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明
摘要:文章從化學課堂上提出問題要難度適中且指向明確、要有思考價值、要留足時間和空間且啟發有度、及時評價以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等方面談了化學課堂上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關鍵詞:難度適中;思考價值;時間和空間;及時評價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10-0049-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化學課堂上的有效提問,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問題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心理活動,促進學生去積極思考、探索,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進而達到讓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是課堂教學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那么在化學課堂上如何進行有效提問,才能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為此我想談談自己的幾點想法。
一、 所提問題難度適中且指向明確
化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對學生的思維程度要求較高,所以在化學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每節課教學的重、難點,課堂上的提問必須圍繞相應的重、難點來設計,抓住重、難點進行突破,才能帶動全局。要善于以教材為中心,尋求關鍵點,抓住主干知識點,設計相應的問題,設計問題時注意要有梯度,這樣才能引導學生不斷地去分析、解決問題,千萬不能不分主次,隨便發問。同時設計問題時也要把握好難度,問題過難會使學生望而卻步,問題過易,又會使學生缺乏探索性,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所提的每個問題都要考慮到所需知識、能力應與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結構相適應。例如:高中化學必修(2)教材中介紹乙醇的分子結構時,課堂上老師呈現出乙醇的分子式C2H6O,要求學生推出可能的結構簡式,好多學生也能寫出兩種CH3CH2OH和CH3OCH3,但老師問兩種結構簡式哪一種代表乙醇呢?這個問題的推出就超出了高一學生現有的能力范圍,學生無法回答。倘若老師借助乙醇跟鈉反應的實驗,補充說明若取4.6克的無水乙醇,在其中投放足量的金屬鈉,結果收集到標準狀況下1.12升的氫氣,這就是說0.1mol的乙醇跟足量的金屬鈉反應生成了標準狀況下0.05mol的氫氣,即每1mol的乙醇分子中,僅有1mol的氫原子被置換出來,此時再去提問學生,學生很容易得出乙醇的結構簡式應該是前者,因為從具體數據學生容易分析得出乙醇分子結構中有一個氫原子跟另外五個氫原子的位置不同,通過這種方式,老師把一個難度較大的問題化解為一個難度適中的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去思考分析,很好地突破了難點。
此外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所提問題要力求題意清晰、條理分明、語言簡潔,倘若所提問題含糊不清,學生的思維就難以展開。所以要求我們同備課組老師要加強集體備課,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如何去提問,如何把握好提問的難度?集全組同志的智慧,大家集思廣益,反復推敲,這樣才能保證課堂提問的效果。
二、所提問題要有思考價值
課堂提問包括高、中、低三個不同層次,中低層次思考的提問,包括知識提問、理解提問、運用提問;高層次思考的提問,包括分析提問、綜合提問、評價提問。[1]不論屬于哪一類提問,教師所提問題一定要讓學生有思考價值,不要老師問題一呈現,所有學生都脫口而出,這樣的提問就過于形式化,起不到任何提問的效果,相反浪費時間。例如高中《化學1》教材中講解“硫酸的氧化性”,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一是通過濃硫酸與蔗糖反應的實驗來證明濃硫酸的脫水性,二是通過濃硫酸和銅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的實驗及介紹濃硫酸和木炭在加熱條件下的反應來說明濃硫酸具有強氧化性。由于內容不是很多,集體備課時,我們有年輕教師建議增加幾個問題:(1)要求學生舉例說明酸的通性有哪些?(2)提問學生如何稀釋濃硫酸?(3)要求學生設計實驗證明濃硫酸跟木炭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的產物是什么?前兩個問題在此處提問幾乎沒有多大價值,因為絕大部分學生無需思考就能回答出來,而且與本節課內容也沒有多大聯系。第三個問題在這里出現顯然不當,對初接觸這部分知識的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它的出現將影響本節內容的重、難點的突破,結果學生頭腦里一盤散沙,什么也沒有搞清楚,得不償失。由此看來,教師在每一節課上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要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一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好課堂上有限的四十五分鐘把握住重點內容的分析,從而發揮出課堂上的最大效益。
三、所提問題要留足時間和空間且啟發有度
課堂提問要面向全班學生,事先醞釀好提問的對象,達到讓全班學生共同思考的目的。面向全班學生是要讓全班學生的心態處于高度集中和準備回答問題的狀態,一旦問題提出后,老師不要急于讓學生回答,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吸引全班學生都來積極參與思維活動,然后選擇代表性的學生回答,學生回答確有困難時,教師可適度啟發引導,要保證學生思考的空間,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加以總結完善,從而及時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鞏固知識。例如:“鹽類的水解”一節的教學,教師一開始上課時就設問:酸的水溶液之所以顯酸性是由于c(H+)>c(OH-),堿的水溶液之所以顯堿性,是由于c(OH-)>c(H+),現在我這里有醋酸鈉、氯化銨、氯化鈉三種溶液,它們都是正鹽的溶液,是不是都顯中性呢?教師的發問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了教學的主題,教師接著提問,我們如何知道這三種鹽溶液顯什么性?經過老師的啟發引導,學生很容易回答出用pH試紙檢驗。接著提出:“常溫下水電離產生的OH-和H+的濃度只有10-7mol/L,pH為7,什么情況下溶液才會出現pH>7或pH<7的情況?”此時留足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上的相關內容,然后要求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并形成共識,醋酸鈉溶液之所以顯堿性,氯化銨溶液之所以顯酸性,氯化鈉溶液之所以顯中性,是由于醋酸鈉、氯化銨在水中電離出的某種離子破壞了水的電離平衡,進而幫助學生歸納得出“鹽類水解的實質。”這種通過在課堂上提出鋪墊性的問題,留足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和空間,尋求接受式與探究式教學的結合,起到了很好的課堂提問效果。
四、及時評價以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
心里學家蓋茲說過,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2]課堂上學生回答好問題后,老師及時做出恰當的評價,這既是對學生回答問題的一種鼓勵,又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會對其他積極思考問題的學生以動力。例如:課堂上有這么一段師生對話:
師:請問什么是酸?
生:在水溶液中電離出來的陽離子全部是H+的電解質是酸。
師:回答很準確,那么NaHSO4是電解質嗎?
生:是。
師:NaHSO4屬于酸嗎?
生: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有學生說是,也有學生說不是。
師:NaHSO4在水中電離出的陽離子是什么?共有幾種呢?
生:陽離子有Na+和H+,共有兩種。
師:那么NaHSO4是酸嗎?
生:大家異口同聲回答,NaHSO4是鹽,不是酸。
師:同學們回答很正確。
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中,老師運用了常見的演繹推理,先向學生提出概念,然后聯系對比,層層設疑啟發,由于前提清楚,推理正確,從而使得課堂氣氛活躍精彩,學生得到了肯定的答案,課堂上的提問恰到好處。
總之,在化學課堂上,任何一位老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總會有相應的提問,俗話說:把戲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我們決不能為了提問而提問。在課堂提問中老師既要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與掌握,又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效果,又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每個環節的變化與發展,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自我,增強自信,確保課堂上的每一次提問都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從而發揮出課堂上提問的最大效益。
參考文獻
[1] 王祖浩,張天若等. 化學問題設計與問題解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182
[2] 王祖浩,張天若等. 化學問題設計與問題解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