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景云
摘要: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一節優質的課不是教師的一個人的表演,更是學生展示的舞臺。據此,文章分析并反思了一節省級優秀課的設計。
關鍵詞:情境;激情;調動;設計與反思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10-0035-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2013年10月中下旬,江蘇省教研室在徐州舉辦了全省初中化學優質課評比暨觀摩活動。來自全省十三大市的27位老師分3組進行了“同課異構”,筆者的課題是:基礎實驗3 物質燃燒的條件。燃燒是同學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一種現象,與生活非常貼近,選擇什么樣的素材?如何設計才能上出這節課的魅力與特色?才能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筆者在執教的過程中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設計思路
燃燒與滅火的事例在生活中很普遍,學生對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也能說出一二,所以要想讓這節課上得出彩,學生真正學有所獲,教者就得領略這節實驗課真正的教學目的,并進行巧妙設計,而并非僅僅掌握幾個知識點這么簡單。筆者認為這節課更應側重于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通過教者精心的設計、巧妙的安排并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激情和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教學過程
1. 熟悉的事物,不熟悉的情境,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
【師】同學們,你們見過蠟燭嗎?見過在水中能燃燒的蠟燭嗎?見過在水中燃燒能變成水晶杯的蠟燭嗎?
【生】(期待的表情)沒見過!
【師】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播放視頻:蠟燭水中燃燒的視頻)
【師】(手拿在水中燃燒后的蠟燭,走進學生)在燈光的照射下,燃燒以后的蠟燭看起來像什么?
【生】水晶杯
【師】這個水晶杯到底有多深呢?如果把這些小糖球倒出來,能倒出多少?誰來試試?
【生】學生倒彩色糖球
【師】看見這個倒完彩色糖球后的水晶杯,你第一個想知道的問題是什么?
……
(說明:因為該實驗需要在無風、盡量減少空氣流通的情況下進行和耗時長的特點,因此沒能在課堂上進行,選擇拍成視頻)
熟悉的物質、不熟悉的情境、奇妙的現象(如圖一),瞬間吸引了眼球,學生不知不覺就融入到課堂的學習中,接下來的教學也就猶如行云流水。
設計意圖與反思:
許多有經驗的教師對課堂的導入都十分重視,更何況是一節省公開課,導入就更為重要。草船借箭的歷史故事、神九飛天的圖片、魔棒點燈的實驗、生活中很多熟悉的物質和事例…到底該從哪個入手,著實費了一番功夫。后來經過組內研討,一致認為草船借箭、神九飛天固然好,但不夠新,魔棒點燈雖然神奇,但是這當中涉及到的化學反應對學生又過于復雜和陌生,不夠親切。最后還是選擇了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蠟燭。但是往往生活中越是“熟悉”、越是“不起眼”的物質,我們就越很少留心觀察,更不會有意去探究。筆者在設計時正是抓住了學生這個心理特點,選擇了人人熟悉的蠟燭作為載體。蠟燭燃燒學生再熟悉不過了,但是蠟燭能不能在水中燃燒?會燒出什么不同的現象?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學生的興趣,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蠟燭為什么能在水中燃燒?為什么能燒成“水晶杯”?一方面為接下來的燃燒條件的探究做了很好的導入,另一方面也激發了學生課后家庭小實驗的欲望,其實這正是我們希望學生所具有學習興趣和熱情。
2. 巧做鋪墊,環環相扣,保持學生學習的激情
鋪墊一: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以及水中燃燒的蠟燭為什么能燒成“水晶杯”,順利地對燃燒的條件提出猜想,接著通過實驗去驗證。筆者給學生提供了以下藥品:石子、木條、玻璃棒、煤塊、水、集氣瓶、2支蠟燭、坩堝鉗、鐵絲、塑料盤。并提醒學生:為了實驗臺的整潔,把蠟燭固定在塑料盤里,為了安全,可以適當放點水。
設計意圖與反思:
學生用集氣瓶罩住蠟燭驗證燃燒需要氧氣時,除了出現蠟燭熄滅以外,還會出現一個新奇的現象——塑料盤被吸住(如圖二)。在繼新奇的“水晶杯”之后,又一個新奇現象——會吸水的杯子,一方面可以延續學生學習的熱情,以防出現三分鐘熱度的現象,另一方面也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探知的欲望。
在完成實驗方案的設計、評析和學生分組實驗后,順勢引導:
【師】在驗證燃燒的條件時,我發現幾乎沒有人用到鐵絲。鐵絲不是可燃物嗎?
