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濤
摘 要:為了保障廣大市民的生命安全和穩定的生活,增強城市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和完善城市防災體系是迫切需要開展的工作。通過對日本防災體系的介紹,從中得到了啟示和借鑒,并對我國防災體系的建設提出了若干建議。
關鍵詞:防災體系;日本;防災體系建設
1 城市建設防災體系所必要性
近年來,地震、洪水、臺風等不可抗性災難的頻發,使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對社會的穩定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城市作為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場所和空間,相應的城市防災體系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國在城市防災體系的建設上有了很大發展,但并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和規劃。同時在城市規劃上對防災工程不夠重視以及市民防災意識的缺乏,使得城市的整體防災減災功能遠滯后與城市建設。因此為了保障廣大市民的生命安全和穩定的生活,增強城市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和完善城市防災體系是迫切需要開展的工作。
2 國內外防災體系建設的情況
就國內來說,北京在防災體系建設上較有代表性。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作為中國首個應急避難公園,公園可用于地震避難場所面積38萬平方米,可同時容納25萬人應急避難。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內的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是從《北京中心城地震及應急避難場所(室外)規劃綱要》提出的。“綱要”中主要對避難場所的分類、建設標準、配套設施等方面作出了詳細的說明。“綱要”在避難場所的相關數據上參考了國際上通行的標準,使其更具科學性和通用性。
相較之下,日本在防災體系及其相配套設施的建設上就做的十分出色。體系其中有相關的法律、規劃以及人民群眾強大防災意識的支撐,使得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了最大的保障。下面從如下幾個方面來介紹日本在防災體系建設上的特點。
(1)日本在防災體系建設上有強有力的法律支撐,共由50多項法律構成。包括《災害對策基本法》、《消防法》、《災害救助法》、《關于應對重大災害的特別財政援助法》、《消防組織法》等等。法律體系的建設給防災體系各部位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使防災減災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
(2)在管理體制上,各層級責任明確,使得防災工作順利進行。日本針對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災害都有對應層級的官員負責。這種責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防災工作的順利實施。
(3)在規劃體系上,《防災基本規劃》指導著各部分工作的有序進行。該規劃和的城市規劃一致,將城市的土地利用和防災體系結合,使避難場所更好地發揮防災減災的作用。
(4)為了保障人民群眾在災害來臨時順利進行避難,日本組織了豐富多彩的宣傳科普活動。日本政府對防災減災宣傳普及活動非常重視,每年的8月30日到9月5日為“防災周”, 9月1日為“防災日”。居民形成的防災團體和志愿者隊伍在此期間開展火災的預防、地震疏散以及組織群眾避難等活動。這對于增強居民的自救能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政府部門能夠順利實施防災工作的強大助力。
3 對我國防災體系建設的啟示
3.1 需要制定防災減災基本法
我國與防災減災工作有關的有《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防震減災法》、《消防法》等,這些法律與不同災種的防災減災工作有關。但是,從建立城市防災體系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一部能統籌各個要素的綜合性的基本法。基本法中需要明確各級政府和公民的責任和義務、應對災害的對策、防災相關規劃等。在面臨著嚴峻復雜的災害形勢和日趨嚴重的災害損失的情況下,加快制定一部綜合性的基本法顯得十分必要。
3.2 健全應急管理體系
我國專職防災減災機構為“國家減災委員會”,主要承擔減災救災的數據信息管理、災害及風險評估、技術裝備和救災物資研發、宣傳教育等多項職能。此機構雖然在防災減災工作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缺乏了一些重要環節如對災害的預防和防災規劃的編制等。
市級各應急指揮部應進一步明確職責,整合公安、消防、衛生急救、氣象、交通、人防、安全生產、林水等管理平臺,統籌各部門的救災資源,便于統一管理、統一使用。各級政府要盡快建立機構,落實人員,明確任務,將應急管理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保證工作的順利進行。
3.3 規劃層面
在城市規劃中,我們對各類用地和城市道路進行合理布局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防災體系的規劃。現在很多城市在規劃層面上缺少或輕視防災體系的規劃,這必將會對專職部門在災情發生時在履行其職責上帶來阻礙和不便,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也不能夠得到有力保障。在城市規劃中不僅要對防災體系進行合理規劃和布局,也要對后續的具體實施工作進行監督和驗收,保證防災設施能夠正常使用。
3.4 加強宣傳普及,提高民眾的減災自護能力
日本在關于防災的宣傳相當的普及,可以說人人都有一定的防災意識。而在我國,這方面的工作相對薄弱。汶川發生的里氏8.0級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的大地震,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難、17912人失蹤。這場災難不僅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哀痛,同時也反映出很多問題。防災設施建設缺乏、群眾防災意識薄弱等在災害發生時都是致命因素,所以國家或地方非常有必要設立“防災減災日”。通過設立“防災減災日”定期舉辦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有利于提升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一定程度上從而減輕災害損失。待日后成為常態化,形成“防災”文化,造福于子孫后代。
參考文獻:
[1]林家彬.日本防災減災體系考察報告[G].城市發展研究,2002,9(03):36-42.
[2]北京市城市規劃與設計研究院.北京中心城地震及應急避難場所(室外)規劃綱要[G].
[3]楊華.日本防震減災經驗借鑒[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8(04):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