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河南高速公路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摘要:隨著公路運輸行業的飛速發展,進一步帶動了我國整個社會經濟的快速進步。高速公路行業,對于國民經濟整體運行有基本的承載作用,其已經成為國內現代化的公路建設水平的代表與體現。本文主要介紹了高速公路經濟管理的主要模式,并對高速公路經濟管理中的問題、解決策略以及經濟適用性的評價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速公路;經濟管理;經濟適應性
高速公路管理體制是高速公路管理工作的載體,是高速公路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制度保證。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作為我國交通運輸部門的代表之一的高速公路部門也應在時代的背景下研究經濟管理模式,并且應注意在實際工作中通過不斷的進步,進而促進我國高速公路經濟建設的健康發展。
1.高速公路經濟管理的主要模式
1.1以事業方式統籌高速公路管理
首先與我國的金融環境相適應,充分利用政府信用,以較低的融資成本獲得了充足的建設資金。其次,非盈利事業機構為主體的管理模式比較符合所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們的認識水平。地區統一管理模式,避免管理主體多元化,有利于行業管理政策、標準的貫徹落實。
1.2以事業方式統籌大部分干線公路
以山東省為例,山東省72%的高速公路由省公路局為管理主體,負責高速公路建設、資金的統貸統還和運營管理。這種模式集中統一管理,行業管理水平較高,較好地實現了對高速公路的監管,為社會提供了較好的公路運輸服務,積極進行投融資多元化的嘗試。
1.3從分散到部分集中的準企業化管理
以四川省為例,四川省高速公路建設開發總公司負責全省高速公路的建設融資、資產管理和養護管理等職能。該公司是省交通廳下屬的企業,又承擔某些行政管理職能,比如建設監管、路政管理等,這種模式類似將事業型高速公路管理機構進行企業化改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業管理的實施,保證管理的統一,降低管理的成本。
1.4從分散到統一的企業化管理
以江蘇省為例,江蘇省高速公路采取“省領導小組決策、省高指監管、公司籌資、市高指建設”的模式,逐漸形成“投資、建設、運營、管理”四分開的格局。全省高速公路管理資源重組后,成立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負責籌資和經營管理。江蘇模式最突出的優勢在于政府主導下的內部專業化分工,統一領導,各司其職,有效地提高公路建設管理效率。
2.高速公路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法律法規體系不夠健全
目前,我國沒有一套統一專門適用于高速公路的法規條例,我國高速公路執法的主要依據1999年10 月修正的《公路法》[1]。《公路法》對公路建設和收費公路作了原則性規定,但并未對高速公路管理內容、管理手段、執法主體等基本要件提出具體規范[2]。由于地方《道路交通管理條例》與《公路法》一些相關規定不一致,處理結果可能不一樣,造成管理混亂。路政管理職責不清、路政管理及交通路政執法范圍不明確,缺少執法依據而影響執法力度。
2.2管理機構設置重復且管理脫鉤
由于我國高速公路建設的投資渠道和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致使我國高速公路
管理機構的多樣性,存在政、事、企等多種管理主體[3]。管理主體的多元化導致高速公路建設與運營的混亂局面。由此產生高速公路機構重復設置,以及機構設置不合理等問題,造成工作上相互扯皮、推諉,政令不能通達。高速公路管理需要集中、高效、統一、特管,管理職能屬于有機整體。但是,目前各省市通常將交通安全管理從中割裂出來。因此,目前我國高速公路的管理權力、職能在立法上含糊不清、被割裂開來。
3.高速公路經濟管理問題的解決策略
3.1法律手段
立法方面,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發達國家的高速公路管理有序、發展健康,因有完善的法律保障機制。我國對高速公路的管理顯得比較滯后,沒有完全體現其應有的高效運行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加快高速公路建設與管理的立法工作刻不容緩。
執法方面,高速公路的執法問題是管理體制改革重點。當前要解決好高速公路的行政管理體制問題,要明確交通部門和公安部門的職責分工,建立統一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模式,建立精簡、統一、高效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體制。
3.2經濟與行政手段
高速公路具有的公共性、規模性、非營利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它具有的起始投資大、建設周期長、投資回收慢、經營風險大等特點。因此需要政府出面對市場進行干預,承擔起提供這種公共產品的責任,組織建設和管理高速公路,提供良好的交通服務,賦予特定企業的壟斷經營權。即讓一家企業獨家壟斷,允許企業壟斷經營某條高速公路,但同時要對其進行治理,治理方式就是以特許經營為特征的微觀規制。政府對高速公路經營進行規制,既適應了高速公路運營發展的規律,又體現了政府宏觀經濟的目標要求。
4.高速公路經濟管理模式的經濟適應性評價
以各省高速公路管理與經營情況為被評價的決策單元。首先對評價指標原始
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根據DEA 方法評價指標的一般原理,應將數值越小越好的指標作為輸入指標,數值越大越好的指標作為輸出指標,因此將區域高速公路建設負債、高速公路經營機構數量、收費經營型高速公路所占比例3 項指標作為輸入指標,建設投資額、收費收入、高速公路通車里程3 項指標作為輸出指標。應用模型和Matlab 軟件進行評價,結果如下:
4.1經濟適應性總體評價值不高
高速公路管理與經營模式的總體評價值不高,主要因我國高速公路尚處于快速建設時期,路網規模迅速擴大,運營管理壓力很大,管理尚未形成統一的模式,各省市在實踐中摸索形成的各種模式都有其利弊,總體上來看,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管理主體多元,責權不清,管理效率較低,服務水平與質量不高,管理成本較高等,與社會經濟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
4.2各省份評價值存在明顯差異
以評價值較高的江蘇省為例,實行的是政府主導下的相對統一的企業化管理模式,與東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較為適應,提高了管理效率。遼寧省、山東省、陜西省高速公路管理采取的是事業統籌(為主)的方式,避免了管理主體多元化帶來的問題,有利于提高高速公路的管理與服務水平,但也存在社會資金利用不足,建設資金壓力大等問題。實行“一路一公司”的廣東省、四川省,收費經營型高速公路比重較大,有利于引進社會資金,但建設債務負擔較重,且這種經營模式不利于管理與服務的統一和規范化,影響管理效率與服務效果。
4.3評價值存在地區性差異
結合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對不同高速公路管理與經營模式的適應性進行分析可知,我國東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較為迅速,高速公路網絡也初具規模,提高服務水平與管理效率,是我國東部地區高速公路經營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此,適宜在政府的規范和引導下,采取相對集中的企業化經營模式,提高高速公路的服務保障能力和網絡化、規模化效益。我國中西部地區未來高速公路建設任務依然較為艱巨,減輕建設資金壓力,拓寬建設資金來源是中西部地區高速公路管理與經營面臨的主要問題,適宜采取事業統籌(為主)的方式,增強資金籌措能力,并在保證管理與服務效果的前提下,適當引入企業化的經營模式。
綜述所述,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運輸市場將不斷探入發展,運輸企業在經營中面臨著嚴峻挑戰,如何實際工作中提高經濟管理水平是各級公路部門都要積極面對并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錢冰.關于高速公路經濟管理模式的經濟適應性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27(16):482-483.
[2]劉奕.高速公路經濟適應性理論與評價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系統工程,2009.
[3]呂艷麗.高速公路經濟管理模式的經濟適應性評價[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19(4):386-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