【生】是。
【師】鐵絲是可燃物,為什么不能在空氣中燃燒呢?
【生】氧氣的濃度不夠。
【師】要使鐵絲燃燒,我們可以怎么做?
【生】增大氧氣的濃度。
【師】同學們有沒有辦法讓鐵在空氣中燃燒起來呢?
【生】加工成鐵粉
【師】哪位同學愿意上來試試。
(教師指導學生:鐵粉燃燒)
【師】為了使可燃物燃燒的更旺,我們還可以怎么操作?
【生】增大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
設計意圖與反思:
一根鐵絲可以順利地從燃燒條件的探究過渡到影響燃燒劇烈程度的探究,不經意間完成了知識的延續和遷移。
鋪墊二:完成燃燒條件的探究后,安排了以下2個游戲:
游戲一:點蠟燭比賽
游戲規則:每組有8根蠟燭,用1根火柴點燃,點著的蠟燭最多的一方獲勝。
游戲二:滅蠟燭比賽
游戲規則:用不同的方法熄滅8根蠟燭,方法最多的一方獲勝。
設計意圖與反思:
游戲一的設計一方面是為了深化燃燒條件的理解和應用,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自然過渡到滅火原理的探究(如圖三)。
3.豐富的活動,多維的互動,強化學生學習的激情endprint
整個教學過程中穿插了許多學生活動,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我還設計了一些,如:
活動一:(學生分組實驗)燃燒條件的猜想、方案的設計、實驗驗證、總結交流。
設計意圖與反思:
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開展燃燒條件中的變量控制,整個探究過程以一種開放的態度來認識燃燒的3個條件,引導學生能主動地或同組之間的交流,在他人啟發下對問題的答案作出猜想和假設以及學生實驗過程中綜合素質的培養。
活動二:(教師演示實驗)鐵粉的燃燒
設計意圖與反思:
對燃燒條件進行拓展、延伸。
活動三:(學生演示實驗)紙杯燒水(單層、雙層紙杯燒水)
【師】同學們,想象下,如果我們現在身在荒郊野嶺進行求生訓練,你的行囊里只剩下一支蠟燭、一盒火柴和2只紙杯。現在急需熱水,怎么辦?
【生】紙杯燒水。
【師】紙杯?紙杯是可燃物,不會被燒壞呢?是用1只紙杯?還是用2只紙杯燒水呢?我們請2位同學上來試試。
(2位同學上臺來)
【師】在實驗前,有幾個注意點要提醒下:
1.為了節約時間,在紙杯加約1cm左右的水。
2.用外焰加熱!燒到熱即可!
3.紙杯著火了,立刻放到水槽里。
(學生做紙杯燒水的實驗)
【師】單層還是雙層的紙杯容易燒壞?
【生】雙層
【師】單層紙杯為什么能燒水?紙杯為什么沒被燒壞呢?
【生】水吸收了紙杯的熱量,使紙杯的溫度不夠。
【師】那為什么雙層紙杯就容易燒壞呢?
