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
摘要 以大學生村官的發展現狀為切入點,對大學生村官政策實施過程中的作用及弊端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深刻闡述大學生村官對于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及重要影響,并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及完善大學生村官制度的建議。
關鍵詞 新農村建設;大學生村官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31-11125-02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序推進,農村面貌發生了可喜變化。為進一步解決好農村發展的核心問題——人才的匱乏,國家制定了“大學生村官”政策。了解掌握目前“大學生村官”的現狀、作用和影響,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對于完善“大學生村官”制度、促進新農村建設和農村改革發展尤為重要。
1 “大學生村官”政策的提出和發展
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職,即“大學生村官”計劃。該政策計劃的實施,不但為新農村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而且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改革增添了活力和動力[1]。
所謂 “大學生村官”,即為了優化村級領導隊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由政府選派或培養的到農村基層擔任村干部的高校畢業生。他們是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的客觀需求,是歷史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支生力軍。他們為新農村建設送去先進的科學知識,送去開放的管理理念,送去年輕人的青春朝氣與創造活力,提高了農村發展的造血功能,能更好的解決“三農”問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改革。
1995年,江蘇省為解決“三農”問題,率先在全國招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開全國之先河。1999年起,海南省、浙江寧波市、河北懷來縣等地先后推出“大學生村官”計劃[2]。2003年,廣州市天河區公開招聘“大學生村官”,河南省大學生村官政策全面推廣。從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等省市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較完整的政策,啟動并推廣“大學生村官”計劃。2005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要求從2006年起,每年選拔一定量的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爭取在3~5年的時間內,基本實現全國每村至少有一名高校畢業生的目標。這個文件發表后,全國大部分省市開始制定大學生村官政策,推廣“大學生村官”計劃。2006年至今,大學生村官政策已經得到較為廣泛的落實,大學生村官管理機制較為完善,“大學生村官”隊伍迅速壯大,“大學生村官”政策進入了一個全新發展的階段。
2 “大學生村官”對新農村建設的影響與作用
“大學生村官”作為為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改革發展需要而產生的政策,實施至今,已成為國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戰略舉措,也是國家政權制度創新建設的重要內容。雖然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明顯不足,但這并不能否定“大學生村官”政策在新農村建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概括來說,其影響與作用有以下幾點。
2.1 開辟了人才到基層鍛煉,干部從基層選拔的黨政干部培養新途徑
大學生作為我國長期發展的后備軍,是十分重要的人才資源。選拔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工作鍛煉,一方面,對新農村建設來說,優化了基層干部隊伍結構,為村級領導班子注入年輕活力,更新提升村級干部素質,鞏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在政治層面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貢獻,發揮作用;另一方面,也開辟了一條培養選拔黨政干部的鏈條。
高校畢業生初入社會到農村工作,參與農村的工作管理,有利于他們深入基層,了解民情民意,全方位鍛煉自身,這不僅磨練了他們的意志品質,提高了他們的素質能力,也為日后的發展奠定了更加雄厚堅實的基礎。同時,在基層鍛煉的經驗也使他們在往后的工作中如魚得水,為黨和政府一批優秀并富有經驗的人才,開辟了人才到基層鍛煉,干部從基層選拔的黨政干部培養新途徑。
