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明
摘 要 我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退出機制存在的不足,在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立法例的同時應與我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對我國現有的股東退出機制加以完善并尋求創新,從而建立起適合我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具體情況的股東退出機制。
關鍵詞 有限責任 股東 退出機制
一、公司章程的指引作用未能充分發揮
允許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運用公司章程對公司內部私人秩序進行約定,這是公司立法上的一大進步。但由于我國大多數股東缺乏商事經驗,往往意識不到在章程中對股東退出進行約定的必要,即便有的股東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也會由于公司法在契約標準范本這一功能上的嚴重缺位,導致股東并不知道應該在公司章程中做出怎樣的約定。因而,在公司法賦予股東極大自治空間的基礎上,應該為股東提供一些有關于退出公司的規范選擇,加強規范的指引作用。
二、股權收買請求權制度存在不足
我國《公司法》在 2005 年修訂后,規定了異議股東股權收買請求權,但該制度在構建上顯然還存在許多不足。首先,《公司法》第 75 條以列舉的方式規定了股東可以行使股權收買請求權的三種情形,適用范圍過于狹窄,并且沒有為股東留出充足的自治空間。這一情況使其在面對千變萬化的經濟現實時,由于缺乏適應性品格而導致無從適用。其次,我國的異議股東股權收買請求權是借鑒美國評估權制度而建立起來的,但美國評估權制度設立的理論基礎是利益衡平理論,因而其適用的情形僅限于公司依據法律做出重大決策或公司發生重大改變。而我國公司法規定的異議股東股權收買請求權,也是針對當公司做出合法決策或發生重大變化而使部分股東期待利益落空時對其進行救濟,但問題在于我國異議股東股權收買請求權的情形包括了不向股東分配利潤這一情形,該情形發生的原因基礎與其他兩種情形發生的原因基礎不同,且該項情形往往會被規避適用,大股東可以在三到四年不分配利潤之后,在第五年以少許分紅或者利用控股優勢將當年利潤以薪金方式大量派發出去。這樣該項規定將被架空,失去了立法初衷所要達到的救濟目的。再次,對于公司用來收買異議股東所持股權的資金來源沒有予以限定。由于我國嚴格奉行資本維持原則,所以公司不該用維持公司資本所必需的財產來收買異議股東的股權。最后,我國對于有限責任公司異議股東股權收買請求權行使的程序規定不明確。《公司法》第 75 條第 2 款中規定:“自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六十日內,股東與公司不能達成股權收購協議的,股東可以自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九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據此我國公司法對于異議股東股權收買請求權僅規定了行使的期限,對其行使的具體程序以及行使時其他應當受限制的情形也沒有進行規定。從某種意義講,權利的行使同權利的賦予一樣重要,權利的行使程序如果欠缺那么權利的實現也就無從談起。
三、股權轉讓制度仍有待完善
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第一,在其他股東同意行使優先購買權的情況下,沒有對該權利行使的期限予以規定;第二,股權轉讓中提出異議的股東享有提出異議的權利而沒有與該權利對應的義務。即便有異議的股東做出要行使優先購買權的意思表示,這個意思表示的效力也是無法確定的,如果該股東最終也沒有購買的話則視為其同意股權轉讓,除此,不再要求該股東承擔其他任何責任。顯然,這對欲轉讓股權而退出公司的股東利益的保護是極其不利的;第三,在股權對外轉讓時,沒有對股權的受讓人范圍予以限定。而有限責任公司又具有較強的人合性,股東彼此間建立在信賴關系基礎上,所以,為防止公司的人合性受到破壞,必然要求對加入公司的新股東予以一定的限制。而我國現行公司法并沒有這方面的限制規定,這顯然對留存股東的利益保護不利。第四,“不同意轉讓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出資,如果不購買該轉讓的出資,視為同意轉讓”,該條款對不同意轉讓的股東在購買轉讓的出資時,對出資購買價格的計算標準和計算方法沒有加以規定。在此情形下就會出現欲轉讓股東故意抬高轉讓的價格,導致不同意轉讓的股東由于價格不合理而無法購買其轉讓的股權,促成“如果不購買該轉讓的出資,視為同意轉讓”這一規定的適用。這一結果能夠輕易地規避《公司法》有關股權轉讓的限制性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將受到破壞。可見,當不同意轉讓的股東欲購買轉讓的出資,對該出資的轉讓價格的計算標準或計算方式加以明確規定是十分必要的。
四、公司司法解散制度規定過于籠統
我國《公司法》關于司法解散的規定幾乎都是原則性的,對于司法解散的適用條件規定得過于模糊,更缺乏對具體權利行使程序的規定。此外,確定股權價格的依據沒有予以明確,公司解散與公司清算在銜接上也存在不合理之處。再者,在美國有解散公司的代替措施,解散公司只是小股東與大股東討價還價的一個籌碼,而在德國適用較多的也是退股權,解散公司極少被法院所適用。我國并沒有關于解散公司的替代措施的規定,在《公司法司法解釋(二)》第 5 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解散公司訴訟案件注重調解”,那么“注重”調解就意味著法院調解并不是固定的程序,調解的法律效力也是有限的,因而司法解散的替代性措施方面立法上仍存在很大不足。
針對以上我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退出機制存在的不足,在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立法例的同時應與我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對我國現有的股東退出機制加以完善并尋求創新,從而建立起適合我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具體情況的股東退出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