【生】雙層紙杯中間有空氣,使得導熱性變差,水只能吸收少量的外面的紙杯的熱量,紙杯的溫度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因此燃燒了。
設計意圖與反思:
通過單層紙杯(如圖四)能燒水既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燃燒條件的理解和應用,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再根據雙層紙杯(如圖五)不能燒水,培養學生對比的能力、探究的能力。用具體的實驗代替枯燥的例題講解要生動的多,學生也更易投入,自然課堂氣氛就活躍,學生學得也開心。
活動四:(學生分組活動)點蠟燭比賽
活動五:(學生分組活動)滅蠟燭比賽
設計意圖與反思:
本環節的教學采取2組學生比賽的形式,每組派出2名代表參加。一位同學滅火,一位同學介紹滅火的原理,目的在于讓學生在玩中放飛思維,獲取知識。
4. 別樣的課堂總結,提升學生學習的激情
筆者選擇了把課堂總結交給學生,在課前選擇兩名小記者,簡單布置下任務:在課堂上不僅參與本組的一系列的活動,還要走進全班的活動中去,用相機抓拍同學們實驗中、活動中的精彩畫面,最后自制PPT從C3H3的角度展示本節課同學們精彩的表現。
設計意圖與反思:
課堂的結尾是一門藝術。一個成功的結尾可以使整個課堂教學結構完整、緊湊、和諧,起到錦上添花、畫龍點睛的效果,并且能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使學生余味無窮,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所以每節優質課都會有個精彩的結尾。著名的科學家盧嘉錫曾要求他的學生記住一個奇特而有趣的結構式——C3H3,即清醒的頭腦(clear head),靈巧的雙手(clever hands),潔凈的習慣(clean habit)。怎樣設計正確的實驗方案,怎樣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怎樣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實驗的興趣和創新的熱情,不正是培養學生清醒的頭腦?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如何正確、嫻熟、敏捷的操作,實驗能否安全成功以及同學之間如何默契的配合,不正是培養學生靈巧的雙手?實驗過程中能否養成試劑、儀器的擺放整齊,試劑用后能否立即復原,產生的廢液廢渣能否倒入指定的容器內,實驗臺能否始終保持干凈整潔,不正是培養學生潔凈的習慣?當同學們正在陶醉在自己一幅幅精彩的畫面中,這節課已接近尾聲,但同學們臉上燦爛的笑容,洋溢著幸福的表情已充分說明學習的熱情和激情還在延續。
三、結語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生探求知識最直接最活躍的內在動力。怎樣設計課堂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激情決定于教者如何巧妙的設計。創設一個個新的情境、一個個新穎的活動,吸引著一個個學生,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享受。
參考文獻
[1] 中學化學國家課程標準研制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下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第一版
[2] 江小平.“燃燒和滅火”(第一課時)教學實錄[J].化學教學,2010,(2)
[3] 謝杰妹.情景 建構 生成 多元——“物質的轉化與材料利用”復習觀摩課引起的思考[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7):43-44endprint
整個教學過程中穿插了許多學生活動,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我還設計了一些,如:
活動一:(學生分組實驗)燃燒條件的猜想、方案的設計、實驗驗證、總結交流。
設計意圖與反思:
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開展燃燒條件中的變量控制,整個探究過程以一種開放的態度來認識燃燒的3個條件,引導學生能主動地或同組之間的交流,在他人啟發下對問題的答案作出猜想和假設以及學生實驗過程中綜合素質的培養。
活動二:(教師演示實驗)鐵粉的燃燒
設計意圖與反思:
對燃燒條件進行拓展、延伸。
活動三:(學生演示實驗)紙杯燒水(單層、雙層紙杯燒水)
【師】同學們,想象下,如果我們現在身在荒郊野嶺進行求生訓練,你的行囊里只剩下一支蠟燭、一盒火柴和2只紙杯。現在急需熱水,怎么辦?
【生】紙杯燒水。
【師】紙杯?紙杯是可燃物,不會被燒壞呢?是用1只紙杯?還是用2只紙杯燒水呢?我們請2位同學上來試試。
(2位同學上臺來)
【師】在實驗前,有幾個注意點要提醒下:
1.為了節約時間,在紙杯加約1cm左右的水。
2.用外焰加熱!燒到熱即可!
3.紙杯著火了,立刻放到水槽里。
(學生做紙杯燒水的實驗)
【師】單層還是雙層的紙杯容易燒壞?
