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十八屆四中全會,習近平主席的講話中提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那么法律如何才能成為全民自覺的信仰呢?要讓人民相信法律就要讓人民看到法律所彰顯的公平、正義,司法公正首先需要司法的公開,這就使法院的司法公開變得迫切而必要,司法公開同時也是這次司法改革中提出的一項重要舉措。
關鍵詞 法律 信仰 法院 司法公正 司法公開
作者簡介:李艷芳,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2-115-02
一、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決其惡果甚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只是弄臟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決卻是弄臟了水源。” 從中可以看出司法公正對于社會的公平正義的重要性。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這道防線失守,社會難免陷入混亂、無法的境地。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在司法辦案過程中要守護好這最后的一道防線,只有維護好了司法的公正,人民才能夠真正地信仰法。現實中的權大于法,權重于法,情重于法,使國家權力充當了惡勢力的保護傘,在審判中導致了同案不同判,出現了冤假錯案。種種司法腐敗不僅嚴重動搖威脅著法律的平等性、權威性,也極大地扭曲消解著人們的公平觀念、法制意識。也正是目前的司法腐敗,法律不能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的現象,為我們敲響了司法改革的鼓槌,加大司法公開力度,強化監督制約機制成為維護司法公正的必要手段。
司法公開的根本目的在于以程序的公開保證案件實體的公正,最大限度防止法官暗箱操作,避免專橫擅斷及司法權的濫用。唯有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黑暗,加大司法的公開透明度能有力保證社會的公平正義。
二、我國的司法現狀
(一)立法上缺失相關體制
制定一部“良法”是實現司法公正、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的前提。當前影響司法公正的立法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法律本身存在著滯后性、僵硬性的特征,有很多方面存在著立法的空白。導致現實社會中出現的問題在立法上找不到依據或是法律已不能有效應用于當前出現的問題,由此而引起了在判案中的諸多不公。如許霆惡意取款案件,被判無期是因為取款一共17萬多元被認定為數額巨大,這一數據的來源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1997年制定、1998年生效的《關于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3萬至10萬元就構成數額特別巨大,許霆達到17萬多元,所以判決無期理所當然,甚至死刑也不為過。隨著中國當今的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初的17萬元的實際購買力又怎可與10年后的購買力相提并論,許霆案暴露的正是這種條文本身機械而法官又只能機械適用條文的法律制度的荒唐之處;又如由于現有法律法規對實習期間的學生權益問題存在空白,因為學生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勞動者”,學生在實習或者兼職過程中受到傷害問題不能認定為工傷;男性猥褻男性不能認定為任何犯罪。
(二)司法中欠缺獨立性
司法行為的獨立性不足主要指司法人員在進行司法活動中受到各種因素干擾和制約, 這主要與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有關系,在古代司法與行政雜糅的政治制度中,政府官員兼行司法職權,在這樣的法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加之在我國國情下長久存在依賴政黨的思想,使得行政干涉司法的現象屢見不鮮而無法達到司法獨立的現象。主要體現為有隸屬關系的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影響、政黨權力干預的影響、民意輿論的影響、傳媒監督的影響等等。近年來的藥家鑫案,李天一案,彭宇案等多受到媒體輿論的影響,干涉了司法行為的獨立性。在司法權的獨立性不足以及司法行為的獨立性不足是我國司法獨立性缺失的現狀的主要表現。
(三)司法監督體系還不完善
權力行使要在制度的監督中使用才不會被濫用,這就需要制定一個監督制度來規制權力的使用。絕對的權利必然導致絕對的腐敗,加之中國的歷史文化中的人治主義傳統,必須防止法律為權力所利用,喪失法律本身的衡量是非善惡的功能。對權力進行規制和監督,使其按正常合理的軌道發揮作用,完備的監督體系對于權利的有效運行至關重要。我國目前的法律雖明確規定了人大、黨、人民、上級對下級的司法監督,但是還存在法律漏洞和空白之處,并且監督體系多為框架性的,而在現實中缺少實質的可操作性,使我國的司法監督體系并不能有效地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司法人員職業素質不高
法治的實現不可能離開實施法律的主體—司法工作者,法律制度正是通過司法人員的法律專業知識、法律技巧作用于社會關系之中,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的法律水平直接決定案件的質量,維護著司法的公正。我國現行的體制下, 就我國目前司法職業隊伍來看,有部分地區工作人員有較高的法律素質,但就整體水平來說還有待提高。法律職業者所面對的是一個肩負理性和道德,運用復雜技術明辨是非、實現公平正義的崇高職業,對其職業道德標準的要求要高于其他職業,法官要想得到人民的尊重和信任,應當做到為人正直、辦案中智慧運用理性,能夠維護法律權威、公正無私。目前我國處在司法改革不斷深化的階段,司法人員的整體職業素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入職資格門檻較低、培訓機制不健全、思想素質較低、司法腐敗嚴重等方面。司法系統在最初吸納人員時對準入標準要求比較低,沒有系統的法學教育也缺乏法律專業實踐基礎的人員,在司法機關大量存在成為了我國長期以來司法人員素質不高的根源。
