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雷
【摘要】神歌是薩滿音樂中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安代”歌舞是蒙古草原上一種載歌載舞的民間歌舞活動。文章從音樂形態和舞蹈動作兩個方面將二者進行比較分析,以闡明“安代”舞是在薩滿樂舞動作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一種民間樂舞。
【關鍵詞】科爾沁;薩滿;“安代”歌舞;民間樂舞
“安代”是科爾沁草原上的一種歌、舞、樂的綜合藝術,發源地是科爾沁草原哲里木盟庫倫旗。據考證“安代”約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安代”舞不是單純以娛樂歌舞為目的的民間集會,而是治療青年女性因失戀或婚后不孕等引發的精神病癥,是由草原民眾自覺自發舉辦的一種集體歌舞活動。蒙古薩滿巫師治療病癥的方法不同于普通醫者,他們認為以歌舞集會的方式治療精神病癥比藥物治療更加具有良好的效果,這樣一種具有醫療為目的的民間歌舞就產生了。這種最初以治療精神疾病為主要目的的草原民間集會歌舞,經過多次實踐演出的改編和藝術加工,已成為一種獨具薩滿風格特色、較高藝術價值的蒙古族民間舞蹈藝術?!鞍泊钡难莩鲂问蕉酁檩d歌載舞,場面宏大活潑,表演曲目多數選擇二拍子較多,其音樂旋律既具有蒙古族流暢動聽的民歌特點,節拍節奏也有較強的舞蹈韻律性特征。
一、“安代”舞與薩滿神歌音樂形態的比較
“安代”從本質上還是一種宗教儀式活動,它與薩滿之間有著密切聯系。從“安代”歌舞產生的功能和表演形式來看,它的本質就是一種宗教活動。首先,“安代”歌舞與薩滿歌舞有很多相似的藝術特征,都是表示對神的一種虔誠敬畏,表演形式都是以集體歌舞為主要形式,并通過歌舞形式娛神饗神以期盼神的幫助。其次,二者在表演程序的排列和儀式表演的內容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處,薩滿是以各種宗教目的為前提的請神、娛神、送神等一系列完整的宗教活動。
“安代”和薩滿都是為驅病魔而做的一系列驅鬼送神儀式。從音樂形態來說,二者有密切的聯系:(1)儀式曲目比較:我們可以將搜集到的薩滿神歌與“安代”曲進行比較,發現有部分曲目的音調是相同或相似的,有的甚至曲名也相同。薩滿調《渥都干德古萊》和“安代”曲《德古萊》除了個別的音不同外,句子結構、調式音樂結構、演唱速度等完全相同,歌詞也非常相似。(2)曲式結構、節拍對比:在曲式結構方面,無論薩滿神歌還是“安代”曲都是采用以兩個樂句的一段體為主要結構形式。在音樂節拍方面,“安代”曲與薩滿神歌一樣,都以2/4拍為主,但“安代”曲主要采用2/4拍,4/4節拍的曲調較少。由于演唱內容和形式的需要,薩滿神歌常使用2/4拍的神歌作為儀式的主要曲調。(3)音階:薩滿神歌與“安代”曲都是以五聲音階為主,主要是由五聲、六聲音階和三音、四音音列構成。除此以外,二者在節奏特點、音調結構方面也有很多的相似性。這表明它們之間是有著密切聯系?!鞍泊备栉枋褂谜{式很豐富,五聲調式經常交替出現,這一點與薩滿歌舞音樂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二、“安代”舞與薩滿樂舞動作形態的比較
薩滿樂舞是按照一系列的宗教程序進行表演,并將音樂、詩歌、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相結合。作為一種民間宗教儀式活動,薩滿樂舞的動作形態主要是肢體部位上的多樣變化,表現在頭、肩、臂、手、腕、腰、腿等。其中,肢體動作以前后甩頭為主;肩部的動作有聳肩、柔肩、硬肩、軟肩、抖肩;臂部有柔臂、曲臂、繞臂;腕部有捉腕、翹腕、垂腕、翻腕、繞腕;手部有甩手、抖手、恰木手(模擬各種動物的頭型);腿腳部有云步、跳步、單雙腿交替蹦跳、旋轉步、抬腿跳轉、雙腿蹲跳加蹲轉與上身結合,并腿側身沖跳及繞腳等。腰部動作主要以后閃、曲圓、轉、翻、橫腰為主;表演形式為四人舞、群舞、獨舞、雙人舞等。在薩滿樂舞的肢體動作造型中,以模擬圖騰類動物,如熊、鹿、狼、虎的行步、跳躍形態當屬大雁的空中飛翔姿態最有特點,還有部分模仿鷹、海青(屬雕的一種)。舞者為模仿雄鷹抖動翅膀,模擬飛轉飛落的姿態,采用雙手提法裙抖肩跳動、舞動;模擬動物的雙腿,四蹄頻繁跳躍、以身體四肢或雙臂上下翻轉;雙手在身體兩側左右甩動或同時向上翻腕,雙腿蹦跳,能夠表現虎的兇猛捕食形態;立身橫拖,雙腿跳躍的同時弓身起落,模擬鹿的歡騰雀躍之態;模擬動物頭型和手型翻腕,雙手舉起,以揚、甩、撩、舉、抬等動作,加用特殊手勢;在舞動中按照神歌節奏,將一條腿勾在另一條腿上,邁三步轉體和邁三步轉體閃身,順向或逆向側身擊鼓等動作。薩滿教樂舞的這些特色動作形態,大多數被蒙古族近現代民間樂舞所吸收,并得到更好的承襲和發展。
“安代”舞的動作形態與薩滿樂舞相比較已經有很大的改進,主要表現在用手舞動彩巾,或翻身繞巾或前后踏步,或單手上下甩巾踏地,或與之相應合踏步甩動袍襟。舞者腿是以前跺地后踏步、捻轉、擦步、跳轉等,踏步繞圈舞動為主。“安代”舞給人以豪邁奔放、大氣渾成、熱情有力之感。但是應該特別注意的是,從“安代”舞的音樂風格、動作姿態和舞步形態來看,帶有較明顯的薩滿樂舞韻味。
其一,通過對比近現代“安代”舞音樂與薩滿音樂形態,薩滿樂曲的動機或片段經常在“安代”音樂中出現。例如與薩滿音樂相似,“安代”舞也是大多采用五聲徵調式,而且徵調式旋律中常出現降羽等調試變音。其二,舞者各種肢體動作,如搖頭、扭腰、甩巾、繞巾等姿態和跳轉、踏步、擦步等形態,與薩滿舞的橫腰、甩手、甩頭和跳步、旋轉步、跟步等動作形態非常相似。其三,“安代”舞是來源于蒙古族的“踏歌”,“踏歌”是民間流行的一種自娛性與祭祀性相結合的集體圖騰舞蹈,起源于蒙古氏族部落時期。在薩滿帶領下,民眾多在大樹下或野外空曠草地,圍成圓圈,踏地而舞。其四,兩種樂舞都是以繞圈而舞為主。通過以上音樂形態和動作特征比較,“安代”舞與薩滿樂舞有很多相似特征,而且是以薩滿樂舞為起源在其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可以說“安代”舞就是帶有宗教色彩的民間集體歌舞?!鞍泊蔽枵峭ㄟ^借鑒和吸收薩滿樂舞動作形態,經藝術處理和加工而形成的一種蒙古族獨特民間樂舞,因此有著明顯的薩滿樂舞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