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俊忠 呂杰 王海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推進司法公開的決定,同時對“深化檢務公開”“實行人民監督員制度”作出了明確部署。此舉標志著檢務公開已經從檢察系統自行探索階段上升到中央“頂層設計”的層面,成為新一輪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推動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我們正處于互聯網信息暴增和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異常便捷,但網絡環境異常復雜隱藏著巨大風險,而審前程序不同于審判程序,檢務公開也不同于審判公開,深化檢務公開要積極主動,又要嚴格依法依程序公開,做到穩妥審慎。為此,本文從深化檢務公開的意義、內涵、原則、途徑和應注意的問題及對策方面略述淺見。
一、深化檢務公開的意義
1、深化檢務公開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必然要求。深化檢務公開彰顯了“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的法治精神;深化檢務公開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充分保障人民群眾對檢察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體現了檢察機關的人民性、法律性。
2、深化檢務公開是提升檢察機關執法辦案公信力的客觀需要。司法的公信力建構在人民群眾支持的基礎上,只有打開司法的窗戶,才能獲得群眾的信任。通過檢務公開,可進一步促進公正司法、依法辦案、文明辦案,促進檢察人員業務素質和執法水平的提高,推動檢察隊伍建設和檢察工作健康發展,進而樹立司法公信,提高人民群眾對檢察工作的滿意度。
3、深化檢務公開是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的制度保障。檢務公開,體現了對檢察權的控制和制約。主動接受監督,有利于促進理性、平和、文明、規范執法,避免和防止權力濫用,從而獲得社會公眾的理解和支持,為檢察權依法獨立行使創造有利條件。
二、檢務公開的基本內涵
以執法辦案信息公開為核心,以加強檢察機關執法辦案過程的信息依法公開為重點,自覺地將檢察工作至于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以公開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潔,確保檢察權在陽光下運行,讓人民群眾在檢察機關辦理的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進一步提升檢察機關的社會影響面、認知度和執法公信力。檢務公開包括檢察機關的職權與職責、檢察官任職資格與管理規定網上公開,嫌疑人與被害人訴訟權利和救濟的告知,案件程序性信息網上網下同步查詢,對于不立案、不批捕、不起訴、不予提起抗訴決定書等檢察機關終結性法律文書網上公開等。
三、檢務公開的原則
1、嚴格依法公開原則。嚴格按照法律及相關政策、制度規定的內容、時間、條件、方式,依法有序公開相關信息。根據檢察機關案件信息公開的規定,應堅持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案件以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依法不應當公開以外,其他檢察活動和事項,能公開的都應公開。
2、及時高效原則。檢務公開應及時迅速,注重效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規定了公開時限的,應在公開時限內公開和告知,沒有公開時限的應在合理時限內公開。對案件當事人,檢察機關要嚴格履行法定告知義務,及時告知相關的訴訟權利和救濟途徑、案件的進展情況、處理結果等,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檢察機關要及時發布有關檢察活動和事項,保證廣大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同時,檢務公開應注重在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過加強網絡輿情應急管理、及時回應社會質疑、強化輿論正面引導,實現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機統一。
3、便民原則。便民原則,就是除制度規定的公開途徑外,還要針對本地區和不同群體群眾的易接受信息的特征,創新公開途徑和措施,讓人民群眾比較方便快捷地查詢、獲知檢察工作信息,以便更好地行使對檢察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四、檢務公開應高度重視的問題
1、正確處理原則與例外的關系。根據規定,案件信息公開以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例外。根據無罪推定原則,任何人在未經法院依法判決其有罪之前,都應被視為無罪。檢察機關沒有定罪權,檢察機關案件信息公開涉及當事人有罪無罪的證據和調查事實,凡有可能影響其社會聲譽和定罪量刑的評論,在判決定罪前檢察機關不予評論和公開。