三、維護司法公正的對策
(一)完善立法機制
不斷提高立法質量,完善各項法律制度,是建設法治國家,形成一個與時俱進的法律體系確保實現司法公正的前提。隨著社會的發展,新鮮事物不斷涌現,進而產生新的利益訴求,出現新的問題和矛盾,法律不可避免地會存在滯后性,這就要求立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立法者應當具有與時俱進的精神,充分考慮社會現狀,抓住時機制定切合實際適應特定時期社會需求的法律。在社會實踐中,機關、部門制定的法規政策多具有傾向性,照顧特殊地區特殊部門的政策性法規使得部門保護和地域保護現象極其普遍。有關部門以及有些受優待地方政府利用其掌握著國家資源的優勢以及立法優勢,在協助國家制定法規政策時往往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出現明顯的傾向性,形成部門特權,地方特權,讓利益極度偏向的現象合法化。司法改革需要一個好的環境,營造改革好環境,需要進一步加快相關法律的修改和調整。
(二)增強司法體制的獨立性
在制度明確上以及行為實踐方面都要保證司法權的獨立性。強調徹底的獨立性,就要消除司法行政化,落實司法去地方化。由于我國司法在財政人事各方面都對地方政府有著嚴重的依賴性,司法行政化、地方化嚴重限制了司法的獨立性,必然也影響了司法的公正性。十八屆四中全會中也再次強調司法改革,司法公正獨立行使司法權力, 針對目前行政力量干涉司法的現象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指出:“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這一提議明確表達了國家對于行政司法不分的重視,更顯示出了國家對維護司法獨立,保證司法公正方面將有新舉措。作為司法公正的根本性制度保障,司法權的獨立性也要求司法機關獨立于其他部門,獨立于任何政治和社會力量。
獨立性的實現也要正確處理民意以及媒體對司法的干預問題,群眾的監督當然對促進司法公正有益,民眾可以通過監督讓違法或者不合理的裁判得到遏制,但另一方面又可能出現過度干預司法,與正義價值背道而馳。民眾的呼聲并不代表公平正義的標準,在司法公正與遵循民意二者的平衡中,既要做到適當的考慮民眾的訴求也要意識到濫用民意可能影響司法獨立性這一事實。媒體在現代生活中也充當著監督者的角色,其作為一種信息的傳播渠道,將公眾的參與權與知情權與司法活動聯系在一起。媒體對司法的監督作用不言而喻,但其在信息傳播方面不加甄選會使民眾對報道內容產生錯誤理解,一旦產生錯誤認識后轉變此觀念又十分困難。因此,對媒體進行制度上的約束具有現實的緊迫性。
(三)全面提高司法監督力度
我國在不斷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進程中,也極力倡導司法的公開透明。當前司法監督體制以及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法律的監督只存在于形式的層面,人大的監督難以實現,并且監督手段過于單一,監督范圍較窄,使監督工作整體的效果不強。要結合實際,建立一個精簡切實的監督體制來維護司法的公正。
從司法機關自身來講,當前要把著力點放在強化內部監督上:制度上要對司法行為規范標準化、確定化,在司法機構內部構建一個良好監督體制。完善錯案糾錯機制,在案件得到及時糾正的同時也要追究違法違紀行為的責任。將案件監督與司法人員行為的監督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科學條理的監督機制,使自我監督落到實處。同時,也要正確定位檢察院的監督工作,做到適度性合理性,必須保證法官進行獨立審判。其次要提高法院外部力量的監督:包括黨的紀律監督,人大的法律監督,人民群眾以及新聞部門的輿論監督的同時大力推進和身法審判公訐,增強執法辦案的透明度,為公正執法打下基礎。正確認識政黨和人大在監督體制中的角色定位,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
(四)提高司法人員素質
法官的素質對司法公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法官掌握評判是非黑白的神圣權利,民主法治的國家必然要求司法工作者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包括司法專業素養以及人文道德素養。
在現有條件下,不僅要求嚴格把握法官選任的標準,而且要落實法官的培訓制度,在對司法者進行再深造時,要制定職業目標性強的培訓計劃,提供充足的培訓資金,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去法治成熟的國家進行交流學習,從而提高司法人員的軟實力水平,從整體提升司法公正力度。在法官選任上可以要求具有一定年限的司法實踐經驗,法律工作者需要從事相關工作年滿一定期限后才能出任法官,在法院系統內部可以從上而下選拔優秀法官,形成良性的循環,提高整體的司法隊伍素質。同時應該對法官的工作考核制度進行改善,不能只局限于書面考試,也不能因發回重審率或者改判率來簡單的衡量法官水平,應該綜合檢驗法官整體素質,包括業務能力以及道德品質。
四、結語
十八屆四中全會針對法治中國建設方面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只有讓人民感受到法律帶來的公平正義,維護了法律的權威,才能讓群眾從內心信仰法律,而只有司法公開才能讓百姓真正地看到法律是在正當的程序下運行,審判是秉持著平等、維護正義的標準進行的,法院的天平并無向著權力、金錢傾斜,法律沒有淪為權勢的附庸。也只有讓每一個人看到感受到法律、法庭的公正,讓法律成為信仰才會變為現實,司法公開恰好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更是一種保障。
注釋:
十八大四中全會公報.]網上電子公告.北京:新華社.2014年10月23日電.
培根,論司法//培根論說文集.水天同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