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穎
摘 要 數字技術的發展給傳統的音樂產業帶來了強烈震動,網絡音樂著作權侵權問題突出,嚴重損害了音樂著作權人的利益,而數字音樂付費是解決著作權問題與產業困境的有效路徑。本文通過梳理我國數字音樂付費實施中的困難,借鑒美國數字音樂付費模式建立中的成功經驗,為探索我國的數字音樂付費模式提出建議。
關鍵詞 數字音樂 付費 著作權 集體管理
數字音樂,是指用數字格式存儲的,可以通過有線或無線方式進行傳播、消費的音樂作品。數字音樂具有形態的非物質性、使用的無損耗性和傳播的便捷性等特征,在給音樂消費者帶來巨大福利的同時,也給傳統的音樂產業帶來了強烈的震動,網絡音樂著作權侵權問題越來越突出,嚴重損害了音樂著作權人和錄音制品制作者的權利。為了破解數字環境下的著作權侵權問題與產業困境,學者和業內人士提出構建數字音樂付費模式,重構音樂產業的知識產權利益平衡。
一、數字音樂付費概述
數字音樂付費,是指因網絡環境下傳輸和下載數字錄音制品的行為,向音樂作品著作權人和錄音制品制作者支付版稅。① 復制是數字化網絡的基本功能,而復制權是著作權人享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權能,“復制權即作者自己復制和授權他人復制其作品的權利一直是版權人所享有的核心權利”②。根據我國現行著作權法,出于個人欣賞目的而復制、使用他人已發表的作品,屬于合理使用,無需得到著作權人許可和支付報酬。但數字技術的發展已使著作權人對作品傳播完全失去控制,個人下載數字音樂行為的定性成為爭議的焦點。筆者認為,在數字時代,大規模、低成本的復制和傳播能力已被大眾所掌握,如果仍然將用戶對數字音樂的下載與使用視為合理使用,將對著作權人的權利造成巨大威脅,著作權保護也將淪為空談。2014年6月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中關于權利限制的條款,已經將個人欣賞從合理使用的情形中刪除,即合理使用他人作品,僅限于個人學習、研究之目的。這意味著個人下載和使用數字音樂需要尋求新的法律支撐。而數字音樂付費的本質正是在“網絡服務提供商—用戶”這一環節增設一道許可,用戶可以通過付費使自己的下載與使用行為合法化。
二、數字音樂付費面臨的困境
數字音樂向付費模式轉變是必然趨勢,但付費之路任重道遠。首先,我國網絡用戶已經以免費音樂為常態,對付費存在抵觸心理,消費習慣在短期內很難改變。這一方面是因為網絡盜版音樂一直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另一方面也是正版音樂網站為了吸引流量而提供免費數字音樂試聽與下載所導致。第二,在音樂付費模式的選擇和利益分配方案上,傳統音樂產業主體與新興的互聯網主體之間存在沖突,難以協調。音樂網站提供免費數字音樂的行為實際上反映了新興互聯網主體為追求效率而忽略了傳統音樂產業主體的利益需求,利用技術優勢與新型傳播方式構建有利于自身的商業模式,造成產業內利益失衡。而傳統產業主體希望通過著作權法律手段維持原有盈利模式。自數字音樂伴隨互聯網服務興起,網絡服務提供商就遭到音樂著作權人和唱片公司的討伐,與數字音樂相關的著作權侵權案件層出不窮,其中不乏“國際唱片協會訴百度”這樣影響重大的案件。因此,要實現音樂從免費到付費的順利過渡,就必須探索符合我國產業現狀和用戶消費習慣的付費模式,重構數字環境下的利益平衡。
三、美國的數字音樂付費模式
在一些發達國家,數字音樂付費經過多年的摸索和嘗試,已經形成某些相對成熟的商業模式。美國的iTunes音樂商店可謂是其中最成功的典型代表,了解美國數字音樂付費模式的構建歷程,對探索我國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998年,美國通過了《千禧年數字版權法》,使網絡服務提供商可以借助“避風港”原則免于承擔用戶行為導致的知識產權侵權責任。本世紀初,P2P(點對點)技術的問世突破了傳統網站“服務器端—客戶端”的信息提供模式,使用戶可以直接共享數字音樂,極大地損害了著作權人的利益。為了制止侵權行為,美國的唱片業先是起訴提供P2P軟件的網站(如著名的Napster案),追究服務提供商的間接侵權責任,隨后又因P2P技術的升級,轉而將矛頭直指最終用戶,追究部分大量下載數字音樂并進行共享的用戶的直接侵權責任。可以說,正是美國音樂著作權人和唱片業協會的強勢態度和震懾效應明顯的大規模訴訟,為構建數字音樂付費模式贏得了話語權,也使支持正版的理念深入人心,奠定了用戶付費的心理基礎。在此背景下,針對唱片業著作權保護需求和用戶合法下載數字音樂的消費需求,廠商巨頭蘋果公司推出了iPod播放器,與唱片公司進行合作,利潤分成,最終形成了“iPod + iTunes”的商業模式。可見,美國數字音樂付費模式的構建,得益于音樂著作權人和唱片業協會的強勢、用戶對正版音樂的消費需求以及銷售商的高度寡頭壟斷。
四、我國數字音樂付費模式的思考與建議
針對我國數字音樂付費制度構建中的問題,借鑒美國數字音樂付費制度構建的經驗,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點入手,構建我國的數字音樂付費模式。
1、明確數字音樂付費的主體與對象
由于音樂作品的特殊性,音樂作品的作者和錄音制品制作者為不同的主體,導致音樂作品多項著作權權利歸屬分散。錄音制品制作者同時也是音樂作品的使用者,網絡服務提供商和網絡終端用戶都是錄音制品的使用者。因此,要在復雜的權利關系中構建付費模式,有必要明確數字音樂付費的主體與對象。