2.2 有效提升了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競爭力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發展相對緩慢,成為了我國發展和經濟發展的“短板”,是急需全面改善、重點突破的問題。究其根源,思想觀念落后是首要的。封建保守的傳統思想扎根于幾千年來的小農經濟當中,越是貧窮就越受到舊觀念的束縛。這種獨步自封的落后觀念會束縛人的思想和行為,扭曲人的心理,限制人的自由發展,扼殺人的個性和創造力,形成巨大的精神惰性,抵制現代觀念更是造成先進的更先進、落后的越落后的發展怪圈。
當代大學生知識豐富,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是新思想、新文化、新技術的載體。他們到農村任職必定會給農村保守落后的舊思想觀念帶來強烈的沖擊,給農村輸入現代化、科學化的新思想,開放民主的新觀念,創新競爭的新血液。進而促進農村新觀念的傳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快速實現農業現代化趕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農業科技的迅速發展是新農村發展的重點措施。“大學生村官”是高素質、懂科學的帶頭人,他們可以帶領農民搞生態農業,種轉基因蔬菜,發展集中銷售產業。他們能讓農民嘗到了靠新觀念務農、新技術種田、新產業致富的甜頭,增強了農民的科技意識,造就和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農民。“大學生村官”要發揮好領路人的引導角色,全方位多角度地審視鄉情民意,高起點、高視角尋找發展經濟之路,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2.3 提升了農村基層組織執行力,增強了村級干部隊伍的生機與活力
社會的不斷進步,要求村級干部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領路人,必須以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處理新農村建設中的各項事務。而當前農村“村官”大多數年齡較長、文化素質不高、思想觀念較落后、法制意識不夠強等問題明顯而普遍。當代年輕有為的大學生理論知識豐富、工作能力較強、個人綜合素質較高,作為“大學生村官”雖有在處理實際事務、解決實際問題方面存在缺乏經驗和方法不當等問題,但他們思維活躍、敢于創新、思想觀念先進、法制民主科學意識較強,能夠為農村干部隊伍注入年輕與活力。在處理各項事務、作出重大決策之前,能在吃透上情、綜合外情、明了村情的基礎上以開放進步的嶄新視角,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并穩步扎實地推進。“大學生村官”與當前農村干部隊伍在許多方面形成明顯的互補效應,在互相學習與彌補中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從而規范和加強村基層組織,提高村干部辦事效能,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撐。
2.4 拓寬了就業渠道,緩解了就業壓力,實現了人才雙向流動
一方面,“大學生村官”政策為大學生開辟了靈活就業的新渠道。高校的不斷擴招使大學生就業壓力與日俱增,就業形勢愈加嚴峻,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大學生村官”成為大學生就業的新選擇,審視農業發展的重重機遇,把在農村就業作為創業的新起點。
另一方面,“大學生村官”政策改變了人才從農村到城市單向流動的不合理狀況,促進了城鄉雙向人才流動,改善了農村人才匱乏的現狀,吸引更多大學生來農村工作創業,促進了新農村的發展。
3 “大學生村官”參與新農村建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大學生村官”政策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成為這項政策順利發展的重大障礙。
3.1 從黨和政府的制度保障來看,存在配套政策缺失等問題
3.1.1 角色定位模糊不清,致使政治處境尷尬。對于“大學生村官”的政治身份,始終沒有一個法律層面上的準確定位。宣傳黨和國家政策,輔助村級領導班子處理村務,傳播科學技術知識,為廣大農民群眾無私奉獻的大學生,這些也都只是政府和農民對“大學生村官”的期望的形象描述。實際上,“大學生村官”是村級組織特設崗位人員,并不在國家政府工作人員編制之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村民直接選舉產出,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換村民委員會成員。”擔任“村官”的大學生一般并不是當地戶口,因此基于法律規定的限制,大學生村官不具有被選舉權,只能作為村級干部的助理出現在政治舞臺上,而村級干部助理這一職務也不在法律規定之內。這一尷尬身份和地位,既妨礙了“大學生村官”工作的有效展開,難以打破職業瓶頸,又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其定位模糊,難以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人盡其才、發揮作用。
3.1.2 待遇標準較低,工作難以展開。在現實層面,工資待遇水平對于“大學生村官”對自身生活狀況的滿意度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就全國范圍來看,存在標準不統一,地區差異大的問題,但普遍來講,目前全國物價上漲,“大學生村官”的工資待遇過低,甚至已經難以維持基本的生活需求。政府不能滿足“大學生村官”最基本的最迫切的需求,又怎能要求他們懷著服務基層的熱情,堅定扎根基層的決心和充滿從基層創業的信心呢?
