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么久人等
基金項目:佳木斯大學人文重點項目(WZD2013-02)
【文章摘要】
黑龍江歷來是我國林產業大省,隨著近些年來林業產業的發展和對經濟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理念的傳播,林產工業產業鏈共生網絡的概念被提了出來,并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共生網絡發展的同時,其本身的網絡識別系統的研究也一直作為一個重要的課題被很多的專家學者進行研究。在本篇文章中,作者結合自己多年從事林產業研究的經驗,對共生網絡識別系統的開發與應用提出自己的見解,希望能夠林業產業共生網絡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關鍵詞】
黑龍江省林產業、產業鏈、共生網絡、識別系統
近些年來,在黑龍江地區國有林區在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陷入了樹林資源危機、企業經濟危困、生態環境惡化的境地。作為一個林產工業的大省,黑龍江省在新的形勢下,大力發展林產工業產業鏈的共生網絡系統,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注重對樹林本身與周邊環境的保護,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通過打造綠色產業鏈的方式取得很大的經濟效益,同時對單位GDP占用的環境成本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在大力發展共生網絡系統的同時,相關部門和單位正在著力打造一個公平公正、簡單有效的林產工業共生網絡識別系統進行研究,并且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林產工業產業鏈共生網絡的識別應該遵守科學性、有效性、操作簡便性等幾個重要原則。
1 識別系統的科學性
林產工業的產業鏈與其他工業產業鏈有著本質的不同,不僅要考慮成本與收益的關系,而且要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和環境成本,尤其是后一點關乎到子孫后代的生存問題,即使犧牲一定的經濟利益,也要率先對環境進行保障,這一點十分重要。在對林產工業的產業鏈進行識別和判定時,對科學性原則的保持是通過科學的方式對經濟的增長進行分析與判定。東北地區地廣人稀,特別適合大面積的林產工業發展。在黑龍江地區,高緯度的低溫和特殊的光照條件為林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特殊的環境條件。目前,在黑龍江,林產工業的產業鏈主要分為四大塊兒,即人造板、家具、造紙和林產化工。從傳統的觀點來看,這些產業或多或少地對樹林和環境造成破壞。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利用科學的力量,在經濟建設與環境承受力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對這些產業鏈進行共生網絡的識別,首先要遵循的就是識別系統的科學性。首先,對產業鏈的科學性進行考察,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科技含量和生產效率就成為重點考察的內容。以造紙業為例,作為一個傳統意義上大的污染行業,并不受到人們的歡迎,在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便利和對經濟發展進行貢獻的同時,對樹林的砍伐和對水資源的污染一度成為了人們最大的擔心。隨著科技的進步,針對紙張生產過程的科技創新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對使得整個產業對環境的破壞能力大大地降低。單位紙張生產對樹木的消耗以及廢水的產生量減少都是科技含量增大的體現,對著部分的識別和評價應該根據具體的數據采集進行分析,成為評價這一行業的根據。同時,對于廢舊紙張的再利用技術是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技術發展的評定是科學性識別技術的重點之一。科學性是對綠色產業鏈中的“綠色”進行評估,在產業鏈的不同環節比如原料采購、產品制造、分銷、運輸、倉儲、消費到回收處理的整個供應鏈管理過程,達到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三重目標的統一。一個產業鏈對于這些過程的資源整合不僅是經濟成本的控制,同時也是對環境保護的需要。單位面積的林產能夠在各個環節中產生出多大的經濟效益,并且對環境保護的代價進行綜合考慮,得出精確的數據,是科學性評價的一個重要舉措。對林產工業產業鏈共生網絡評價的科學性第三個方面是對林產本身的共生網絡的科學性進行考察,在黑龍江地區,由于特殊的環境條件,適合生長的樹木種類并不是很多,對于樹林的種植以及樹林中一些別的經濟林業的發展一定要遵循科學的原理。比如,在很多的地區,林產從業者在經濟林木中間進行動物的飼養,通過動物與植物之間的物質互動,對樹林中的空間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樹林為動物的活動提供了空間,而動物的糞便又為樹林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養料,從業人員可以從中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這是一個很好的共生系統的理念,從林業本身進行資源的科學配置,取得更多的經濟效益的同時,對林產業本身的發展也發揮出人的主觀能動性。當然,以上的模式在黑龍江省具有很強的季節性,相信通過人們的集體智慧,必然而能夠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出更加有效的生態系統,以科學的名義對這部分的產業進行考察和研究,對產業鏈共生體系繼續公正的評價和發展的建議。
