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雪妮
【摘要】信托財產在信托關系中至關重要,無論是信托的成立還是信托的管理運作都要以信托財產為依托,為了平衡信托市場的交易秩序,同時也為了保護信托受益人的合法權益,有必要建立起信托財產公示制度。本文首先對信托財產公示制度的涵義及法理基礎進行了概述,其次對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中有關信托財產公示制度的不同規制進行了比較,最后根據我國有關信托財產公示制度的立法現狀,分析其不足之處并且提出相應的立法建議,以期能夠使信托財產公示制度的功能在實踐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關鍵詞】信托;信托財產;公示制度
中圖分類號:F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5-034-02
信托制度發端于衡平法,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最終形成了一系列自己的理念和制度架構。英美法系信托的基本理念包括:信托是一種法律關系,一人擁有財產的所有權,同時負有為另一人的利益而運用此項財產的衡平法義務。衡平法義務即基于衡平法良心和正義的理念而負有的信義義務。①在信托法律關系中,信托財產居于核心地位,信托財產的管理、處分和受益基本構成了整個信托法律關系。所謂信托財產是指受托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而取得的財產。信托一經設立,信托財產便具有了獨立性。因此便需要建立信托公示制度,從而保證交易第三方能夠將交易對象是信托財產還是受托人財產有效的識別出來。
一、信托財產公示制度概述
(一)信托財產公示的涵義
廣義上的信托公示有兩方面涵義:一是信托基本信息的公示,二是信托財產的公示。信托財產公示的內容既包括所有權轉移的公示,又包括將該財產標記為信托財產的公示。臺灣學者賴源河指出:“所謂信托公示,可謂其系在一般財產權變動等的公示方法以外,再予以加重其公示的表征。”②可見,信托財產的公示,既需要滿足普通財產的公示原則,又需要在公示方式上體現其信托財產的特點。而且對于不同種類的信托財產,在制度設計上應當采取不同的公示方式。
(二)信托財產公示制度的法理基礎
1.物權公示原則。物權公示原則是指物權的設立、變更、消滅必須依據法定方法在社會上予以公開,保證第三人能夠知悉其權利的變動。英美法系奉行合理利益最大化的財產權利用理念,因此其在創設信托時,采用了“雙重所有權”架構。即受托人和受益人分別享有普通法上的所有權和衡平法上的所有權。而大陸法系的一物一權原則是不允許“雙重所有權”出現的,因而在引進信托制度時,便需要對“雙重所有權”進行改造。為保持信托特性,同時遵循物權公示的邏輯,信托財產公示制度便應運而生。
2.信托財產的獨立性。信托財產的獨立性,是指信托一旦有效成立,信托財產就獨立于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固有財產。信托財產的獨立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信托財產的閉鎖效應,即“信托財產一旦設立即自行封閉與外界隔絕”。③信托是為了信托目的而設立,是一種“目的財產”,因此即使委托人、受托人或是受益人死亡或破產,信托財產依然獨立存在;其二,信托財產的代位性、同一性。信托設立后,信托財產的所有權已經發生了轉移,該事實應該讓第三人充分了解,以保障第三人與信托財產發生交易時的安全,為了能夠明晰信托關系各方的權利義務,使信托當事人和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并確保信托交易秩序的穩定,信托財產公示便成為了必然。
二、信托財產公示制度的國際比較研究
(一)英美法系信托財產公示制度
英美法未規定一套完整的信托公示制度,但是卻存在著有關信托公示制度的潛在規則。英美法上,受托人需要分開管理信托財產,對于可以加注標志的信托財產,比如證券,還需要對其加注標志。公益信托關涉到公共利益,影響范圍較廣,因此美國對公益信托,要求采取登記制度,這種登記制度可以視為一種監督措施,不會對信托的成立產生影響。英國1960年的公益法頒布后,成立了“公益事務署”,公益信托的設立需要公益事務署辦理登記。④英美法系國家的公益信托并不以登記作為其成立的要件,登記可以看成是一種公示方法。
為維護交易安全,英美信托法設定了善意第三人知情原則,只有在取得信托財產的交易第三人不知情并同時支付了相應對價時,受益人才不能從交易第三人手中追及信托財產。善意第三人知情原則是指第三人在交易時知道或者有理由證明其應當知道該財產為信托財產的事實。同時為了充分實現信托設立的目的,避免信托法律關系中受益人的利益受損,美國還規定了預設性懲罰制度。該制度的內容是:如果在訂立合同時,交易的相對方沒有理由知道合同標的為信托財產,即處于不知情的地位,那么受托人便應當具有明確告知該第三人的義務。如果受托人怠于履行其告知義務,導致第三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簽訂了該合同,那么出于對第三人合理信賴的保護,受托人便應當按照約定履行合同,自行承擔由此帶來的不利后果。
(二)大陸法系信托財產公示制度
由于日本最早就信托進行系統立法,信托財產登記法規比較健全,信托財產登記機關明確,信托財產登記對象、原則、流程、操作細則明晰。⑤對其他大陸法系國家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此處以日本的信托立法為研究對象。日本《信托法》第3條的規定即信托財產的公示制度,同時有一系列的法律配合信托法第3條的規定,使信托財產公示制度變得具體可行。