3.1.3 配套政策缺失,管理制度亟待形成。由于“大學生村官”身份特殊,在村務管理中并不能得到更多的實權,因此“上熱下冷”、“管理倒掛”的現象時常發生。2005年中共中央出臺的《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雖然作為一個行政指導,但缺乏必要的約束力和確定性。既沒有一個獨立的組織對大學生村官進行管理,更沒有部門來維護他們的自身利益,造成“大學生村官”流失現象嚴重。
3.2 從主觀上看,大學生自身也存在很多缺點和不足
3.2.1 個人利益和價值取向存在偏差,服務農村、獻身基層的主動性還顯不足。
從現實情況來看,大學生就業壓力與日俱增,就業形勢日益嚴峻,許多高校畢業生到農村當“大學生村官”,并不是出自對農村和農民的熱愛,也不是想要在農村這篇廣袤的天地中展現自我,只是在現實嚴峻的就業環境下的無奈之選,本身就懷著一種功利性和盲目性。在一些大學生的心里,只把到農村任職當成臨時性、階段性的柔性就業,或給以后的工作當“跳板”,或為享受報考研究生、公務員的優惠政策。因此,在工作中缺乏長期扎根農村的觀念和準備,更不愿全身心地為新農村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還有一部分人,認為“大學生村官”,這個職業不夠體面風光,是“大材小用”,而農村環境較為落后,各方面條件匱乏,不但不能實現自身價值,更不可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懷著這樣的價值取向,常常眼高手低,心理準備不充足,不能以一名人民公仆的姿態服務人民,無法真正地融入農村生活,不能順利開展工作,更不能為新農村建設發揮巨大作用。
3.2.2 理論知識和技能偏離農村實際,參與工作實踐的能力較弱。
一方面,當代大學生的知識背景遠離農村發展實際需要,大部分大學生,甚至是來自于農村的大學生,也對農村政策法規不太熟悉,對“三農”工作不甚了解。具有農學背景和知識的“大學生村官”更是少之又少。在處理農村事務、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很多“大學生村官”感到專業不對口,所學知識用不上,工作無從下手,難以有效發揮才智和才干。
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村官”缺乏相應的社會經驗和開展農村工作的能力,“水土不服”的現象普遍存在。當然,農村人際關系復雜是大學生村官在解決農村事務中頻遭挫折的難點之一,但不得不承認,黨、國家、村民所需要的是熱愛農民和農村事業并了解“三農”工作,志愿扎根農村,展現自我的敢為青年,是吃苦耐勞,勇于戰勝困難,努力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肯干青年,是組織管理、人際交往能力強,能在紛繁復雜的農村事務中把書本知識與實踐工作相結合,做到學以致用的優秀青年。
4 對完善大學生村官政策的幾點建議
選聘“大學生村官”到農村任職,是一項事關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的長期性、戰略性歷史任務。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主力軍和領路人,“大學生村官”工作必須始終與時代發展同步,與中心工作和發展大局共融,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戰略目標。因此,面對目前“大學生村官”政策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建議從以下方面加以完善。
(1)政府應做到擇優選聘與跟蹤培養相結合,建立健全“大學生村官”培養管理制度,提高“大學生村官”質量,在強化教育培養中提高能力,在放膽使用中經受考驗,在優勝劣汰中精干隊伍,最終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大學生村官”培養鏈。
(2)通過政策扶持、政府引導,鼓勵“大學生村官”帶領農民創業致富,贏得群眾、社會的認可,樹立“大學生村官”的榜樣,大力宣傳推廣典型人物和先進事跡,引領大學生村官政策更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
(3)發揮各級黨組織的力量,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持“大學生村官”計劃,切實保障“大學生村官”的自身權益,努力營造“大學生村官”成長的良好環境,推進新農村建設取得更大發展。
實踐證明,“大學生村官”政策是有著巨大潛力的正確之舉,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也必須正視這一舉措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將“大學生村官”政策發展的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 張維貴.論大學生村官與新農村建設[J].經濟體制改革,2010(1):178-181.
[2] 呂洪良,呂書良.新農村建設與大學生村官政策[J].中州學刊,2009(1):21-24.
[3] 張麗,韓新寶.新農村建設中“大學生村官”的作用及實現途徑[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2):25-29.
[4] 蔡楊.“大學生村官”制度的改革與創新——基于北京市百位“大學生村官”的調查[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7(4):14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