【生】雙層
【師】單層紙杯為什么能燒水?紙杯為什么沒被燒壞呢?
【生】水吸收了紙杯的熱量,使紙杯的溫度不夠。
【師】那為什么雙層紙杯就容易燒壞呢?
【生】雙層紙杯中間有空氣,使得導熱性變差,水只能吸收少量的外面的紙杯的熱量,紙杯的溫度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因此燃燒了。
設計意圖與反思:
通過單層紙杯(如圖四)能燒水既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燃燒條件的理解和應用,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再根據雙層紙杯(如圖五)不能燒水,培養學生對比的能力、探究的能力。用具體的實驗代替枯燥的例題講解要生動的多,學生也更易投入,自然課堂氣氛就活躍,學生學得也開心。
活動四:(學生分組活動)點蠟燭比賽
活動五:(學生分組活動)滅蠟燭比賽
設計意圖與反思:
本環節的教學采取2組學生比賽的形式,每組派出2名代表參加。一位同學滅火,一位同學介紹滅火的原理,目的在于讓學生在玩中放飛思維,獲取知識。
4. 別樣的課堂總結,提升學生學習的激情
筆者選擇了把課堂總結交給學生,在課前選擇兩名小記者,簡單布置下任務:在課堂上不僅參與本組的一系列的活動,還要走進全班的活動中去,用相機抓拍同學們實驗中、活動中的精彩畫面,最后自制PPT從C3H3的角度展示本節課同學們精彩的表現。
設計意圖與反思:
課堂的結尾是一門藝術。一個成功的結尾可以使整個課堂教學結構完整、緊湊、和諧,起到錦上添花、畫龍點睛的效果,并且能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使學生余味無窮,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所以每節優質課都會有個精彩的結尾。著名的科學家盧嘉錫曾要求他的學生記住一個奇特而有趣的結構式——C3H3,即清醒的頭腦(clear head),靈巧的雙手(clever hands),潔凈的習慣(clean habit)。怎樣設計正確的實驗方案,怎樣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怎樣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實驗的興趣和創新的熱情,不正是培養學生清醒的頭腦?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如何正確、嫻熟、敏捷的操作,實驗能否安全成功以及同學之間如何默契的配合,不正是培養學生靈巧的雙手?實驗過程中能否養成試劑、儀器的擺放整齊,試劑用后能否立即復原,產生的廢液廢渣能否倒入指定的容器內,實驗臺能否始終保持干凈整潔,不正是培養學生潔凈的習慣?當同學們正在陶醉在自己一幅幅精彩的畫面中,這節課已接近尾聲,但同學們臉上燦爛的笑容,洋溢著幸福的表情已充分說明學習的熱情和激情還在延續。
三、結語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生探求知識最直接最活躍的內在動力。怎樣設計課堂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激情決定于教者如何巧妙的設計。創設一個個新的情境、一個個新穎的活動,吸引著一個個學生,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享受。
參考文獻
[1] 中學化學國家課程標準研制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下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第一版
[2] 江小平.“燃燒和滅火”(第一課時)教學實錄[J].化學教學,2010,(2)
[3] 謝杰妹.情景 建構 生成 多元——“物質的轉化與材料利用”復習觀摩課引起的思考[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7):43-44endprint
整個教學過程中穿插了許多學生活動,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我還設計了一些,如:
活動一:(學生分組實驗)燃燒條件的猜想、方案的設計、實驗驗證、總結交流。
設計意圖與反思:
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開展燃燒條件中的變量控制,整個探究過程以一種開放的態度來認識燃燒的3個條件,引導學生能主動地或同組之間的交流,在他人啟發下對問題的答案作出猜想和假設以及學生實驗過程中綜合素質的培養。
活動二:(教師演示實驗)鐵粉的燃燒
設計意圖與反思:
對燃燒條件進行拓展、延伸。
活動三:(學生演示實驗)紙杯燒水(單層、雙層紙杯燒水)
【師】同學們,想象下,如果我們現在身在荒郊野嶺進行求生訓練,你的行囊里只剩下一支蠟燭、一盒火柴和2只紙杯。現在急需熱水,怎么辦?
