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卉
【摘要】占有繼承是占有制度中占有的取得的一種方式。民法上承認占有繼承,而刑法上卻不承認占有繼承,兩大法對占有繼承的不同態度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法理,本文就試圖探討占有繼承在兩大法上的區別并就其中的法理進行分析。
【關鍵詞】占有繼承;不同地位;法理分析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5-131-01
一、占有繼承概述
占有制度源于羅馬,是現代民法上的重要制度。占有制度包含豐富的內容,在民法上可以促進物的流轉,維護交易安全,還能發揮出物盡其用的功能。此外,在刑法上,對占有的界定有時是分析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關鍵。但是有關占有的某些內容卻在兩大法上呈現出不同的命運,比如占有繼承。
占有繼承是指基于繼承的基礎關系而取得的占有。占有繼承不以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為必要,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都能夠通過繼承取得占有,即使胎兒亦可因繼承取得占有。
二、占有繼承在民法、刑法上的不同地位
(一)民法上承認占有繼承
我國民法承認占有繼承。《繼承法》未明文規定占有也屬于遺產,但占有對于占有人而言,在法律上具有一定的利益,而且不具有專屬性,因而可以成為繼承的標的。換言之,占有可因繼承關系由被繼承人移轉于繼承人。依繼承而取得占有,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規定,無論繼承人是否已經在事實上控制了標的物,繼承一旦開始,繼承人當然取得對繼承標的物的占有。①
我們以具體案例來看一下,在民法上,占有繼承的地位以及它的法律效果。假設乙把自己的汽車借給甲使用,甲到人煙稀少的曠野飆車,結果出車禍身亡。此時恰巧路人丙路過,將汽車開走據為己有。甲唯一的繼承人他的兒子丁對借車一事毫不知情。由于民法上承認占有繼承,在這個案例中,當甲死亡時,兒子丁即取得對該汽車的占有,即使丁缺乏占有意思。所以,丙侵占了丁對該汽車的占有。此外,依照《物權法》第245條的規定,丁可以主張對丙的占有返還請求權。②
(二)刑法上不承認占有繼承
而在我國刑法上,卻不承認占有繼承。同樣以上面的例子分析,對占有繼承的不同態度直接決定了不同的罪名。當然,刑法中這個案例在分析占有繼承前,還得先探討死者占有的問題。刑法學界的通說觀點認為:導致被害人死亡并取得死者財物時,保護死者生前的占有,認同死者對財物的占有延續。當然其論證理由不是承認死者的占有,而是強調需要保護其生前的占有,以確保占有概念的統一性。③這種情形下由于保護死者生前的占有,也就無需再探討占有繼承的問題。
丙的行為在刑法上會被評價為盜竊罪而非侵占罪,因為丙是以非法占有的目的竊取了死者占有的汽車。但是,在第三人取得被害人財物的場合,即取得財物之人與死者的死亡沒有關系,此時為了罪責相適應不承認死者占有的延續性。這種情況就是以上案例的情形,因刑法上不承認占有繼承,即甲生前對汽車的占有不發生繼承,兒子丁對汽車不享有占有。所以,丙的行為被評價為侵占罪。
三、占有繼承在兩大法上不同地位的法理分析
以上案例的分析,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占有繼承在民法、刑法這兩大法上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命運。筆者認為這看似細枝末節之處蘊含著豐富的法理。
(一)民法承認占有繼承的法理分析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人身關系的法律,在充分尊重當事人自愿、平等、誠實信用等原則的基礎上,盡可能地促成民事主體之間的交易,促進物的流通,保證物盡其用,并維護交易安全。比如在合同法上,一般情況下,合同有瑕疵的,首先不是讓它無效,而是盡量補救使合同成立,這也是為了提高交易效率,促成物的流轉。承認占有繼承就是民法宗旨的體現,如以上案例所示,被繼承人死亡后,對汽車的占有能夠迅速轉移到繼承人手中,這就在最大程度上促進了物之流轉,同時也保障了交易安全。并且根據《物權法》第245條的規定,繼承人丁對丙得主張占有返還請求權。
(二)刑法不承認占有繼承的法理分析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運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此來維護國家各項制度的良好運行,保障公民的各項權利的順利實現。刑法的重要任務是秩序。如上例所示,僅在導致被害人死亡并取得財物的場合下,可以暫時保護死者生前的占有,認同占有的延續性,這是刑法維護秩序的體現。但是第三人取財的情形下,在不承認死者占有的基礎上,也不承認占有繼承。我們仔細觀察,就能發現這其中蘊含的法理。首先,如果在第三人取財的情形下承認占有繼承,那么此人的行為就會被評價為盜竊罪。根據刑法的罪行相適應原則,此時將其定為盜竊罪未免過重,這可能會導致行為人的主觀惡性與罪名不相適應之虞。因為盜竊罪是比較重的罪名,對行為人定盜竊罪難免過嚴。所以此種情形下,定侵占罪是合適的。基于保障秩序運行,做到罪刑相適應,在行為人得到應有懲罰的基礎上又不致過嚴等的考慮,刑法上不承認占有繼承。
四、啟示
看似細小的占有繼承,在民法和刑法上卻有不同的地位,這背后蘊含著縝密的法理推理。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注意類似的問題,不能想當然地去推定它的結論,否則就容易陷入錯誤的泥潭。
注釋:
①王利明.民法(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349.
②鐘秀勇.三校名師講義民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13:108.
③周光權.死者的占有與犯罪界限[J].法學雜志,2009(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