2、更加注重對特殊案件被害人的保護。對于強奸等事關被害人聲譽案件的公開,更應強調對被害人隱私和聲譽的保護。強奸案件被害人身心已經受過傷害,尤其對于未成年和未婚女性的心理創傷更加嚴重,公安機關偵查取證過程中容易被周圍鄰居看見,被害人周圍的人難免有種種猜測和議論,即使犯罪嫌疑人被繩之以法,被害人在社會生活中也承受著羞辱和巨大壓力。由于部分女性被害人遲滯報案帶來的取證難導致犯罪嫌疑人無法定罪,或者案件沒有偵破、犯罪嫌疑人長期未歸案,很可能導致被害人周圍的人對被害人人品的非議,將給被害人的成長、婚姻以及被害人的家庭帶來巨大傷害。因此強奸案件信息公布要慎之又慎,對于犯罪地點以及一切能推知被害人信息的內容都不應公開,對于被害人要求不公開案件的堅決不公開。
3、執法尺度不統一帶來的消極影響。各地檢察機關對法律法規、刑事政策的把握并不完全統一,量刑情節認定也存在差異,立案、起訴等執法標準也因區域不同而產生差異。如辦理強奸案件,是否認定加重情節,量刑起點存在七年的差距;又如辦理行賄犯罪、盜竊犯罪、交通肇事犯罪,行賄金額、盜竊金額相同的案件不同司法部門處理結果不同,類似車禍賠償數額相差太大,公開后可能會引起群眾質疑,甚至導致刑事和解難度加大、當事人上訪,進而影響檢務公開的效果。
五、進一步深化檢務公開的路徑
1、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適應檢務公開。堅決摒棄“監督就是不信任”、“接受監督影響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以監督者自居,拒絕接受監督”的錯誤思想,以及辦案神秘化的思維定勢,深化檢務公開,獲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正是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的制度保障。教育引導廣大檢察人員牢固樹立民主開放、公開透明、公正誠信的現代司法理念,強化監督者更要接受監督的意識,提高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辦理案件、處理問題的能力水平,不斷適應開放、透明、信息化條件下的執法辦案工作,通過深化檢務公開,倒逼檢察機關和檢察干警增強責任意識和群眾觀念,提升執法辦案水平,保障人權維護公平正義,體現司法為民,全面彰顯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屬性。
2、完善執法過程公開機制。以看的見的方式實現正義,正義才才更有說服力和公信力,程序公正日益成為司法公正的重要方面。公開的程序可以保證實質結果的正當性,公開程序所得出的結果,更容易被利害關系人和群眾接受,有利于維護終結性裁決的穩定性和司法權威。案件信息公開堅持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將檢務公開的中心轉移到執法過程上來,特別是要將重大刑事案件的批捕起訴、重大職務犯罪案件的查處、重大涉及國家和集體公共利益案件的處理等有影響的案件作為公開的重點。在確保辦案正常進行的前提下,把執法依據、執法程序、執法流程、執法理由和執法結果向社會全面公開,以程序主體和社會公眾看得見的方式進行,消除訴訟參與人對司法活動公正性的疑慮,增強社會對司法公正的信心和認同。
3、加強和改進釋法說理工作。當前檢察機關采用較多的填充格式化法律文書,存在說理不到位、釋法不詳盡的弊端,必須加強法律文書尤其是終結性訴訟文書的釋法說理,從事實認定、證據采信、法律適用等方面強化對證據、事實的分析論證,做到以法析理、以理服人,進一步提高檢察機關法律文書的說服力和公信力。
4、加強新媒體時代的檢務公開宣傳工作。檢察機關要把新媒體作為信息化條件下深化檢務公開、回應社會關切、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方式,充分運用檢察門戶網站、檢察官方微博、微信等平臺,設立新聞發言人和網絡新聞發言人,對檢察機關出臺的重大方針政策、重要改革舉措、重大敏感案件,及人民群眾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及時公之于眾,加強與群眾的互動交流,引導社會輿論。
5、健全檢務公開的相關制度。一是完善檢察工作新聞定期發布制度。除每年“兩會”向人大報告工作外,檢察機關還應將新聞發布制度化、常態化,定期將相關信息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報紙、“兩微一端”向社會公布。二是深化人民監督員制度,推進人民監督員對檢察工作監督的常態化、規范化和法治化,拓展監督范圍、手段、強化監督效果。三是建立檢務公開風險評估與預警防范機制。對于公開的檢務信息,公開前應先評估公開可能帶來的風險和后果,建立輿情預警和處置機制,有針對性的采取預防應對措施。四是建立檢務公開的救濟、問責機制。對依法應公開而不公開的,當事人可以申請檢察機關公開。檢察機關無正當理由不公開的,申請人可以向上一級檢察院申請復議。檢察機關不依法進行公開,或受理申請后無正當理由拒絕公開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應當依法對相關責任人予以問責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