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票據保證人在履行了票據責任之后,便依法享有追索權。筆者在此對票據保證人追索權的性質以及行使等問題進行探討。
一、票據保證人追索權的性質
票據保證人在依法履行了保證義務后,便使得自己、被保證人以及被保證人后手的票據責任消滅,并產生票據保證人之追索權,可以向被保證人及其前手追索。關于票據保證人追索權的性質,筆者認為,票據保證人追索權之性質亦為代位權,但這種代位權并非上述意義上之簡單代位權,而是一種復合代位權,可細劃為兩個不同的層次,即民事代位權和票據代位權。所謂民事代位權,即民事保證中的代位權,是指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后,得取代債權人的地位而行使其債權的權利,即保證人在為清償后,于其清償限度內,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轉移于保證人,其在實質上是債權人之債權的一種法定轉移。所謂票據代位權,即票據法理論中的代位權,系借鑒民法代位權的相關性理論而來,但其又不局限于原基礎民事關系中的代位權,而是有所提升,因而,筆者理解的票據代位權是指,票據保證人在履行保證義務后,得取代原持票人的地位而行使持票人票據權利的權利。基于以上認識,我們來分析票據保證人之追索權在不同情況下的性質:
1、票據保證人對被保證人行使的追索權性質上屬于民事代位權。票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后所產生的法律效果是:不僅被保證人后手的票據責任被解除,被保證人本身的票據責任也被解除,被保證人不再負票據責任。此時若認為票據保證人對被保證人的追索權為票據代位權,代位行使持票人的票據權利,被保證人就可以其票據責任已解除為由,拒絕保證人的追償請求,票據保證人之追索權將難以實現。同時,票據保證人和被保證人在票據關系中處于同一序位,不存在前手后手之問題,保證人之票據權利也非從被保證人處繼受取得,因而在此意義上,票據保證人對被保證人的追索權也不同于持票人的追索權。此情形下,認為票據保證人之追索權為代替持票人之位的代位權將難以自圓其說。筆者認為,此時可考慮被票據保證關系所掩蓋的民事保證關系,將票據保證人對被保證人之追索權的性質理解為一種特別的民事代位權。如果被保證人為民事關系中的債務人,那么,持票人則可能為民事權利經數次轉讓之后的債權人,保證人之追索權就是其履行保證義務后、代替債權人之地位而行使的民事代位權。但此種民事代位權又有其特殊性,其規定于票據法中,且其行使需要持有票據,并要尊從票據法規定的時效要求,因而它是一種“票據法上的特別民事代位權”。
2、票據保證人對被保證人前手行使的追索權具有票據代位權的性質。票據保證人為清償后,從持票人手中取得票據成為持票人,其可以代替持票人之位而行使持票人所享有的票據權利。只是,若無此票據保證,此權利應由已清償追索的被保證人所行使,而有此保證,票據落入與被保證人處于同一序位的保證人之手,則由保證人行使。因保證人與被保證人二者處于同一法律地位,只要其持有票據,二者對前手的追索并無實質上的差異,均為代替持票人之位的代位權,即票據代位權。由此,筆者認為,票據法所規定的票據保證人的追索權,其在性質上應為代位權,只是因其不同的追索對象而體現為不同層次的代位權,或為民事代位權,或為票據代位權。
二、票據保證人追索權的行使
1、追索對象。追索權的對象包括被保證人和被保證人的前手。由于保證人與被保證人在票據關系中的地位相同,因而同被保證人一樣,票據保證人對被保證人之后手也無追索權。當被保證人為出票人(不包括匯票出票人)、承兌人時,由于其無相應的前手,為票據的最終義務人,因而票據保證人追索的對象也只能為出票人(不包括匯票出票人)、承兌人。除此兩種情形以外,票據保證人的追索對象都有兩類,即被保證人和被保證人的前手。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回頭背書”情形下的追索。回頭背書是指,背書人以其之前的票據債務人為被背書人的背書。回頭背書為一種特殊的背書,其被背書人為原來的票據債務人,這使得被背書人發生身份重疊的情形。我國《票據法》第 69 條對回頭背書的被背書人追索權的行使有所限制,即被背書人為出票人時,對其前手無追索權;被背書人為背書人時,對其后手無追索權。相應地,作為回頭背書的保證人,因其票據地位與被保證人相同,其追索權的行使也應受到與被保證人相同的限制。
2、追索金額。因被保證人在票據關系中的地位不同,保證債務之性質也不同,保證人追償時得請求的金額也就不同。當被保證人為匯票承兌人或者本票出票人時,持票人于票據到期日前首先向保證人請求的,保證人所行使的為追索權,可依我國票據法的有關規定,請求被保證人支付追索金額。除此以外,不管被保證人為何人,保證人所行使的為再追索權,可依我國票據法相關規定,請求被保證人及其前手支付再追索金額。
3、對保證人追索權之抗辯。由于票據保證人通過履行票據保證責任取得了票據,并取得持票人的地位,享有票據權利,因而,票據法規定的票據抗辯權制度及抗辯切斷制度在其行使追索權時均得適用。具體來說:(1)因保證人取得了持票人的地位,因而相對方依《票據法》之規定可得向持票人主張的任何抗辯,均得對行使追索權的票據保證人主張,包括對人的抗辯和對物的抗辯。(2)我國《票據法》第 13 條規定了關于抗辯切斷的問題,即票據債務人不得以自己與出票人或與持票人前手之間的抗辯事由對抗持票人。由此,票據保證人基于對保證責任的履行而取得票據權利,成為獨立于被保證人的票據權利人,因而相對方對被保證人得主張的人的抗辯不能對票據保證人主張;被保證人也不能以其與原持票人之間的抗辯事由對抗取得票據權利的保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