日本信托法第三條的旨趣在于盡管信托財產歸屬于受托人,但是受托人依信托目的履行管理處分信托財產的義務,必須與其受托人的個人財產區別而獨立存在,因此,受托人違反信托本旨處分信托財產時,受益人享有追及權。⑥信托的效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交易第三人的利益,可能造成第三人不確定的損害,為了保護第三人的利益,信托財產公示制度成為必要。為了使公示制度更加具有可行性,日本信托法及其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公示的效力、申請登記的程序和手續、稅收政策等都規定的比較詳細,值得其他國家借鑒。
三、我國信托財產公示制度之反思與完善
(一)我國信托財產公示制度之不足
1.配套立法不完善。可以說,法律上的不健全是我國信托財產公示制度最大的缺陷。無論是《信托法》還是其配套法規,都沒有關于信托公示的具體規定。法律的缺失使得登記機關在面對信托當事人要求進行信托登記時無所適從。《信托法》第10條有關信托登記的規定過于原則化,諸如信托財產登記的申請,費用由誰承擔,需要提交哪些必要文件等的規范仍是一片空白,在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
2.登記生效主義。在信托公示的效力方面,我國《信托法(草案)》曾經采行對抗主義。該草案第18條規定:“委托人以法律規定應登記的財產進行信托的,應向有關登記機關辦理信托登記。未登記的,信托不得對抗第三人。”⑦在正式通過頒行的信托法中卻改采用信托公示生效主義。
信托的公示方式和價值目標都具有二重性。它不僅要考慮信托外部關系中的第三人利益的保護問題,同時也要考慮對信托內部關系中的當事人(尤其是受益人和委托人)及其繼承人利益的保護問題。要實現此雙重目的,實行公示對抗主義當是最佳選擇。⑧公示生效主義違背了民法上的意思自治原則,無法確保信托財產獨立性,也不利于信托財產的最大化利用。
(二)我國信托財產公示制度之完善
1.完善配套立法。與信托公示制度密切關聯的物權公示制度以及實施信托公示制度的相關法律法規在現行立法中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同時,我國可以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立法等形式規定各類信托公示制度的具體事宜,包括應登記或注冊的財產或財產權、有價證券、動產等多類信托財產共同的和各自特殊的公示主體、公示方法、公示效力、公示程序等內容,以保證其操作性。⑨
2.采用登記對抗主義。從實際效果來看,采用公示對抗主義可以更好地實現對受益人利益的保護。如果當事人在設立信托時沒有進行財產的公示,依照信托公示生效主義,信托法律關系便不會存在,受益人及其第三人利益保護的問題更是無從談起;而在公示對抗主義模式下,信托法律關系依然有效存在,只是不能夠對抗交易中善意的第三人而已。對于信托法律關系的各方當事人而言,在信托公示生效主義之下不進行公示時,信托關系不能設立,委托人只能請求受托人返還信托財產,受益人也會喪失信托利益;而如果在公示對抗主義之下不進行公示時,信托仍然會約束信托法律關系各方當事人,信托財產的獨立性依舊存在,受益人仍可以請求受托人如約支付信托利益。因此在公示對抗主義模式下,受益人的利益可以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保護。
四、結論
信托公示制度是我國信托行業中一項舉足輕重的制度,它不僅可以防范和減少信托中的風險,而且有利于規范受托人的行為,防范受托人的道德風險,從而穩定信托市場的交易秩序。信托公示制度是物權公示原則和信托財產獨立性的內在需要。對于信托財產公示制度,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規定有較大差異,但是各有其合理基礎,并且能夠在實踐中很好的發揮作用。我國信托市場和信托業務正處于繁榮時期,但是信托立法卻遠遠落后于實踐的發展。筆者希望以自己的綿薄之力推動我國信托財產公示制度的完善,進而促進信托業長足發展。
注釋:
①陳向聰.信托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
②賴源河,王志誠.現代信托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2.
③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4.
④周小明.信托制度比較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⑤劉貴生.淺析日本信托財產登記理論與實務[J].特區經濟,2005(9).
⑥孟強.信托財產的公示問題[J].廣東社會科學,2013(2).
⑦朱少平,葛毅.中國信托法起草資料匯編[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
⑧楊勝剛,潘培,陳瓊.信托財產公示制度的效力模式探析[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8(11).
⑨金鑫.中國信托財產公示制度研究[J].青海社會科學,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