在付費對象的界定上,音樂著作權人、錄音制品制作者屬于產業內部的付費對象。音樂著作權人許可錄音制品制作者行使其財產性權利并獲得報酬。錄音錄像制作者也享有許可他人復制、發行、出租、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其錄音錄像制品并獲得報酬的權利,因此網絡服務提供商需要向其支付版稅。同時,網絡服務提供商通過提供有償下載而接受網絡終端用戶的付費。從付費主體的角度看,錄音制品制作者、網絡服務提供商和網絡終端用戶都屬于付費主體。終端用戶付費,是數字音樂付費模式最重要的一環,也是與現有音樂消費模式最大的區別。這不僅是個人下載數字音樂合法化的有效路徑,也能有效緩解正版音樂網站的生存壓力,使著作權人與錄音制品制作者能夠在互聯網主導的經濟中找到生存與發展的出口。
2、構建數字音樂付費中的利益平衡
利益平衡是著作權法的核心目標,而授權許可是實現利益平衡的市場機制。③但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數字環境下的音樂產業內存在嚴重的利益失衡。錄音制作者主要是唱片公司,著作權人將作品委托給唱片公司管理,在這一關系中,唱片公司處于相對強勢的地位,著作權人的權利往往受到擠壓,一般是將作品的財產性權利轉讓給唱片公司從而獲得一次性報酬,無法參與作品后期收益的分配,挫傷了音樂人的創作積極性。而另一方面,在唱片公司與網絡服務提供商的關系中,由于我國音樂產業發展的相對滯后,且唱片公司無法得知網站的收入情況和自己提供的音樂作品在收入中貢獻的比重,唱片公司又處于被動地位。可見,音樂著作權人、錄音制品制作者和網絡服務提供商之間都存在著嚴重的利益不平衡。
在復制與傳播技術革命性發展的浪潮下,傳統音樂產業主體和新興互聯網產業主體亟需調整自身在新的產業模式中的定位,構建新的利益平衡。如果各方仍堅持各自原有的商業模式和既得利益,只會導致所有產業參與者的共同損失。1998年成立的美國eMusic在線音樂商店曾試圖得到美國五大唱片公司的授權,但唱片公司為了維護現有的唱片市場,拒絕與其合作,堅持要求以技術措施控制數字音樂的傳播,限制了eMusic的發展與正版音樂的傳播,導致eMusic無法與提供盜版音樂的Napster抗衡,而盜版音樂的泛濫最終使唱片業深受打擊。可見,只有各方產業主體順應時代發展,在利益上作出一定的讓步,積極與其他主體合作,共同構建新的商業模式和利益平衡機制,才能維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向音樂著作權人的利益傾斜,因為音樂著作權人是這一產業鏈的源頭,音樂作品的品質是用戶付費時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3、完善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功能
從上文可知,銷售商的高度寡頭壟斷為美國數字音樂付費提供了重要的便利條件,而我國并無蘋果公司這樣的巨頭,無法通過市場手段與諸多唱片公司和音樂著作權人進行合作,我國傳統音樂產業主體也沒有足夠的力量與新興互聯網產業主體進行博弈從而在利益分配中獲得平等的話語權。《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第二稿對法定許可的規定因遭到音樂界的強烈反對而刪除則說明法定許可的模式在我國尚不具備成熟的條件。因此,由具有事實上的壟斷性的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來進行數字音樂集中許可便成為最佳的選擇。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能夠集中分散的權利主體,實施數字音樂的集中許可,代表音樂作品著作權人與錄音制品制作者收取版稅,另外還可以第三方的身份,協調互聯網主體與傳統產業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但目前我國的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存在很多問題,傳統的集體管理方式無法實現授權與收費的精確化,不能精確掌握作品被使用的情況,因而無法最大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傳統的授權方式和權利管理體制已經成為數字時代相關產業發展的瓶頸。④數字音樂收費,既是對集體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集體管理組織走出困境的重要機遇。音樂著作集體管理組織可以在參與數字音樂付費模式構建的過程中,采用新型的著作權管理系統,既能實現授權的精簡化、快速化,又能監視作品授權后被使用的情況,為收費與利益分配提供準確可靠的依據。因此,集體管理組織需要適應新技術的發展趨勢,不斷完善自身功能,在數字音樂付費模式構建中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熊琦.數字音樂付費制度的未來模式探索[J].知識產權,2013,07:41-46.
[2]彭學龍.網絡時代的私人復制[J].電子知識產權,2004,08:31-34.
[3]張今.數字環境下恢復著作權利益平衡的基本思路[J].科技與法律,2004,04:52-58.
[4]曹世華.論數字時代技術創新與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的互動[J].法學評論,2006,01: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