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媛媛
小兒推拿是純綠色療法
小兒推拿是以中醫辨證理論為基礎,通過推拿手法作用于特定的穴位,達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目的,同時能夠改善兒童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一種保健、治療手段。
小兒推拿是純綠色療法,首先,就推拿手法而言,強調以輕柔著實為主,輕重緩急方向不同補瀉各異,常用的手法有直推法、分推法、運法、按揉法、摩法等i其次,小兒推拿特定穴與我們通常提到的十四經穴不同,適應兒科推拿的穴位,大多分布于頭面部和四肢肘膝關節以下,方便取穴,且穴位不僅是點狀,也有線狀和面狀穴,如前臂的三關穴和六腑穴都是線狀穴,腹部和五經穴都是面狀穴;第三,臨床操作強調先頭面、次上肢、次胸腹、次腰背、次下肢的常用操作程序;第四,重視膏摩并辨證使用蔥汁、姜汁、滑石粉等介質進行推拿,保護皮膚同時又增強手法的治療作用。第五,手法操作時間往往是以“次數”為計算單位,臨診時要根據患兒年齡大小、身體強弱、病情輕重等情況而有所增減。
小兒推拿3歲以下更有優勢
小兒推拿的對象一般是指7歲以下的小兒,尤其是3歲以下的嬰幼兒更有優勢。小兒推拿治療范圍比較廣泛,尤適于呼吸和消化系統疾病,如感冒、發熱、咳嗽、泄瀉、便秘、嘔吐、厭食等,其余如肌性斜頸、近視、斜視、小兒腦癱等癥也屬于小兒推拿的范疇。
小兒推拿治未病效果好
小兒推拿“治未病”,它的保健作用也日益受到社會和家庭的重視,小兒推拿保健內容也非常豐富,從嬰兒出生至少年時期的精神調攝、脾胃調理、益智保元、疾病預防等都有相關的推拿治療方法。 安神鎮驚保健法 新生兒神氣怯弱,易受驚嚇,出現驚悸尖叫、手足動搖、神亂不安等表現。
推拿治療處方:
自后而前輕撫百會,輕拍左上背部肺俞、心俞、厥陰俞,按揉雙側肺俞、心俞、厥陰俞,自上而下撫脊背(中指按在在督脈(風府穴)上,食指、無名指分別置于頸椎兩旁的足太陽膀胱經(風池穴),搗小天心,猿猴摘果(提耳尖、拉耳垂、搖動頭部,即用食指和中指分別夾住兩耳的上部輕輕向上提拉,再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雙耳垂向下牽拉,最后用雙手抱住寶寶頭部輕輕搖動。 健脾和胃保健法 中醫有云“小兒脾常不足”,由于小兒臟腑形態發育不全,故運化功能也未健全,易為飲食所傷,出現積滯、嘔吐、泄瀉、厭食等癥。且小兒生長發育快,調理脾胃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基本保障。 推拿治療處方: 順逆時針摩腹,捏脊,補脾經,按揉足三里。 健脾益肺保健法 由于“肺為嬌臟”,易傷而難調,又不耐寒熱,而中醫認為小兒肺氣之所以嬌弱,主要關鍵在于脾常不足,故要預防感冒等肺系疾患,必須健脾,并及時疏解風邪,通過調和營衛,宣通肺氣,增強身體的御寒能力,達到預防和治療作用。 推拿治療處方: 揉外勞宮,揉黃蜂入洞(以食指、中指同時揉按息兒鼻孔下緣或鼻翼根部,用于醫治外感風寒、發燒無汗、急慢性鼻炎、鼻塞流涕、呼吸不暢等病癥。操作時,應以一手輕扶患者頭部,使患者頭部相對固定,另一手食指、中指的指端著力,緊貼在患者兩鼻孔下緣處或鼻翼根部,以腕關節為自動,帶動著力部門作重復揉動,共50~100次。)以及補脾經,摩囟門,分推八道,揉手足心,拿肩井。
益智培元保健法
由于腎主藏精,精生髓,髓又上通于腦,故又稱腦為髓之海,精足則令人智慧聰明,故益智培元保健法能促進小兒智力開發,身心健康,精神愉快,并對小兒的五遲(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五軟(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解顱等屬于小兒發育障礙的疾患有一定的治療保健作用。 推拿治療處方: 推五經,捏十宣穴,搖搖肩、腕關節,屈伸肘關節,搖髖、踝關節,屈伸膝關節,捻十指及趾,捏脊。 小兒眼保健推拿法 眼睛保健推拿法是通過推拿手法對穴位的刺激,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增強眼周血液循環,改善眼睛營養,解除眼睛的疲勞的目的。能夠保護視力,預防近視,應同時培養好的用眼習慣。 推拿治療處方: 揉攢竹穴,掐揉魚腰,揉絲竹空,擠揉睛明,揉太陽,揉四白,刮眼輪,拿風池、曲池、合谷,按揉頸項部棘突,拿揉頸椎旁肌肉。
編輯/王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