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雪
【摘要】《翻身的日子》原曲是朱踐耳在20世紀50年代初,為電影紀錄片《中國人民的勝利》所寫的插曲,樂曲表現了農民真正翻身做主人后歡天喜地的情緒。1964年由我國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儲望華改編為一首鋼琴獨奏,這首鋼琴作品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特色以及豐富的音樂表現力,所以很受廣大聽眾歡迎,是音樂會上可以經常聽到的為數不多的中國鋼琴曲之一。
【關鍵詞】《翻身的日子》;音樂元素;民族管弦樂合奏;鋼琴作品賞析
一、音樂元素來源
《翻身的日子》原曲是由著名作曲家朱踐耳1952年為電影紀錄片《中國人民的勝利》而創的一首民族管弦樂合奏曲,它描述了廣大農民翻身得解放后揚眉吐氣的喜慶面貌。1964年,經作曲家、鋼琴家儲望華將其改編成鋼琴獨奏曲后,深為人們所喜愛,并流傳開來。
這首作品汲取了陜北秧歌、山東呂劇、河北吹歌的音調和表現手法。秧歌是載歌載舞的綜合藝術,是一種歡慶的音樂,其中陜北秧歌最具有代表性。秧歌的領頭人稱為“傘頭”,表演者常有數十人,有的多達百人組成秧歌隊,在傘頭的率領下踏著鏗鏘的鑼鼓,和著嘹亮的嗩吶,作“扭、擺、走、跳、轉”等等歡舞的動作,動作瀟灑大方,充分體現了陜北人民淳樸憨厚、開朗樂觀的性格。
呂劇是山東的一個地方劇,呂劇的“呂”字,原是二十五戶為一間的“閭”字,意思是街坊鄰里戲、家鄉戲。在輾轉、流傳中,把“閭”簡化為“呂”,形成山東呂劇的統一叫法。河北吹歌是流行于河北省,以吹管樂器為主,打擊樂器為輔,演奏曲目大多來自漢族民歌和戲曲唱腔,故名吹歌。河北吹歌的演奏形式生動活潑,音樂格調清新剛健,音樂高亢明亮、優美動聽、喜慶熱烈,非常適合在重大節日和慶典等時機表演,在漢族民間極具群眾基礎。
朱踐耳創作的《翻身的日子》是D徵調,2/4拍。該曲結構短小,是加入引子和尾聲的三部曲式。引子部分是民族管弦樂齊奏,氣氛熱鬧歡騰,主題由板胡領奏,音樂詼諧生動,帶有靈活的舞蹈節奏特點,充分體現出陜北秧歌的民族特色。第二主題由管子領奏,采用山東呂劇的音調,加上管子善于模擬人聲的特點,好似一位老農抑制不住內心的歡樂哼起小調的感覺。樂曲的第三主題借鑒了河北吹歌的演奏手法,樂隊分為兩組,旋律對答呼應,樂句采用篇幅逐漸縮短并不斷重復的方法,將樂曲推向高潮。盡情抒發了翻身農民喜氣洋洋、歡天喜地的感情。樂曲的尾聲是引子的變化再現,氣氛更加熱烈,氣勢更加雄壯,使得全曲在火熱的氣氛下結束。
二、鋼琴作品《翻身的日子》分析
儲望華改編的鋼琴作品《翻身的日子》依舊是按照原來的調性、拍子和曲式結構,由引子、A段、B段、c段和尾聲組成。樂曲的A段是1-70小節,開始的引子部分(1-15小節)用右手的雙音和左手的八度來表現激動人心的熱烈的音樂氣氛,用鋼琴的聲音模仿民族管弦樂合奏,既有陜北秧歌的民族風味,又帶有西方樂器鋼琴的獨特音效,音樂流暢而鮮明,充分體現出人們喜慶翻身解放的熱烈場面和歡快的心情(見譜例1)。
主題呈示部分(15-32小節),右手用小二度和倚音來模仿板胡的滑音,給人一種得意而悠閑的感受,左手的跳音表現出發自內心的快活感受,左右手配合起來音響形象鮮明,具有濃郁的陜北風味,描繪了翻身大家幸福甜美的心情(見譜例2)。
樂曲的B段是71-88小節,演奏采用右手在低音區和高音區相互交換的形式。右手轉向低音區時,像一位老者對現今的生活感嘆,轉向高音區時,像是周圍人們對老者的贊同回應。左手是持續的和弦跳音,顯示出不遠處人民打鼓和跳舞的場景。B段音樂旋律描繪的場面生動有趣,加上山東呂劇的音調增加了喜慶的意味,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厚的生活氣息(見譜例3)。樂曲的c段是89-100小節,使用了八度旋律加上下行琶音作為烘托,分別由雙手交替彈奏,其中用兩個小節右手彈八度旋律配以左手兩個小節上行琶音后,又轉為兩個小節的左手旋律配以兩個小節的右手下行琶音的烘托,上上下下,把音樂氣氛渲染得紅火熱烈,將音樂推向了全曲的高潮,形成了更強烈的歡樂氣氛,盡情地抒發了翻身農民喜氣洋洋、歡天喜地的感情(見譜例4)。
樂曲的尾聲是101-126小節,是引子部分的擴展再現。開始使用跳音的方式演奏八度以及和弦,隨后左手八度逐漸往低聲部進行,音量越來越強,描寫出人民越來越激動的心情。最后一串連貫的雙手交換演奏的八度上行加上自上而下的刮奏,使樂曲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見譜例5)。
三、結語
聽這首樂曲時,似乎能夠親身體會到在偉大的土地改革運動中,翻了身的農民分到土地后歡快激動的心情。使人感受到在沸騰的土地運動中男女老少載歌載舞、敲鑼打鼓的喜慶場面,同時也會讓人聯想到勤勞的人們在耕種良田、打麥運糧等欣欣向榮的農村生活。這部作品較為短小,但每一部分都是精華,儲望華先生將鋼琴的音響、音色以及各種不同的演奏手法和音樂表情處理與中國民族風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這部作品不僅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同時也發揮了鋼琴的豐富演奏技巧,讓聽眾振奮一新,心情歡喜,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