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摘 要:城市災害具有自然性和社會性為一體的特性,在城市地區發生災害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更為嚴重。有高頻度與群發性、突發性與高度擴張性、高災損失性、災害的區域性以及心理傳播性等是其主要特點。本文通過介紹國內外城市防災經驗及內外城市防災發展趨勢,從而得出避難場所的建設指標。
關鍵詞:城市災害;城市防災;防災發展趨勢;建設指標
1 引言
城市災害是一種自然社會事件,主要由自然或人為因素導致城市系統和社會物質受到破壞,城市系統或其子系統為其主要承載體。建設部1997年公布的《城市建筑綜合防災技術政策》綱要中把地震、火災、洪水、氣象災害、地質破壞等災種被列為我國城市的主要新源,其中對我國危害最大、分布最廣的城市災害是地震。
城市災害具有自然性和社會性為一體的特性,在城市地區發生災害事件將會更為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城市災害的特點主要有:高頻度與群發性、突發性與高度擴張性、高災損失性、災害的區域性以及心理傳播性。
2 國內外城市防災經驗及發展趨勢
2.1 國內外城市防災經驗
在洛杉磯等城市發生了大規模的地震和火災后, 洛杉磯的每個區域都根據地震的特性制定了抗震防災規劃,并且積極開展震害預測和編制震后重建計劃。美國有一種主流思想認為“地震不可預防”。他們在制定城市規劃的同時考慮地震造成的危害程度,這樣就可以在源頭上避免將城市建設在地震危險區,并且盡可能預留出適當的城市空間,作為一級避難場所。
相對于其他國家,日本城市的聚集度更高。由于日本城市中心建筑及人口密集,土地稀缺,所以盡可能的制造和利用城市空間便成為日本城市防災最為可行的措施。由于日本在建設防災公園上做了大量工作,所以在阪神大地震發生后,神戶市內由于建設了一千兩百多座有防災功能的公園,而這些公園所起的作用就是有效的阻止了地震次生災害--火災的蔓延。因此,這次地震中大多數的人是死于地震引起的建筑物坍塌,死于次生災害的人卻很少。
中國城市。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城市防災規劃建設起步相對較晚,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有關城市防震減災的法律法規,其中大多也都涉及到避震疏散的內容。但目前建成的防災公園只有北京元大都遺址公園、昆明寶海公園等少數幾個。可見,雖然我國在理論研究上對關于避震疏散規劃有了較為系統的體系,但是實際建設情況卻不是很理想。隨后,中國地震局下發了通知,對促進我國城市地震應急疏散場地的建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2.2 國內外城市防災發展趨勢
第一,各個發達國家的城市防災方向大都從單獨地設置單個防災系統轉向城市的綜合防災系統,指導原則由“救”向“防”方向轉變,在城市建設的同時,逐漸形成以“防”為主、抗救結合的城市綜合防災系統。第二個明顯趨勢是國外近十年來在規劃界重視防災規劃,在制定城市各層面時將城市綜合防災規劃納入其中,并在規劃中落實相應的避難場所用地,使其在日后的實施建設過程中有據可依。
雖然對地震等各種災害的預測技術和防治措施都在不斷增強,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杜絕災害的發生。隨著城市及社會經濟地不斷發展,出現了一些不是自然因素導致的災害事件,即“人禍”。并且由于人類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出現了跟多更新災害類型。因此,我們要盡可能的提高城市的適災性。顧名思義,適災性就是指城市能夠承載和適應各種災害能力。其主要表現為,在城市土地開發中應為建設避難場所留有足夠的彈性空間,即不但能防災而且也可容災,這樣可使城市具有較高的防救能力,在災后得以迅速恢復,將損失降至最低。
3 城市避難場所建設指標研究
根據上述對國內外城市避難場所的研究,我們對城市避難場所進行了分類,并研究各級避難場所建設指標及人口分析,確定城市三級避難場所各自建設指標。
我們把避難場所分為三種類型,即一級避難場所(緊急避難場所)、二級和三級避難場所(固定避難場所)。對于一級避難場所中,人們最基本的活動為站立和蹲坐。按標準,一個成年男子站立時的所需地面面積約為0.24平方米,而其蹲坐時所需地面面積約為0.48方米;而二級和三級避難場所,按標準,一個成年男子在他平躺時所需的地面面積約為1.05平方米。
根據以上數據,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一級避難場所:由于在遭受地震災害時,居民幾乎全部離開建筑物到達場所進行暫時避難,故常住人口總量可視為緊急避難場所人數。其避難場所以避難單元內樓前綠地、廣場、操場等開敞空間為主,服務半徑約為五百米,步行大約十分鐘之內可以到達。人均用地指標不低于一平方米,要求滿足基本的站立空間。
二級避難場所:由于震后數周時間內,還存在余震及其他此生災害,居民由一級避難場所轉移出來后,絕大部分會停留或居住在二級避難場所。為保證有足夠的避難場所,二級避難場所服務人口按照常駐人口總量計算。其避難場所以大型綠地公園、廣場為主,單個場所面積不小于五公頃,用地緊張地區可不小于一公頃,服務半徑易為三至四公里,步行時間大約在一至一個半小時以內,人均用地指標不低于兩平方米,要求滿足簡易帳篷搭建。
三級避難場所:地站發生數周后的時間內,災情基本穩定,只有房屋受到中等以上破壞的無家可歸者,成為長期避難人員,需較長時間居住在三級避難場所,以待房屋修繕或重修。避難場所的單個面積約五十公頃,且最低不低于四十公頃,人均用地指標不低于六平方米。基本滿足附近房屋因災害毀壞而無法居住居民的長期避難需求,超出避難場所服務的人員應向城市外圍疏散。
4 結語
根據國內外城市防災經驗,以及防災發展趨勢,避難場所的建設在整個城市防災系統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建立綜合研究體系,進行城市的綜合防災研究已為發展趨勢,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城市抗震防災規劃管理規定[Z].1-3.
[2]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Z].3-11.
[3]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Z].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