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京航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也在不斷進步,作為中國美聲學習者,應該掌握世界上最先進的聲樂理論和演唱方法,并與中國的語言發音相結合,用正確的聲音概念去指導中國聲樂作品的演唱,加快美聲唱法在中國的發展和前進。其中藝術歌曲以其深邃的人文精神,含蓄內在的詩意,高妙的人聲技巧,抒情的格調,適合的藝術規范成為聲樂藝術的范本之一,促進和繁榮著聲樂表演藝術。
【關鍵詞】藝術歌曲;演唱;古詩詞
20世紀初的中國近代音樂史上出現了一種極為重要的音樂體裁——藝術歌曲。本文以這個時期的藝術歌曲為例,因為它是作曲家在繼承傳統音樂的基礎上走向專業創作最終達到完善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作曲家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個眭、抒發崇高情感、反映時代、民族、個性精神的集中體現,預示著中國人從文化心理上改變了傳統的音樂審美理想與情趣,開始了中國音樂向專業化、正規化發展的道路。
一.這一時期的藝術歌曲創作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以古詩詞創作的藝術歌曲
詩詞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為中國藝術歌曲的豐富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養料。這一類創作中有青主的《大江東去》(【宋]蘇軾詞)、《我住長江頭》(【宋]李之儀詞),黃自的《花非花》(【唐]白居易詞)、《點絳唇·賦登樓》(【宋]王灼詞),陳田鶴的《楓橋夜泊》(【唐】張繼詩)、《春歸何處》(【宋】黃庭堅詞),譚小麟的《彭浪磯》、《春風春雨》(【宋]·朱希真詞),周淑安的《紡紗歌》([明】裴彼詞)及劉雪庵的《紅豆詞》(【清]曹雪芹詞)等。其內容多表現為借用古代詩詞來表現時人的內心感受,其中有表示離別思念的如《我住長江頭》;有觸景生情的如《春歸何處》、《楓橋夜泊》;表現強烈愛國精神的如《大江東去》和表示愛情的《紅豆詞》等等。尤其可貴的是,這些作品在整個保持中國式清雅高潔的氣韻中,又鮮明地表現了各自的藝術特色。如《大江東去》的豪放深沉,《我住長江頭》的脈脈深情,《南鄉子》的激越慷慨,《點絳唇》的豪放含蓄,《花非花》的飄逸溫情,《卜算子》的古樸深邃等等。這些作品抒發了作曲家細膩的個人感情,“借古生情”、“借古抒懷”或“借古喻今”,用音樂家的情調來寄托當時中國文人的理想,并出于對當時動蕩時局的躲避,大都在作品中反映出一種傷感、惆悵、痛苦的情緒,帶有明顯的舊中國知識分子的唯美主義藝術審美觀,反映出當時知識分子的普遍心態。
而作曲家在選擇古詩或名詩進行音樂創作時,自身要有比較深厚的文學功底,從形式上把握詩歌的結構、句法語氣、節奏、合仄押韻,對內容有深刻的情感領悟和共鳴,而且還應有很高的藝術創造能力,能夠選擇恰當的音高、節奏、音色、結構、調式調性、和聲織體等,將詩歌、旋律與鋼琴伴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之形成完整、統一、和諧的藝術形式。
(二)以現代詩詞創作的藝術歌曲
這些作品與古詩詞歌曲的不同是作曲家不需要對表現古代的意韻上給予特殊的要求,但卻要對如何深刻地反映現實、如何正確地創造出能符合歌詞所要求的藝術形象賦于充分的重視。代表作品有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劉半農詞)、《聽雨》(劉半農詞)、《也是微云》(胡適詞),黃自的《玫瑰三愿》(龍七詞)、《春思曲》和《思鄉》(韋翰章詞),陳田鶴的《山中》(徐志摩詞),應尚能的《燕語》(韋翰章詞),劉雪庵的《追尋》(許健吾詞),江定仙的《靜境》(廖輔叔詞)、《歲月悠悠》(黃嘉謨詞)等等.這些新詩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組成部分的新詩歌運動的產物,作曲家們為這些新詩詞譜曲以抒發和宣揚“五四”精神,努力表達出對個性、思想以及愛情的真、善、美的大膽追求。
其中,還有一部分直接反映中國現實社會生活的現實性題材的藝術歌曲,這類藝術歌曲的創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會民眾要求革命、抵抗外敵等愛國主義情緒的影響,與當時中國的社會現實生活緊密相連,這些作品緊扣時代主題,融入了斗爭的氣氛,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為國家、民族而斗爭的決心,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也使這類藝術歌曲具有更廣闊的社會作用。如:蕭友梅在20年代初創作的《問》,表達了五四運動時期,人們對國家命運的憂慮的.當時我國外受帝國主義凌辱,內遭軍閥混戰,從作品中表達了作者對山河殘破的祖國沉淪的憂慮;趙元任的藝術歌曲《賣布謠》是一首反映當時勞動人民的生活現實,從作品中可以反映出當時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相互勾結,對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榨,導致勞動人民無法生活,民不聊生的現實情況。從作品中透露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黃自的《熱血歌》則以滿腔沸騰的熱血大聲疾呼,為保衛祖國的領土完整,愿拼灑熱血去抵抗強暴。表現了強烈的愛國情與激昂的抗敵精神。
二.由于這一時期中國藝術歌曲賦予獨到的時代內容及自有的藝術意境,對它的演唱研究主要在以下幾方面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
1.運用西洋唱法結合中國語言,唱好中國本民族作品。
2.由于中國早期藝術歌曲的嚴謹、含蓄、細膩、抒情以及豐富的內涵,適于訓練聲音的連貫、流暢、適度以及有氣息支持的歌唱。
3.由于中國藝術歌曲大多注意發揮人聲中最自然,最有魅力的中聲區以利于更真切地表達歌曲如詩的意境,因此更有利于建立正確的聲音觀念,避免過分過重的使用聲音,或機械的器官發聲。
4.詩、歌、鋼琴伴奏的整體藝術氛圍,有利于培養和提高演唱者高雅的藝術趣味,以及發自心靈的音樂感受能力。
5.在音樂家筆下富于特色的歌曲旋律、伴奏、四聲走向的民族風格往往豐富了原詩的力量,揭開了其精神思想上的深度,是人們加深理解詩意特別是理解古詩的又一窗口。同時對于培養演唱者熱愛、珍惜、理解民族音樂及中國傳統文化是十分有益的。
藝術歌曲是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中一支美麗的奇葩,它的產生發展歷經60多個春秋,成為當時新音樂文化的主流,在中國近代音樂史上寫下了燦爛輝煌的一頁,成為中國音樂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是中國人善于學習外來創作技法而后孕育出的民族藝術之花,其中有許多好的經驗,值得后人去學習、研究、借鑒、繼承。對它的歷史地位及藝術價值應有充分的認識,同時吸收它優秀的部分以繁榮、發展我們現有的歌唱事業和事業的未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