行學習時,成員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尊重,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也樂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有利于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傾向。
三、創造“教材”,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數學課程的內容一定要充分考慮數學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上數學的聯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在新教材中,編者煞費苦心在大千世界中尋覓捕捉小學數學的精彩鏡頭,并從中選取具有特定數學信息的現實背景,再根據班級、教學目的為兒童學習數學創設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數學情境。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教學時空和教學環境,以教材為設計教學活動的藍本,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數學內容中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數一數(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或正方形,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的事例進行思考:(1)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長方形的面積有何關系?(2)平行四邊形的底、高與長方形的長、寬分別有什么關系?(3)怎樣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后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學生記憶深刻,應用時容易掌握。巧妙地創設教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放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成為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探索者、發現者、創造者。
四、注重學生學習體驗,提高教學水平和效果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曾經指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和聯系。”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由于學生身心的發展特點,小學生對處于動態物體的感知反應快、印象深,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正好可以發揮其在教學過程中動像和靜像有機結合的優勢。因此,教學中必須應用一定的學具和教具進行操作演示,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形成知識,加深對數學的理解。例如:在教學“認識幾分之一”時,引導學生認識了幾分之一后,老師提出:“給你一張正方形紙,你能不能折出它的■?試試看,請給你折出的■涂上顏色。”這時,學生興致勃勃地動手操作起來,他們用多種方法折出了■。通過手、眼、腦并用,啟迪了他們的大腦思維,很快又得出了很多種■、■的折疊方法。而多媒體課件集文字、動畫、聲音、圖像于一體,所以可以變抽象為直觀,變靜為動,同樣擴大了學生的認識空間,縮短了學生的認識過程,減少了學生想象的困難,為學生實現由抽象到具體的思維飛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我們教師積極開發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自覺改變傳統的“教教材”為“教材教”,讓課本的知識“活”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五、回歸生活,體驗應用價值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理解數學思想,僅僅是學習目的的一個方面,而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會用數學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是數學學習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教師要用新課標理念,創造性地用好教材,體現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例如,教學“找規律——有序的排列”時,讓學生根據發現的規律,設計一件有創意而且有規律的圖案。這些探討課都讓我們看到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新型學習方式的萌芽,使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充分回歸到生活中,學生深深感到:學數學,真有用!
總之,新課程對廣大教師在教育觀念、教學策略、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是一場深刻的大改革。教師必須改變教學行為和策略,轉變角色,不再是知識的占有者、傳遞者,而應成為學生發展的指導者和促進者,并在新課程的實施中,與學生共同發展、共同成長!可以為學生學習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終生受益無窮。
參考文獻:
[1]陳清容.小學數學教學活動設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06.
[2]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教育科學,2009.
[3]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浙江大學,2009.
[4]蔡慧琴,饒玲,葉存洪.有效課堂教學策略.重慶大學,2009.
[5]崔允漷.有效教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7]陳海濱,徐麗華.有效教學的66個經典案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 江蘇省贛榆縣黑林鎮中心小學)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