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從共性和差異性入手,對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特征進行了對比。然后根據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消費函數模型對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行為進行了實證研究,最后得出結論,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特征基本符合西方消費函數模型中的絕對收入假說,其中,收入水平對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程度存在差異。我國仍需堅持以擴大內需帶動經濟增長的國民經濟發展戰略。
關鍵詞:消費行為特征;消費函數模型;收入水平
1 引言
作為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國家,我國城鄉經濟發展有失均衡。從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到十八大提出“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表明了在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的任務的艱巨性。研究當前城鄉居民消費行為的規律性,分析其消費差異的內在原因,對于保證宏觀政策的落實、宏觀經濟的運行,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西方消費理論始于20世紀30年代,其在宏觀經濟理論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應用較多的是“絕對收入假說”、“生命周期假說”、“持久收入假說”及“X假說”等。基于國外成熟的消費理論,我國學者利用中國的數據進行了大量的實證分析:臧旭恒[1] (1994)利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說估計了全國居民的消費函數。吳瑞華[2](2012)指出,收入是影響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的首要因素。董文杰、溫濤[3](2010)運用生命周期理論研究了我國1952-2008年的農村居民消費行為,并對此進行實證分析。馮春麗[4](2010)認為穩定持續增長的收入和資產性財富的增加有助于提高農村居民消費。相反地,一些學者則否定了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說對我國居民消費行為的適用性。余永定、李軍[5](2000)認為,無論是生命周期假說還是永久收入假說,都難以應用于分析中國居民的消費行為,這是因為當時中國經濟中的資本市場還不完善,并且幾乎不存在消費信貸。申樸、劉康兵[6](2003)利用1982-2000年間中國宏觀經濟有關數據,采用工具變量法對轉軌時期城鎮居民的消費行為進行了詳盡的實證分析,證明了城鎮居民的當前消費對當前收入具有顯著的過度敏感性,從而拒絕了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說在我國城鎮居民中的適用性。
目前對我國城鄉居民消費行為的比較研究主要側重于用實證方法來解釋居民“低消費、高儲蓄”的消費行為特征,從研究內容上來看要么籠統的分析全國居民,要么只單獨研究城鎮居民或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特征,對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行為進行比較研究的還非常少。從研究時間跨度看,現有研究大都停留在2010年以前。基于此空缺,本文采用我國最新的1990-2013年城鎮居民消費數據,對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特征進行對比研究,并根據城鄉居民消費行為特點比對西方消費函數模型進行了假設檢驗,對實證結果和實際意義進行了討論。
2 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特征性分析
2.1 我國城鄉居民消費行為共性分析
如上圖所示,1990-2013年間,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人均存款余額以及人均消費支出都大致呈逐年遞增狀態。對比圖1和圖3,我們看到,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變動趨勢大體一致。據此我們推斷收入水平是影響城鄉居民消費支出的一個重要因素,但由于城向居民的生活質量、消費行為以及所處的經濟環境不同,故收入水平對其消費支出的影響程度有所不同。對比圖2和圖3,其變化趨勢大體一致,故我們可以做出推斷,城鄉居民人均存款余額是影響城鄉居民消費支出的又一因素。由于農業生產具有生產周期長的特點,農村居民本期的消費主要依靠上期的收入和儲蓄,因此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受存款余額的影響較為明顯,故我們認為這個因素對城鎮居民消費行為與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程度有所不同。
2.2 我國城鄉居民消費行為差異性分析
上圖分別顯示了1990-2013年間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率、存款增長率以及消費增長率的變化。從圖4可以看出,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增長率是相近的,但在1998年到2004年間,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率明顯高于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長率,這也直接導致我國城鄉居民經濟水平進一步拉大。我們從圖5中可以看出,對于農村居民來說,存款增長率保持在一個比較均衡的水平,對他們來說,不管消費行為如何,相應的儲蓄對他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保障。而對于城鎮居民,情況有所差別。城鎮居民人均儲蓄增長率波動趨勢比較明顯,反映出城鄉居民消費心理的差別。圖6反映出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增長率變動幅度明顯大于城鎮,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農村居民在消費行為中受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更大。對比圖4,我們看出,我國城鎮居民消費增長率和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率的趨勢大體一致,反映出我國城鎮居民消費水平變動的主要影響因素就是收入水平。
3 城鄉居民消費行為實證研究
3.1 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3.1.1 城鄉居民消費行為與絕對收入假設消費理論
根據上文對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與消費水平的對比分析,城鄉居民消費支出變動趨勢和收入水平變動趨勢是基本一致的,據此我們得出推斷,影響城鄉居民消費支出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收入水平。而凱恩斯絕對收入函數假說認為消費由收入唯一確定,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城鎮居民的消費行為服從絕對收入假設消費理論;
H2: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服從絕對收入假設消費理論。
