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豐 王迪
摘 要:根據我國船舶防污染管理面臨的形勢,國際公約、國內法規及海事管理專業實驗條件的變化優化完善了船舶防污染管理課程內容。針對課程的特點,提出“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即采取“多媒體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研究型教學法”有機結合的方式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新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得到了學生及專家組的高度認可。
關鍵詞:船舶防污染管理 課程內容 教學方法 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b)-0000-00
0引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尤其是航運業的快速發展, 海事管理在促進國民經濟建設和航運發展、保護海洋環境和內河水域環境、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適應海事新發展的需要, 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1】、應用型的海事管理人才是加強我國海事管理與監督的關鍵。船舶防污染管理課程自海事管理專業設立之初就開設,多年來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課程體系,但是,航運業的迅猛發展對船舶防污染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為進一步提高海事管理人才培養質量,亟需對該課程原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手段進行改革。
1課程內容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1我國船舶防污染管理面臨形勢的要求
近年來,我國海域的海運量逐年大幅度增長;海運量的增加加大了我國海域船舶通航密度,加劇了海域通航環境的復雜性,使船舶發生溢油污染事故風險不斷增加,對海洋環境造成污染的風險也越來越大。【2】 這些情況顯示我國船舶防污染管理仍然面臨嚴峻的形勢,從高等教育階段對未來從事海事管理人才加強船舶防污染管理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1.2有關國際公約履約的要求
《MARPOL73/78》防污公約、《2001年燃油污染損害民事責任國際公約》、《控制船舶有害防污底系統國際公約》、《2000年有害和有毒物質污染事故防備、反應和合作議定書》以及《STCW 公約馬尼拉修正案》等有關國際公約的全面生效,對于海事管理部門的監督檢查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使學生了解掌握國際防污染管理的最新動態,應適時調整教學內容。
1.3有關國內法律法規的要求
2009年以來,我國先后出臺或修正了《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防治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污染海洋環境應急防備和應急處置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船舶污染事故調查處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實施辦法》,《港口碼頭溢油應急設備配備要求》(JT/T451-2009)等多部防污染相關的條例、規定。授課內容應緊跟國內法律、規定的變化,以便學生掌握國內防污染管理的具體要求。
1.4 實驗條件的改善帶來的變化
海事管理專業危機管理實驗室已于2013年建設完畢,其中的溢油漂移與應急反應系統可解決船舶防污染管理應急模擬部分的實驗,因此,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應作出相應調整。
2.船舶防污染管理課程內容改革
2.1根據相關國際公約履約要求對內容優化
國際船舶防污染管理方面,在原有教學大綱體系的基礎上,優化課程內容結構,優化知識模塊的學時分配,如:縮減“船舶與污染介紹”內容,著重更新和補充“港口國防污染設備、文書及原油洗艙操作檢查要點及壓載水管理”等教學內容。
2.2根據相關國內法律法規要求對內容優化
國內船舶防污染管理方面,結合最新出臺的條例、規定,適當增加了“船舶油污事故報告、事故調查、事故處理;國內油污賠償基金、油污賠償機制;海上溢油檢測、海上溢油處置及港口、碼頭應急設備配置等相關內容。”
2.3根據實驗實踐環節變更對內容進行優化
溢油漂移與應急反應系統的建成為海上溢油應急模擬提供了充分條件,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增加國內外溢油應急模擬方法的介紹,并增設了10學時的實驗課程,在生動展示海上溢油行為動態的同時培養學生制定溢油應急決策預案的能力。
船舶防污染管理是海事主管機關主要管理工作之一,而船舶防污染檢查亦是港口國檢查中的重要內容,為了使學生切實直觀了解船上的防污染設備、防污染文書、防污染操作及港口防污染檢查程序,教學實踐環節增加了4學時(一天)的船上現場教學。
3.船舶防污染管理課程教學方法改革
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不可能或缺的基本手段,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本文對課程建設研究的過程中,著眼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注重對教學方法的改革,突破傳統單一的教師講授教學方法,實施“三位一體【3】”的教學方法,即“多媒體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研究型教學法【4】”。
3.1多媒體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能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本課程在對原有多媒體課件優化的基礎上,著眼于改變原有單一的PPT課件講授的模式,引入Flash等其他現代化教育手段,豐富課件的內容和形式,豐富教學內容信息量等;同時,注重多媒體課件與板書有機結合,與學生互動相結合。在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上,都得到了改善,得到學生的普遍認可和專家組的好評。
3.2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指圍繞一定的教學目的,把實際教育過程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學生思考和決斷的案例,通過獨立研究的相互討論的方式,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案例教學更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是積極主動的知識探究者,教師則不再主導知識的傳送,而是為學生創造能夠進行獨立探究的條件和氛圍,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培養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船舶防污染管理》課程以講授理論為主,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船舶防污染管理理論知識基礎上,選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引導學生分析。例如引入大連7.16事故,引導學生對事故的原因、后果及應急處置展開分析,進而在貨油的裝卸管理、應急設備的配置、應急預案的制定等方面展開探討。
3.3研究型教學法
研究型教學法是一種較先進的教學方法,主要針對層次較高的學生群體;由教師引導學生對某一問題或課題進行探究活動,讓學生自己“再發現”真理的教學模式,其特點是通過對問題的探究進行學習,目的是通過學習研究去獲取知識,加深對某一問題的理解。
《船舶防污染管理》課程是以船舶結構知識、防污染理論為依據,運用數學等方法,對船舶污染風險進行識別、分析及評估,制定應急預案,加強防污管理;該課程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其采用研究型教學方法有助于課程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在相關章節授課結束后,布置學生根據海事管理專業特點和當前船舶防污染管理的現狀等自行確定主題,在教師指導下通過查閱文獻、小組討論以及Internet等方式,多渠道獲取信息與資料,撰寫文獻綜述等課程論文;教師也可以假定某海域發生了溢油事故,要求學生通過收集信息與資料,制定一套其認可的高效的應急方案。通過實施研究型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教學的參與性,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4.結束語
船舶防污染管理是海事管理專業的核心專業課,其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對于培養高素質的海事管理人才起著重要作用。在學校的支持下,在面向海事管理2010級2011級學生船舶防污染管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研究成果,學生網上測評結果優秀,同時得到了學校專家組的認可,擔任該課程的主講教師連續兩年教學質量優秀,并獲得學校2013年優秀教學二等獎。
參考文獻:
【1】郭齊愷,技術管理型人才的重要性,技術與市場,2013年第20卷第8期。
【2】段貴軍,當前船舶防污染管理面臨的形勢與對策,世界海運,2011,(7)。
【3】申 燚,王明強,機械原理課程“三位一體”教學的探索與實踐,《裝備制造技術》,2012 年第 2 期
【4】李 斌 ,姚世紅,研究型教學法的操作化,大學教育科學,2008年第3期。
【5】王青梅,國內外案例教學法研究綜述,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