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鳳
【摘??要】隨著中國教育的改革,很多先進的美術教學方式被廣泛運用于課堂中,并且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效果。本文主要研究生活化教學對于初中美術課程教學的積極意義,并且對美術課程生活化教學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初中美術課堂??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4-0139-01
美術作為一種藝術學科,已經在我國各個階段的教育工作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美術教育具有藝術性、動手操作性等特點,因此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隨著生活化教學方式在我國教育各個板塊中的廣泛應用,并且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教育效果,生活化教學走進美術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生活化教學對于美術課堂教學的積極意義
1.加深理解,提高學習興趣
藝術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從古至今,眾多的美術作品都是藝術家根據生活創作而成的,即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通過將內心的情感與現實中的環境相結合,進而完成了藝術創作。因此,在美術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采用生活化教學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對于美術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提高對藝術的賞析能力。此外,生活化教學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興趣,這樣就能實現以興趣來主導課堂。一旦學生在學習中充滿興趣和激情,就能夠提高學習效率,進而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
2.和諧統一,提高創新能力
在美術教育中,通過將美術與生活進行和諧的融合,往往的就能誕生十分優秀的作品。在以往的美術課堂教學中,往往是教師通過課堂講義來教授知識,然而效率是十分低下的。新時代的生活化教學方式主張通過生活化的情境創設來提高學生對于美術的理解水平,并且促進美術作品中生活與藝術的和諧統一,這樣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創作的美術作品的質量。此外,真正優秀的作品都是以生活為基石的。因此,美術課堂生活化教學方式能使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使自身的藝術細胞得到充分的激活,進而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
二?針對美術課程生活化教學的建議
1.多媒體教學和生活化教學相結合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多媒體在我國教育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美術課堂生活化教學,主要是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來使美術作品與生活元素相結合,進而提高美術作品的質量和意境。現代的科學技術能夠幫助美術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情境。多媒體能在創設情境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網絡下載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圖片以及音樂,在學生進行美術作品創作之時,教師就可以通過播放相關的視頻和音樂來進行情境創設。在美術課堂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應該將生活化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進而實現預期的教學目的。
2.創設情境與教學知識相適應,不斷改進教學方式
由于初中學生的理解能力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因此教師在進行相應的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應避免創設過于復雜煩瑣的情境,應創設與初中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相符合的情境,才能夠促進學生對于美術知識的學習。此外,教師應該對所教的美術知識進行合理的調整,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將美術知識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相結合,這樣不僅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興趣和熱情,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于藝術創作的理解能力。此外,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地改進教學方式,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因此,在教育學生取得進步的過程中,應該注重保持自身文化與教學方式的先進性,不能故步自封,教育事業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因此,教育工作者應努力改進美術教學方式。
3.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藝術氛圍
不同于數學等學科,美術作為一種藝術學科,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藝術氛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良好的學習環境和藝術氛圍不僅能提高班級整體的學習效率,更能促進班級和諧文化的建設,亦十分有利于教師展開進一步的教學。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積極地關心學生的學習進程,并且對學生采取積極鼓勵的方式,這樣能使初中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其次,教師應將班級的學生分成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對美術知識進行探討,這樣能促進班級學習氛圍的形成,并且有利于生活化教學在美術課堂中的進一步展開。最后,教師應帶領學習美術的學生到大自然中去。真正的美術創作永遠離不開大自然的碧海藍天,在面對大自然清香的芳草以及溫暖的陽光時,學生才會更加熱愛自然、熱愛美術。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中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美術作為重要的藝術學科已經被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因此,為了改善我國的美術教育工作,就必須充分重視生活化教學方式在美術課程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全體教育工作者應不斷地改進和完善生活化教學方式,進而促進我國美術教育工作的進步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陳玲.初中美術課程生活化教學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3(4)
[2]李冬青.傳統元素與流行元素相結合的初中美術教學研究[J].美育學刊,2012(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