3.1.2 城鄉居民消費行為與“不可逆性”假設消費理論
根據杜生伯利的研究,消費者的消費支出水平還會受自己歷史上曾經實現的消費水平的影響。據此,我們提出如下假設:
H3:城鎮居民的消費行為服從“不可逆性”假設消費理論;
H4: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服從“不可逆性”假設消費理論。
3.1.3 城鄉居民消費行為與生命周期假設消費理論
根據上文對城鄉居民存款狀況與消費行為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存款余額是影響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又一因素,根據莫迪利亞尼的生命周期理論,我們可以做出以下假設:
H5:城鎮居民的消費行為服從生命周期假設消費理論;
H6: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服從生命周期假設消費理論。
3.2 假設檢驗
3.2.1 變量選取與數據收集
本文分析所用的全部數據均來自《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以及《2013年中國金融年鑒》。其中,主要變量有城鎮居民人均存款余額和農村居民人均存款余額,分別用字母S和s來表示;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分別用字母X和x來表示;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現金消費支出和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現金消費支出,分別用字母Y和y來表示。
3.2.2 數據的分析與結果
(1)城鎮居民消費行為分析。首先建立消費與收入函數模型,對模型的殘差進行異方差檢驗,Probability=0.0032,小于0.05,故拒絕同方差假設,認為模型的隨機項存在異方差。為消除異方差,我們對模型進行對數轉換,得到的結果如表一示,此模型通過了異方差檢驗,我們使用Breusch-Godfrey來檢驗序列自相關性。經檢驗P值為0.0048,小于顯著性水平,故認為模型的殘差序列存在自相關。接下來我們用差分方法消除模型的自相關性,得到最終結果:
此模型將原模型的形式進行了變換,也降低了之前模型變量之間存在的共線性。此外,此模型統計檢驗全部通過,參數顯著,且不存在序列自相關性和異方差性,擬合優度也達到了99.9%,故模型成立。從模型中我們可以得出,收入是影響城鎮居民消費的最主要因素。故我們沒有充分理由拒絕假設H1。
接著我們采用“不可逆性”相對收入假設消費函數模型對城鎮居民進行分析,得到:
從模型結果我們可以看出,變量Xt-1的系數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且根據其D.W.值我們可以看出該模型的殘差序列存在一階自相關。故該模型不能使用,我們拒絕假設H3。
從結果中我們分析得,模型參數估計量的經濟意義不合理,且變量St的系數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通過D.W.值我們也可以看出,該模型的殘差序列存在自相關性。故我們拒絕假設H5。
(2)農村居民消費行為分析。首先,我們采用絕對收入函數模型對城鎮居民進行分析并模型進行異方差檢驗,得出P值為0.329657,大于顯著性水平0.05,故該模型不存在異方差。根據BG檢驗我們得出P值為0.003715,小于顯著性水平,故存在序列自相關。下面我們使用差分方法消除自相關性,并變換模型形式,克服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此模型各項系數均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不存在異方差,且通過了BG檢驗,即不存在序列自相關性。從模型中我們可以得出,收入也是影響農村居民消費的最主要因素。故我們沒有充分理由拒絕假設H2。
接著,我們采用“不可逆性”相對收入假設消費函數模型對農村居民進行分析,從模型結果我們可以看出,變量Xt-1的系數同樣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且根據BG檢驗我們可以看出該模型存在殘差序列自相關性。故該模型不能使用,我們拒絕假設H4。
最后,我們使用生命周期假設農村居民消費函數模型,同樣以存款余額表示資產存量,我們分析結果可知,模型參數的經濟意義均合理,但是變量St的系數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通過D.W.值我們也可以看出,模型殘差序列存在一階自相關。故我們拒絕假設H6。
4 研究結論及建議
通過對我國城鄉居民消費行為的實證分析可知, 絕對收入假設可以用來描述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也就是說,欲從城鄉消費市場角度著手拉動經濟增長,首當其沖的是提高我國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但是,作為同樣的影響因素,收入水平對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程度存在差異。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彈性系數為0.9181,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彈性系數為1.1496。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城鄉經濟水平的差距和不協調性。因此,需要我國實施切實可行的政策來擴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
第一,提高城鄉居民整體收入水平,特別是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切實提高農民收入,是刺激消費、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經濟健康快速協調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第二,實施積極的宏觀調控,控制我國的物價水平。物價水平的持續增長也會增加城鄉居民消費的不確定性,降低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
第三,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只有建立起完善的養老、醫療保障體系,才能從根本上使農村居民的實際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提高。
參考文獻:
[1]臧恒旭.中國消費函數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吳瑞華.中國城鄉居民跨期消費行為比較研究[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12.
[3] 董文杰,溫濤. 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問題研究[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0:76-81.
[4]馮春麗.我國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研究[D].云南:云南財經大學,2010:35.
[5] 余永定,李軍.中國居民消費函數的理論與驗證[J]. 中國社會科學,2000:123-125.
[6] 申樸,劉康兵. 中國城鎮居民消費行為過度敏感性的經驗分析:兼論不確定性、流動性約束與利率[J].世界經濟,2003:61-65.
作者簡介:王琳(1993—),女,山東菏澤人,山東財經大學統計學院碩士,研究方向:計量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