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勇
【摘要】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提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等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政策舉措。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推動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真實反映群眾愿望,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改革;真誠傾聽群眾呼聲,推動農業經營體系改革;真心回應群眾利益訴求,推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關鍵詞】 群眾路線 農業 農村 改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提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等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政策舉措。人民是改革的主體,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齊心協力推進改革。
農業農村改革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利益關系的調整十分復雜。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是順應群眾期盼、推進農業農村改革的重大舉措。當前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農業農村發展面臨許多新情況新挑戰,群眾有更多新期待新要求。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就是在開展農業現代化建設、全面建成農村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牢固樹立群眾觀,將群眾利益作為開展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就是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努力破解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問題和深層次矛盾,推動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一、真實反映群眾愿望,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改革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礎環節,直接關系到群眾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是重大民生問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就是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保障農產品消費安全就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面臨復雜的形勢,安全隱患復雜多變,群眾關注和期望不斷走高,過去講溫飽、現在講營養,過去講數量、現在講質量,過去講高產、現在講高質。為了順應人民群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新要求,真實反映群眾愿望,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讓群眾吃上安心糧、放心菜,必須積極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改革。在創新監管模式、探索科學監管和群眾監管相結合的方法以及監管實踐過程中,必須堅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改革的群眾路線。
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就是要一切為了群眾,著力解決群眾關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用安全的農產品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讓群眾過上健康的生活,更好地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就是一切依靠群眾,深入田間地頭,從群眾的議論中發現問題,摸清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隱患,不斷創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方法。組織動員社會各方力量積極主動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有獎舉報,形成強大的群防群控的監管合力。
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改革,堅持嚴格執法監管和推進標準化生產兩手抓、“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硬,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切實維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用改革創新的辦法破解難題,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向多方主體參與、多種要素發揮作用的綜合治理轉變,努力形成社會共治的局面。推動質量追溯體系建設,搭建統一的追溯信息平臺,積極開展追溯試點,逐步實現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向可追蹤、儲運信息可查詢。加強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管理,實行“有標(準)生產、產品標示、強化檢測”的產地準出和“入市驗證、無證抽檢、結果公示”的市場準入制度。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普及標準化生產技術。加強“三品一標”建設和管理,嚴格認證標準,強化證后監管,發揮“三品一標”在過程控制、減量化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強化制度機制建設,按照農產品生產經營鏈條,找準薄弱環節和工作著力點,把相關管理制度建立起來,構建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長效機制。
二、真誠傾聽群眾呼聲,推動農業經營體系改革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把分散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開展集約化生產,有效促進了產業集群發展。農民合作社實行統一技術、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銷售、統一經營的模式,有利于開展標準化生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為成員提供產、供、銷一體化服務,解決了農民生產成本高、銷售困難等問題,加速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進程,成為帶動農業農村發展、農民群眾致富的中堅力量。
真誠傾聽群眾呼聲,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特別要到困難較多、群眾意見分歧嚴重、環境復雜的地方去,與群眾“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把準群眾的脈搏,貼近群眾的心窩,聽懂群眾想干什么,掌握真實情況,獲得第一手資料,為推動農業經營體系改革提供強有力的依據。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的需求作為第一選擇,撲下身子為群眾的期望服務,推動農業經營體系創新。廣泛聽取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意見,看他們在土地、資金、政策等方面有什么要求,遇到什么困難,需要政府部門解決什么問題。
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推動農業經營體系改革。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有條件的農戶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流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支持農民群眾在對等合理的條件下互換地塊,實現“小塊并大塊”,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要尊重農民群眾意愿,不能強制推動。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鼓勵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鼓勵地方政府和民間出資設立融資性擔保公司,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貸款擔保服務。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覆蓋全程、綜合配套、機制靈活、保障有力、運轉高效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行合作式、訂單式、托管式等服務模式,擴大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范圍。積極開展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扎根農村、聯系農民、點多面廣的優勢,把供銷合作社打造成為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服務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
三、真心回應群眾利益訴求,推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涉及農民核心利益。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要真心回應群眾利益訴求,通過做好群眾工作來落實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舉措。堅持解放思想與堅守改革底線相統一,既要沖破思想觀念束縛和利益固化藩籬,又要始終守住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這三條底線。始終站在群眾立場,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堅持把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推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堅持群眾路線,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多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推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要堅持深入到群眾中去接地氣、問民情、問民意、解民苦、解民憂,以樸實的工作作風,以平易近人的工作方法,與人民群眾進行交流、談心,特別是要問有不同意見的群體,讓群眾發自內心地傾訴想法;特別是要反對專斷,充分保障群眾的改革話語權,充分保障群眾的合法權益。毛澤東同志在《查田運動的群眾工作》中指出:“動員廣大群眾,才能使查田運動得到完滿的成功。一切不做宣傳或宣傳不正確、不認真、不普遍,查階級、通過階級與沒收分配不按階級路線與群眾路線,不得群眾贊助與同意,都不能使查田運動收到成績,反會使群眾不滿,阻礙查田運動的進行。”真心回應群眾利益訴求,推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就是要堅持尊重群眾意愿,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依靠群眾推動改革。通過宣傳發動群眾自愿改革,充分讓農民群眾知曉為什么改革、改革什么、改革了有什么好處,把改革與不改革的決定權交給農民,充分尊重農民意愿。通過鼓勵參與實現群眾自主改革,積極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切實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特別是對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和群眾意見分歧較大、民事糾紛較多的的產權爭議問題,由村民以自主、自愿、自治方式選舉產生的村民議事會討論決定。
產權改革的核心是產權關系明晰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當前應加快農村產權的確權頒證。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和最可靠的生活保障,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是農民最重要的財產權利和物質利益。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明確提出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當前,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有利于依法確認和保障農民的土地物權,確認農民集體、農民與土地長期穩定的產權關系,將農民與土地物權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解決農村土地糾紛,化解社會矛盾,防止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推進過程中侵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的現象發生。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就是要在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過程中宣傳動員群眾,爭取廣大農民群眾的理解支持,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積極性。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就是要堅持民主協商,充分尊重農民意愿,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中的重大事項均應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民主討論決定,不得強行推動。按照建立“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產權制度要求,協同推進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集體土地上房屋所有權、林權、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產權等確權登記頒證,增強改革的系統性、協同性、全面性。
產權流轉是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環節。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需要加強農村產權的交易服務。農村產權確權是基礎,頒證是保障,流轉是關鍵。加快建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搭建農村產權交易服務平臺,培育交易市場主體,為農村產權交易提供場所設施、信息發布、產權鑒證、政策咨詢、組織交易、融資抵押等服務,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農村產權的交易服務,為農村生產、生活資料資源向資產、資本轉變奠定了基礎,為農村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進入市場競爭奠定了基礎,為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奠定了基礎。加強農村產權交易保障,組建農村產權流轉擔保公司、設立農村產權抵押融資風險基金、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為農村產權交易提供有力保障。完善農村產權資產評估、農村產權流轉、農村產權抵押貸款、風險防范、糾紛調處、政策咨詢、社會保障機制,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依法、有序、順暢運行。
【參考文獻】
[1] 人民出版社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人民出版社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