2 識別系統的有效性
林產工業產業鏈共生網絡的系統研究對于有效性的遵循是識別系統成敗的關鍵,最主要的是對數據的收集。首先,對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產出和投入進行數據的收集,對環境的投入與破壞進行數值上的估算,對于不同的產業鏈提出相應不同的計算模型和計算方式,這樣可以對產業鏈內不同企業間的效率或者科技含量進行精確的評估、比較和評價,這才是識別系統存在的必要性。比如,同樣是林產化工行業,A公司與B公司的產品大致相同,但是A公司通過科技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用相同的資源能夠產出更多的產品附加值和經濟效益,同時通過科技的投入解決了化工行業的廢氣處理,對環境的破壞降到了最低。經過一系列數據的分析,A公司的得分高于B公司,這不僅是對A公司的褒獎,同時能夠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論與數據的支持,實現產業的轉型。識別系統有效性的第二點要求數據的多樣和準確。采集數據,首先要求的是數量,只有足夠的數量才能從中分析出產業鏈之間的關系和趨勢。例如,對于樹林的砍伐與補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新樹苗的生長周期與時間、環境溫度、濕度等,對這部分的監控是一個長時間多數據的事情。另外,就是數據的準確性,原始數據的準確性是結果準確的保證,只有真實可信的數據才能對結果進行有效地支撐。識別系統的有效性第三個方面是針對不同的產業鏈不能一概視之,而是應該根據行業、生產流程、產生三廢的不同進行不同模型的分析,比如家具行業的污染較之造紙業或者林業化工較低,因此對于數據的收集以及各部分對環境污染的比重也應該有不同的模式。家具業的污染由于對環境不造成太多的直接污染,因此,對環境破壞的因數可以設的小一點,重點考察家具的設計、加工工藝等方面的科技含量以及數據,而對于另外兩個產業則要將環境污染的因數設定的大一些,對這部分內容重點排查。識別系統的有效性本身就沒有必要對不同的行業采取相同的標準,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區別對待不同的研究對象正是管理有效性的體現。同樣是與林產有關的產業,由于生產與經營模式的不同,造成數據收集和整理的模式有所不同,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做好區分,設計出有效性強的林產工業產業鏈共生網絡的識別系統,是目前正在繼續的工作。
3 識別系統的可操作性
共生網絡識別系統有效性與操作的簡便性是一對平衡的概念。所謂的可操作性,就是利用科學的方法和先進的技術來進行數據的測試和整理,避免大量的人工成本投入。首先,要求監控的方法盡量不能破壞被檢測者本身,比如,對樹林生態系統本身進行監控,我們不能采取對樹木、林間花草有害的取樣方法,而是盡量利用傳感器技術在沒有傷害甚至沒有痕跡的情況下進行,比如對作為產業鏈源頭的樹林來說,對于溫度,濕度,生長速度以及成材周期等進行周期性的測量,比如溫度、濕度可以在每天的同一時間進行記錄,而生長速度可以以一個季度為一個周期進行數據的記錄,最終形成關于樹林的綜合結果。盡量利用不需要人進行親手操作的先進設備,比如溫度傳感器、氣壓表等,這樣就省去了大量的人工成本,并且對樹林本身是一種保護。對于產業鏈流通過程中的數據采集則可以依據企業的生產報表,耗電量、耗水量以及污水處理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得出流通環節的投入與收效。這些數據在政府有關的監管部門是能夠比較輕易得到的。第二,識別系統的可操作性要求識別系統本身的操作性和分析能力一定要強大,這樣對系統的打造著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對于各類傳感器數據的收集與分析要求系統具有穩定性,在遇到異常情況下,甚至可以發出預警,比如當樹林的濕度連續幾天都很低時,應該能夠提醒林產從業人員及時灌溉。與其他監控網絡進行數據交換的能力也就是協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個基本的要求。同時,結合黑龍江省林產工業產業鏈的實際情況,能夠根據歷年的數據分析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導,比如全年的溫度分布能夠對樹林中的共生網絡系統提供幫助和建議。最后,可操作性要求識別系統的功能能夠大面積的集成,這樣對于操作者工作強度的減小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相關操作人員的培訓也有積極地意義。
4 總結
黑龍江省作為我國林產工業的基礎大省,有著豐富的林產資源。在環境保護形式越來越嚴峻的今天,對于林產相關產業鏈的識別和監察是一件重之又重的事情,對識別系統地開發應該遵循科學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鑒于目前的林產工業產業鏈共生網絡識別系統的研發還不是十分的成熟,這就需要相關的學者和部門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集中力量促進這一事情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樹林.論中國林產工業的崛起.中國人造板.2006,07
[2]陳緒和.林產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中國人造板.2008,04
[3]黃福平.我國林產工業可持續發展之探討.林業經濟問題.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