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婚書始見于周,書于竹簡,男女兩家各持其半。《周禮》中有專門的官員管理婚姻之事,男女訂婚后,即立婚書報之,不報者為私約。但此時的婚書,還不是所謂的民間婚書。據資料記載,民間婚書最早起于唐代。《唐律》中明確規定,男女締結婚姻,兩家需互報婚書。此后歷宋、元、明直至清代,這項律條未改,婚書也因此成為古代結婚必須履行的手續。
至今為止,我國歷史上已發現的最早結婚證書是太平天國時期的婚書“合揮”。 1854年秋,太平天國在取消了男女分館的規定,恢復家庭制度后,專設婚娶官,主管婚嫁事務。“男女配合,須由本隊主稟明婚娶官,給龍鳳合揮方準。”所謂“合揮”就是男女結婚證。其一式兩份,政府主管部門保存一份,另一份發給結婚當事人保存,以備對勘。
“合揮”的出現標志著婚姻正式進入國家法制軌道,這也是法律意義上的一大進步。
首級原本指軍功
為什么把人的腦袋稱為“首級”?很多人都不知其詳。
其實這一稱謂非常古老。商鞅輔佐秦孝公變法時,為了獎勵軍功,設置了二十等爵制,即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從有軍功爵的人中選用。《漢書》記載:“商君為法于秦,戰斬一首賜爵一級,欲為官者五十石。”意思是戰爭中斬一個敵人的頭顱授予一級爵位,做官的話可做五十石之官;斬兩個敵人的頭顱授予二級爵位,做官的話可做百石之官……以此類推。
一首一級,后來干脆簡稱“首級”。這就是“首級”一詞的來源。
首級制度本來是為了鼓勵軍功,沒想到反而帶來了副作用。將卒們為了爭功,常常為一個首級爭奪甚至互相殘殺。項羽在烏江邊自刎前,看見漢軍陣營中自己以前的故人呂馬童,就對呂馬童說:“既然你是我的故人,我就成全你,把我這顆大好頭顱送給你去請賞吧。”呂馬童不敢看他,背對著項羽對大將王翳說:“這就是項王。”項羽拔劍自刎而死。王翳喜滋滋地拿到項羽的人頭,沒想到爭搶功勞的將士一擁而上,互相殘殺達數十人之多。
首級制度直到北宋才徹底廢除。大將狄青有一次凱旋,忽然有一個持首級的人來討賞。狄青大怒,說:“激戰的時候哪來的時間去割首級?這肯定是事后去割下來的!誰知道是誰的首級!”于是狄青向宋仁宗上書說:“首級制度不僅導致軍士相殺,而且還有人把首級出售給不出戰、無軍功的人,弊端太多,請予以廢除。”仁宗批準了狄青的建議。此后,首級制度就在中國歷史上銷聲匿跡了,但“首級”作為頭顱的別稱卻沿用了下來。
“捉刀”因何指代筆
根據《世說新語?容止》的記載,曹操統一北方后,政治地位提高。北匈奴派使送來了大批禮物并要求面見曹操。曹操認為自己的長相有損國家形象,就叫外貌很合國家口味的部下崔琰穿上他的衣服,扮成“山寨”版的曹操履行外交程序,而曹操自己則拿著刀扮成護衛。之后,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者打聽他對“自己”的第一印象如何?匈奴使者回答說:“魏王看起來很有威嚴,確實不錯,但是站在座榻旁邊的那個捉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捉刀”一詞由此而來。
而另外一種說法指出,當時曹操并未扮演成護衛,而是裝扮成拿著筆記錄的史官。后來,人們開始用“捉刀”一詞表示“代筆”之人。
臺灣“八八”父親節
大陸民眾所熟知的父親節是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源于美國。但在臺灣,父親節是8月8日。這個節日的來歷,頗具悲痛與溫情的色彩。
1945年的8月8日,在上海的愛國人士發起“父親節”,來紀念抗戰中為國捐軀的父親們。抗戰勝利后,當時的國民政府批準了杜月笙等社會名流的呈請,定“爸爸”諧音的8月8日為父親節。時至今日,臺灣民眾依然流行過“八八父親節”。
筷子誕生于何時
《韓非子?喻老》說:“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這是我們所能看到的使用筷子的最早記載。紂是商朝的末代君主,距今3000多年,他已能使用精美的象牙筷子,可見筷子的產生早有年頭。從“箸”的字形看,早期的筷子可能是由竹木做的。纖細的竹木筷子要保存下來不容易,所以發掘古墓,很難找到太早的竹木筷子實物。在被譽為“1993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江蘇高郵龍虬莊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出42件骨箸,據此可以推斷,距今6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了筷子。
筷子的發明雖然很早,但只是作為輔助餐具,偶爾一用。在很長的歷史時期,我們的祖先吃的都是手抓飯。
至于“箸”為什么叫“筷子”,可能是因為避諱。古人十分講究忌諱,因“箸”與“住”諧音,而“住”有“停止”的意思,不吉利,所以改“箸”為“筷”。后來,“筷子”這個雙音節詞便替代了“箸”,廣泛地傳播開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