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超
在實踐中我們根據當事人是否訴至法院解決雙方爭議,我們將醫療糾紛解決機制分為訴訟和非訴解決機制。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46條規定,醫患雙方發生醫療事故的賠償等民事爭議時,可以通過三種方式來加以解決,即醫患雙方協商解決、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行政調解的申請、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目前條例提出的民事訴訟解決機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現代法治理念下,為了更好地化解醫患紛爭,有效地解決醫療糾紛,應當在對現有制度規定進行系統分析并借鑒國外及相關地區先進經驗基礎上,從根源入手,對癥下藥,對現有制度設計進行相應的完善。
一、在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中統一賠償標準
目前我國醫療糾紛賠償實行二元化的賠償標準:因為在訴訟中適用的法律法規不同,造成因醫療事故獲得的賠償的標準低于因醫療事故以外的其他醫療損害獲得的賠償。賠償標準的二元化現象引起了司法實踐中案件處理人員在處理醫療糾紛案件過程中對于過錯賠償額度把握上的邏輯混亂,對輕過失不構成醫療事故嚴重程度的案件進行高額度的賠償而重過錯構成事故案件進行低額度的賠償,對審判實踐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司法公信力遭到嚴重質疑。因此要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必須在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中統一賠償標準。
二、科學不適用舉證責任倒置
任何一部法律的制定或者一個法律制度的確立都需要經過多方考證,在確立有關醫事法律制度時,醫學科學的特殊性也必須是首要的一個考證因素。醫學科學的特殊性要求,分配舉證責任時不應過度加重醫療機構的責任,而應由就診者與醫療機構合理分擔。醫學科學到目前為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經驗科學,很多疾病的判斷和治療方案都是來源于經驗的積累。雖然現代醫學已獲得迅速發展,但是由于疾病的復雜性、人類認識能力的有限性以及醫學科學自身的局限性,醫學仍然面臨很多未知的領域。這種未知性決定了醫學研究有著不能完全預測、不可能完全解釋清楚的“局限性”和“風險性”。很多臨床癥狀與特定疾病之間的因果關系、特定治療方法與特定疾病之間的因果關系都尚無定論,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的疾病不斷增加,傳統性疾病的菌群和病毒也逐漸產生耐藥性或變異,很多疾病的臨床癥狀也越來越多樣化、非典型化,加之各種醫學檢查設備的誤差、患者配合的程度等等,這些都使得醫學活動的風險性增加。很多疾病是用科學解釋不通的,最起碼以現在的知識是無法解釋清楚的。醫療職業這一特殊行業的高風險性使得診療中的許多風險難以避免,將患者在求醫過程中需要承擔的一切風險由醫方來承擔是不公平的。
三、統一鑒定標準
就我國目前的醫療糾紛醫學鑒定來說,相關醫療法律、法規中并未給予統一的規定,存在著醫學會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和社會司法鑒定機構進行的司法鑒定的二元化現象。因此,必須從實體法上統一醫療糾紛的醫學鑒定。同時,法律上也沒有規定不同級別、不同部門的鑒定機構出具的鑒定結論的效力高低問題,這樣使得醫療糾紛重復鑒定、多頭鑒定等現象時有發生,加大了醫療糾紛案件審理的困難局面。
由于體制原因,醫學會在資金、人員等方面與衛生行政部門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難免造成其對醫療機構存在著一定的行業保護現象,這樣使得醫學會在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中的獨立性、中立性是難以保證的。應當改變現有不合理體制,促使醫學會從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中獨立出來。《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僅僅規定了醫學會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中鑒定人的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并沒有提及醫學會的責任。需要將醫學會納入司法行政機關統一管理,使其依照《司法鑒定機構登記管理辦法》取得司法鑒定機構資格,對于醫學會作為司法鑒定機構的法律責任明確予以規定。
目前實行的醫療事故鑒定集體負責制存在很多弊端,為保證醫療糾紛鑒定的權威性和公正性,應當拋棄集體鑒定制,實行鑒定人負責制。參加鑒定的專家應當就鑒定的醫學專門性問題進行積極充分的討論,限于醫學的復雜性和個人實踐經驗不同不能取得一致意見時,鑒定人的不同意見應當在鑒定書中注明。持不同意見的鑒定人應當在鑒定結論書上簽名。這樣既可以加強鑒定人的責任感,又體現了鑒定人保留不同意見的權利。
由于《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沒有規定鑒定專家的出庭作證義務和鑒定實行集體負責制,所以以往我國的醫療事故鑒定專家幾乎都不出庭作證。為確保鑒定結論的客觀、公正和正確性,筆者認為在醫療糾紛案件中,司法鑒定人原則上應當出庭作證。但鑒于目前我國尚未建立一套證人出庭的保障制度,所以要求鑒定專家一律出庭作證有時恐怕會對其人身安全造成威脅。最高人民法院《證據規定》第59條的規定,在鑒定專家出庭作證確有可能對其人身安全造成威脅的情況下,法官可將當事人對鑒定結論的異議和法官需要了解的問題形成書面意見送交醫學會,由醫學會組織通知鑒定專家對問題作出書面解釋和答復。
四、推行專家輔助人制度
在醫療糾紛訴訟中,醫方和患方往往對損害事實和醫療過錯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各執一詞,法官往往由于缺乏醫學知識儲備,對事實不能加以判斷,這時就需要借助相關醫學專家從醫學專業技術角度來判斷醫療糾紛中存在的損害事實情況及醫療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發表明確的專家意見以便幫助案件的事實認定和審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使案件事實認定接近客觀事實,尋求司法公正。普通法系國家不存在中立的鑒定機構,訴訟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專業性問題時由雙方當事人各自聘請醫學專家作為專家證人發表專業意見,為己方服務。我國屬于大陸法系,但隨著普通法系當事人主義模式積極因素對我國民事訴訟的影響,雙方當事人在訴訟中的主導地位的提高,為了彌補我國現行醫療糾紛鑒定體制的缺陷,規范專家意見活動,實務界和學界不斷呼吁引進專家輔助人制度。
醫療糾紛處理機構設立的目的在于根據專家進行的審查結果,對當事人在訴訟中提出的相關事實情況及訴訟判決結果進行預測,專家們對醫療糾紛的基本事實向當事人進行說明、分析醫療糾紛訴訟的價值從而防止當事人濫用訴權造成不應有的資源浪費,減輕社會因處理醫療事故所需要的一些不必要的費用付出。法院對專家們收集的材料若認為有價值就可以直接加以適用,從而節省訴訟時間與訴訟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