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龍
一、計算機軟件立法的現狀
(一)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的立法
著作權保護是我國對軟件進行法律保護的主要途徑。1990年9月7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開始將計算機軟件納入著作權保護體系。《著作權法》第三條規定了受保護的作品的類型,計算機軟件亦是其中的一種,同時《著作權法》第五十三條規定了軟件的具體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國務院于1991年5月24日通過了《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即是與《著作權法》配套的規定計算機軟件著作權保護辦法的行政法規。我國從而初步建立了軟件版權法保護的體系。
隨著加入WTO談判的成功,為適應WTO規則的需要,我國于2001年修訂了《著作權法》,新法明確計算機軟件的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國務院頒布了新的《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使國內法律與國際條約接軌,縮小了合理使用的范圍,提高對計算機軟件的版權保護水平。在軟件版權立法保護之外,我國專利法也給予計算機軟件一定的保護。
(二)計算機軟件立法評述
目前我國的經濟水平并沒有發展到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人們的計算機軟件購買力不高,對于計算機軟件的保護力度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因而造成了我國計算機軟件的立法的這種窘境。總體來看存在不少問題。
第一,計算機軟件側重于版權法的保護,忽視了其他保護模式在計算機軟件保護中應有的作用。當前,我國在計算機軟件保護方面是以《著作權法》為主,輔以國務院頒布的《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其中對軟件版權保護的對象、保護期限。授權條件等都有較為詳盡的規定,但是對于軟件專利保護只是在《專利審查指南》里的專利申請部分略有提及。而商業秘密的制度中,則沒有針對計算機軟件保護的具體規定,由于版權法保護保護模式的固有缺陷,使得我國無法為計算機軟件提供完整的保護。
第二,計算機軟件專利保護雖然沒有完全排除軟件的可專利性,但單獨的計算機程序被認為是一種智力活動規則,不能得到專利法保護。軟件申請專利必須滿足能夠構成一個完整的技術方案,并且該技術方案符合專利法規定的新穎性、實用性、創造性條件。在工藝應用中的絕大部分含有計算機軟件的發明專利申請很難達到上述要求,軟件專利的申請也寥寥無幾,造成計算機軟件的核心——技術構思基本得不到保護,而計算機軟件最具價值的部分恰恰就在于軟件的技術構思和方案。因此,我國專利法對計算機軟件的保護是不夠完善的。
第三,在軟件保護的問題上,沒能注意到各方面利益的平衡。平衡是著作權法的基本精神。然而在軟件的版權法保護上卻不能得到體現。如軟件最終用戶責任的問題,就體現了對軟件權利過度保護的傾向。我國現行《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將軟件最終用戶納入了軟件侵權人的范圍。軟件最終用戶是指計算機軟件除軟件權利人和復制者之外的最終使用者,即我國《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三十條中的“軟件復制品持有人”,通常為普通的軟件消費者。這種規定超出了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和國民的承受能力。
二、計算機軟件的知識產權保護模式選擇
(一)專門的計算機軟件保護法模式
最為大家所知悉,且最具有影響力的軟件專門法便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1978年的《保護計算機軟件示范條款》和1986年韓國的《計算機程序保護法》。筆者認為,應當制定專門的軟件保護法,
(二)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保護立法模式選擇的再思考
隨著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的軟件產業正以日新月異的形式飛速發展,現有的軟件知識產權保護模式也不能完全滿足權利人的要求,筆者認為,就目前的國情以及整個社會的經濟狀況分析,采取如下的做法比較合適:
第一、以版權法作為計算機軟件保護的基礎性力量。如此一來,計算機軟件的“作品性”的特質仍能得以保持,使其能夠繼續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避免重大變動所帶來的司法實踐和思維觀念轉變的難度,并且這樣做也和美國的做法保持一定的協調性,美國是世界軟件界的巨頭,這樣做不至于受到其排擠,能夠較好地緩解我國軟件企業在世界范圍內受到的壓力。
第二、以專門的軟件保護法作為計算機保護的中堅力量。這主要是考慮到滿足計算機軟件兼具“作品性”和“功能性”的雙重屬性。計算機軟件具有“作品性”,與著作權法所明確的“文學作品”的外部屬性十分相似,而計算機本身的核心部分就在于其不但能反映出一套程序規則,更重要的是其能解決具體的應用問題,產生一定的技術效果,所以其工具性特點也相當突出。專門法保護模式的設計要能恰到好處地將軟件的作品性和功能性做到兼顧,同時保護其內容和技術,既不會出現不能得到保護的情形,也不會出現因為不符合標準而被排除出法律保護的尷尬境地。
第三、對計算機軟件采取綜合保護的形式,多種方式并行,以適應知識經濟挑戰的需要。計算機軟件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知識產權,與以往知識產權客體有許多不同,因此法律對于新興技術的保護也沒必要那么涇渭分明,常常會出現一個客體由多部法律共同保護的情況,這不僅能夠體現法律各分支之間的交叉關系,還能給于軟件更加全面的保護,不再是專利法或者版權法,甚至是合同法單獨保護,孤立地調整軟件的知識產權保護的情況。采取綜合保護的模式,應當有主有次,具體軟件具體對待,針對計算機軟件制定技術標準,做到以專門軟件保護法為主,其他保護方式為輔的調整方式。
我國采取這樣計算機軟件的知識產權保護模式是可行,是符合我國軟件產業的發展現狀,也是符合國情的。由于計算機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在軟件知識產權保護領域將會涌現更多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而這種保護模式能適應軟件產業的發展,是建立在原有合理法律保護模式的基礎之上,對現今軟件產業發展環境徹底分析之后的合理化改良,能夠為今后的司法實踐或是立法活動提供有力的參考,為我國的計算機軟件保駕護航,并在整個知識產權保護領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山信弘.軟件的法律保護[M].郭建新譯.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88.
[2]黃臻.計算機軟件的可專利性探析[J].亞太經濟,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