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銀河 王溢斐 黃毅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三個倡導”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12詞24個字,立足國家、社會、個人三個維度,回答了我們所要確立的國家價值、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是我國特色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的反映,也是從嚴管黨治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需要。當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需要國家戰(zhàn)略通盤考慮,也需要社會全體共同遵守,但歸根結底還是依賴于公民個體的自覺自為,內化于心,外踐于行,久久為功,臻于至善。
一、從“體”的層面,把握國家、社會、個人“三位一體”。如何處理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千百年來一道“人生考題”。我國從古至今強調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包含了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的理想追求。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曾多次強調“必須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個方面,也就是我們過去常說的‘軍民兼顧、‘公私兼顧”,“提倡以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相結合的原則為一切言論行動的標準的社會主義精神”,體現(xiàn)了共產主義者對國家、社會、個人三者關系的態(tài)度和看法。沿襲這個思想方法,中央站在國家建設和發(fā)展的高度,提出“三個倡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彰顯出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執(zhí)政謀略智慧和宏大寬廣視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整體,這其中,馬克思主義是靈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利、切實解決群眾關心的問題、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最終目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根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著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寄托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千辛萬苦確立的理想和信念,能夠自然而然為廣大群眾所接受、所認同;面向光明未來是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超越了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視野和境界,從更高層面引領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趨勢,其吸引力、感召力不言而喻。說到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公民的價值準則,完整回答了我們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一個什么樣的社會、如何做一個合格公民等問題。
二、從“知”的層面,做到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人的成長,必定經歷家庭、學校、社會三個層面。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浸染就應該貫穿整個成長過程,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完整體系。家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第一源頭”。家庭的教育和引導,對一個人價值觀的認知、形成至關重要。家是情感的港灣,也是教育的搖籃。新加坡就曾推行一項政策鼓勵三代同堂和照顧父母老人:凡有意和父母或子女三代同堂的家庭在申請組屋時可獲優(yōu)先分配,有意和父母或子女們就近居住的,政府也撥出專款資助他們購買組屋等。家庭的鞏固、美滿和幸福,對于維護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另一方面,家風家教、代代相傳。學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課堂”。教育系統(tǒng)作為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主渠道、主陣地,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面必須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仍以新加坡為例,1991年新加坡《共同價值觀白皮書》頒布后,中小學德育課設置就圍繞《白皮書》展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合作意識和寬容意識,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則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生理和思想特點,按不同層次不同階段分開,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我們也應如此,做好學校德育教育的頂層設計,穩(wěn)步實施、深入心靈。社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廣闊天地”。從小我走向大我,從家校走向社會,融入到社會這個廣闊洪流,才能真正知曉實質、明白真理。一方面,發(fā)揮好宣傳輿論的作用,堅持團結穩(wěn)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積極開展輿論監(jiān)督,有力批評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錯誤言行和丑惡現(xiàn)象,營造全社會良好的道德氛圍。另一方面,積極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每個公民既是核心價值觀建設過程的參與者,也是核心價值觀建設成果的受益者,積極開展“精神文明月”“道德模范評選活動”“紅歌會”“心連心藝術團慰問演出”等,在具體的活動中提升大家的認同感和參與感,從而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和認同。
三、從“行”的層面,做到自律、他律、法律“三位一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終要體現(xiàn)在公民行為上,也就是做什么、怎么做。讓廣大人民群眾的行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離不開自覺踐行、他人督行、法治保行三方面的共同作用。自律是根本。踐行,是心中有目標、腳下有路徑的實踐活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鮮明導向性、時代性和共識性,這些都決定了踐行主體必須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尤其是當前我國社會的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正在發(fā)生深刻變革與調整,人們的價值觀念日益呈現(xiàn)出多元、多樣、多變的復雜局面,只有充分發(fā)揮自律的作用,才能更加明辨是非、堅定信念,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活動更加理性扎實、富有成效。他律是手段。建立完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激勵約束機制,一方面,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在全社會形成“好人有好報”的社會共識,對先進個人、先進集體要給予獎勵,并建立健全鼓勵、支持、幫扶“好人”機制,使當好人、做好事逐漸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制度。另一方面,建立負向約束機制,對違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進行批判,并將這些行為列入本單位或部門的考核,計入個人檔案,并作為評優(yōu)、晉升的重要依據。法律是保障。“法治”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又是推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可靠保證和實現(xiàn)路徑。受歷史傳統(tǒng)和觀念的影響,當前普遍存在立法不科學、執(zhí)法不嚴、司法不公、公民法律意識淡漠、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不足等問題,這些都是要著力改變的。只有大力推動法治中國建設,真正實現(xiàn)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讓守法的人得利,讓犯法的人受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切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