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瑤
摘 要:本文以企業員工的心理健康現狀為基礎,對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人群進行簡要的影響因素分析,并對提高企業員工心理健康水平的對策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企業員工;心理健康;影響因素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認知與需求的不斷提高,隨著就業壓力的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企業員工的心理健康問題。了解員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相應的指導和幫助,不僅會提高員工的生活與工作質量,提高企業的運行效率和經濟效益,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1 企業員工的心理健康現狀
眾多研究表明,大部分的企業員工有職業倦怠感,50%左右的員工自我感覺負面情緒較多,壓力較大,需要心理幫助。而心理測試的結果也表明50%左右的員工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并伴隨一系列的生理反應與心理癥狀。其中,女性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性,抑郁、焦慮、恐怖的情緒更多;外來員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本地員工;工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崗位的員工;大專生的抑郁和偏執程度較高,員工的學歷越高,焦慮越大;民營企業員工相對于外資企業和國營企業的員工而言,心理健康問題更突出。
2 企業員工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相對于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而言,企業員工的工作環境更差,就職壓力更大,這必然會導致他們的心理健康受到不良影響。尤其是民營企業的員工,他們工作的刻板性高,強度大,職業穩定性不強,生活和社會保障不夠;另外,企業本身的資金、產業結構、管理水平和管理理念等因素也導致民營企業的管理者相對于外企和國企的管理者而言,更不重視員工的心理健康。這些因素都使得企業員工尤其是民營企員工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一般的常模。
導致女性員工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因素主要有三個。首先是女性的個性心理特征。一般來說,女性更敏感細膩,感受性更高,更容易糾結于細節,也更易接受不良的暗示。其次是女性承擔的壓力以及緩解壓力的方式。現代女性的壓力源較男性更多,大多數的女性不僅要承擔家務,撫養教育孩子,還要在職場中做好自己的工作,她們的心理壓力必然更大。另外,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和日常事務的繁重,女性的娛樂活動相對較少,與外界交往的范圍較窄,舒緩壓力的途徑也有所缺乏。再次是女性的社會地位。雖然當代社會提倡男女平等,但事實上無論在家庭、社會和工作領域,很多女性都依然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諸多因素的結合,導致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低。
外來員工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四點:一是與受教育水平有關。一般而言,外來員工的受教育水平不高,這會影響他們的認知方式、情緒體驗、心態和自我調節的能力。二與他們從事的職業及工種有關。大部分的外來員工所從事的都是較為簡單、機械化的工作。一般都是時間長,強度大,工作對象呆板單一,刻板單調的工作不僅會使他們在工作中很難有成就感和滿足感,而且也許會誘使他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度呈現刻板的趨勢。三與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方式有關。雖然大部分地區可以很好地接納外來務工人員,國家也不斷采取措施讓外來務工人員可以更好得融入當地的文化和生活,但傳統思想的影響和某些排外觀念使很多外來員工沒有歸屬感。另外,外來員工基本都處于工作地點和休息地點的兩點一線的生活節奏中,較少有有助于壓力釋放的途徑和條件,當他們產生了負面情緒時,容易郁積在心, 從而損害心理健康。第四,與他們的社會支持系統有關。大部分的外來員工都是背井離鄉,獨自在外漂泊,他們的親人基本上都遠在他鄉,當他們遇到問題時只能靠自己解決,基本上得不到什么社會支持,因此他們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幾率也越大。
對于大專生而言,他們處于學歷的中間層,低于大專學歷的員工從事的工作較為單純,高于大專學歷的員工從事的工作發展空間和工作環境更好,處于中間層次的大專生不僅要應對低學歷員工的趕超,自身又要趕超高學歷的員工。另外,作為大學生的大專生在工作崗位上卻往往不像本科生、研究生等能體現出自己的學歷優勢,因此偏執程度最高。隨著學歷的提升,顧慮會越來越多,工作環境和人際關系的復雜度也會越高,自身對工作的期望值也隨之提高,因此,學歷越高,焦慮程度也越高。
3 保障和提高企業員工心理健康水平的對策
(1)政府、企業和員工三方面均應重視,相互協調一致,創設良好的氛圍和環境,提供理念和制度上的保障,以維護員工的心身健康。
(2)點面結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心理健康的宣傳。首先,在企業的職前培訓中,可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授課內容圍繞企業員工常見的心理問題。當員工入職以后,可通過海報、黑板報、健康知識座談、廣播、宣傳欄、交流會等形式,繼續加強心理健康的宣傳。
其次,有組織地定期請專業人員利用專業工具和方法對員工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測評,以便及時了解員工心理健康的現狀,做到防范于未燃,對于有心理問題的員工,可通過各種咨詢、熱線、團體輔導等方式,及時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幫助和治療,并力求幫助員工找到適合自己的舒緩壓力與不良情緒,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重點關注的對象有上文提到的民營企業的員工、女性員工和外來員工等。
(3)創設良好的工作條件,給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環境基礎。良好工作環境的營造可從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方面入手。從物質環境而言,主要是改善員工的日常工作條件,提高工作環境的舒適度,盡量減少不良物理刺激對員工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從精神環境而言,管理者要改變管理理念,以人為本,發揮員工的主人公意識,從薪金、制度等方面入手,創造條件,讓員工有平等的自我提升的空間和保障,讓員工形成較強的職業安全感和職業價值感,從而減少心理問題的出現。盡量開展豐富多彩的業余文體活動,創造良好的氛圍,營造溝通順暢的人際環境,提供良好的途徑讓員工舒緩壓力和不良情緒。
4 結語
總之,企業只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與員工一起重視心理健康問題,并積極利用各種有效的措施保障和提升員工的利益,員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一定會得到積極改善。
參考文獻:
[1]林贊歌,樊富珉,吳吉堂.新時期制造業員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09).
[2]邱宗耀,丘志堅,陳偉鋒,林健,蘇綺雯.2012年番禺區部分企業員工自測心理健康分析[J].華南預防醫學,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