【生】紙杯燒水。
【師】紙杯?紙杯是可燃物,不會被燒壞呢?是用1只紙杯?還是用2只紙杯燒水呢?我們請2位同學上來試試。
(2位同學上臺來)
【師】在實驗前,有幾個注意點要提醒下:
1.為了節約時間,在紙杯加約1cm左右的水。
2.用外焰加熱!燒到熱即可!
3.紙杯著火了,立刻放到水槽里。
(學生做紙杯燒水的實驗)
【師】單層還是雙層的紙杯容易燒壞?
【生】雙層
【師】單層紙杯為什么能燒水?紙杯為什么沒被燒壞呢?
【生】水吸收了紙杯的熱量,使紙杯的溫度不夠。
【師】那為什么雙層紙杯就容易燒壞呢?
【生】雙層紙杯中間有空氣,使得導熱性變差,水只能吸收少量的外面的紙杯的熱量,紙杯的溫度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因此燃燒了。
設計意圖與反思:
通過單層紙杯(如圖四)能燒水既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燃燒條件的理解和應用,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再根據雙層紙杯(如圖五)不能燒水,培養學生對比的能力、探究的能力。用具體的實驗代替枯燥的例題講解要生動的多,學生也更易投入,自然課堂氣氛就活躍,學生學得也開心。
活動四:(學生分組活動)點蠟燭比賽
活動五:(學生分組活動)滅蠟燭比賽
設計意圖與反思:
本環節的教學采取2組學生比賽的形式,每組派出2名代表參加。一位同學滅火,一位同學介紹滅火的原理,目的在于讓學生在玩中放飛思維,獲取知識。
4. 別樣的課堂總結,提升學生學習的激情
筆者選擇了把課堂總結交給學生,在課前選擇兩名小記者,簡單布置下任務:在課堂上不僅參與本組的一系列的活動,還要走進全班的活動中去,用相機抓拍同學們實驗中、活動中的精彩畫面,最后自制PPT從C3H3的角度展示本節課同學們精彩的表現。
設計意圖與反思:
課堂的結尾是一門藝術。一個成功的結尾可以使整個課堂教學結構完整、緊湊、和諧,起到錦上添花、畫龍點睛的效果,并且能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使學生余味無窮,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所以每節優質課都會有個精彩的結尾。著名的科學家盧嘉錫曾要求他的學生記住一個奇特而有趣的結構式——C3H3,即清醒的頭腦(clear head),靈巧的雙手(clever hands),潔凈的習慣(clean habit)。怎樣設計正確的實驗方案,怎樣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怎樣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實驗的興趣和創新的熱情,不正是培養學生清醒的頭腦?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如何正確、嫻熟、敏捷的操作,實驗能否安全成功以及同學之間如何默契的配合,不正是培養學生靈巧的雙手?實驗過程中能否養成試劑、儀器的擺放整齊,試劑用后能否立即復原,產生的廢液廢渣能否倒入指定的容器內,實驗臺能否始終保持干凈整潔,不正是培養學生潔凈的習慣?當同學們正在陶醉在自己一幅幅精彩的畫面中,這節課已接近尾聲,但同學們臉上燦爛的笑容,洋溢著幸福的表情已充分說明學習的熱情和激情還在延續。
三、結語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生探求知識最直接最活躍的內在動力。怎樣設計課堂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激情決定于教者如何巧妙的設計。創設一個個新的情境、一個個新穎的活動,吸引著一個個學生,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享受。
參考文獻
[1] 中學化學國家課程標準研制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下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第一版
[2] 江小平.“燃燒和滅火”(第一課時)教學實錄[J].化學教學,2010,(2)
[3] 謝杰妹.情景 建構 生成 多元——“物質的轉化與材料利用”復習觀摩課引起的思考[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7):43-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