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海洋



【摘要】2013年11月,德勤公司(Deloitte Touche Tohmatsu)聯合美國競爭力委員會(The U.S.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發布了《2013年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該報告基于對550名世界各國制造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資料,詳細闡釋了世界各國的制造業競爭力現狀,并對“人才驅動創新”等十個主要影響因素逐一剖析。我們希望通過編譯此文,了解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制造業競爭力的位置及其優、劣勢,特別是各國在發展制造業方面的政策,以便為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借鑒。
【關鍵詞】制造業;指標
一、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分析
在2010年第一版的《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Global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Index,GMCI)基礎上,德勤公司聯合美國競爭力委員發布了2013年GMCI報告,該報告不僅包括各國制造業競爭力及其驅動因素的現狀分析和未來5年的預測,還結合了國際競爭環境和國內實際情況,對可能影響各國制造業發展的相關國內政策進行了逐一剖析和比較。
1.制造業發展進程中的不確定因素
2010年首次發布GMCI時,美國金融危機沖擊已經弱化,世界經濟已趨于平穩。在其中,制造業的振興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生產訂單量逐漸增加,全球供應鏈已逐步恢復運作。但近兩年多來,整個世界經濟可謂是“多事之秋”,北非、西亞等地爆發了以“民主”和“經濟”為主題的“阿拉伯之春”運動,日本發生了海嘯及地震,歐元區陷入主權債務的泥潭,美國政府的信用評級走低,失業率居高不下。這些因素均對全球經濟的競爭局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步入2013年,中國召開了十八大,領導集體正處于交替換屆之際,美國經濟的復蘇之路仍然依然不明朗,歐元區的主權債務危機仍在發酵,南美地區的貿易戰一觸即發,日本經濟的衰退勢頭仍在持續,增長勢頭較好的印度經濟也在放緩,這些都為世界經濟局勢發展增添了許多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制造業的振興與發展引起了全球各界的高度關注。
2.新興市場國家崛起帶來的競爭壓力
GMCI報告顯示,中國是世界上制造業競爭力最強的國家,并且預測未來5年仍將占據主導地位(如表1所示),傳統制造業強國——德國、美國和日本分別排在第二、第三和第十位。但5年后,這些發達國家的整體競爭力排名將會下降。而且,隨著制造業生產成本壓力的持續加大,下降的趨勢很難扭轉。與此不同的是,其他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競爭力將逐步提高,5年后印度將從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巴西則從第八位躍升至第三位。
表1 主要國家和地區制造業競爭力指數排名及預測
排名 2013年 2018年
國家 指數 國家 指數
1 中國 10 中國 10
2 德國 7.98 印度 8.49
3 美國 7.84 巴西 7.89
4 印度 7.65 德國 7.82
5 韓國 7.59 美國 7.69
6 臺灣 7.57 韓國 7.63
7 加拿大 7.24 臺灣 7.18
8 巴西 7.13 加拿大 6.99
9 新加坡 6.64 新加坡 6.64
10 日本 6.6 越南 6.5
11 泰國 6.21 印度尼西亞 6.49
12 墨西哥 6.17 日本 6.46
13 馬來西亞 5.94 墨西哥 6.38
14 波蘭 5.87 馬來西亞 6.31
15 英國 5.81 泰國 6.24
從區域視角看,全球制造業競爭力將呈現“兩升一降”態勢。美洲制造業競爭力仍保持強勢,未來5年后美國、巴西、加拿大和墨西哥都會保持在前15位。亞洲制造業競爭力增長勢頭不減,5年后前15位的排名中亞洲國家將占據10席。相比之下,雖然歐洲各國已經采取了經濟刺激政策,但發展形勢仍不樂觀,到2018年唯有德國制造業競爭力排名能夠保持在前15位以內。
3.宏觀經濟的投入、產出指標
圖1中描述的是2013年GMCI排名前十位國家宏觀經濟的投入和產出指標。據表可以看出,競爭力的強弱與這些宏觀經濟指標密切相關。以“勞動力成本”這一投入指標為例,美、德、日等發達國家并不占優,但其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和每百萬人中科研人員數量的優勢有助于促進資源更有效的利用,彌補本國的劣勢。而且,得益于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美國的創新指數得分也領先于其他國家(詳見第三部分“國家政策”)。
此外,這些宏觀經濟數據背后還有很多難以察覺的規律。例如,事實上美國制造企業十分注重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企業家精神以及員工的“軟實力”,這些隱藏在傳統的“硬實力”下的“軟實力”往往更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又如,在“每百萬人口中研究人員數量”這個指標的排名中,美國等發達國家比較靠前。相比之下,部分發展中國家雖然在生產成本上具有優勢,但“軟實力”的得分卻不高。
圖1 主要國家的投入、產出指標排名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圖1中的所有指標還不能完全解釋制造業競爭力。部分新興國家雖然在這些指標上的得分較低,但競爭力排名卻靠前。例如,印度雖然在勞動生產率、每萬人口中研究人員數量等指數得分上處于劣勢,但近些年來該國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優惠的引資政策,吸引了世界各國制造企業的投資興趣。
與印度的情況類似,巴西雖然在勞動生產率、創新指數等指標上得分比較低,但因其坐擁資源優勢,各大企業預測5年后其制造業競爭力排名將從第8名上升到第3名。韓國的制造業競爭力也比較強,而且其制造業投入和產出指標均超過平均水平,但5年后其制造業競爭力排名卻將下降一位。
4.制造業繁榮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
制造業繁榮與經濟發展有較強的正向相關關系,這一關系在新興的發展中國家中表現的尤為明顯。根據圖2所示,無論一國制造業GDP占總GDP比重是高(超過30%)還是低(小于16%),制造業的繁榮都可以帶動整個經濟蒸蒸日上。
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的兩位教授豪斯曼和伊達爾戈通過對過去60年經濟發展歷史的回顧,發現幾乎所有國家的經濟繁榮都是以制造業的崛起為前提的,制造工藝水平的提高、復雜產品的開發能夠為一國的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他們還發現,知識網絡與必要生產能力是制造業發展及經濟繁榮的源動力,而且彼此間的密切聯系幾乎能夠準確預測未來一國的收入水平變化趨勢。
圖2 2005-2010年主要國家的制造業進步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圖3 制造業競爭力驅動因素框架
二、制造業競爭力的驅動因素
制造業競爭力的驅動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如圖3所示)。這些影響因素可以分為政府因素和市場因素兩大類、10個一級指標和40個二級指標。通過受訪企業對40個二級指標的評分,得出了主要驅動因素重要性的排序、主要指標的評分及其排名情況(見表2)。
1.人才驅動創新
“人才驅動創新”是企業家們最為看重的衡量指標(見表2),其下包括研究人員和技術工人的科研、技術水平等二級指標。表3顯示了各企業家們對美、德、日、中等6個國家在各指標上的評分情況,其中德國和美國在人才這一指標上位居前兩位,顯示了兩國在這一指標上具有非常顯著的競爭力。
借助人才上的優勢,發達國家有效利用創新投資,實現較高的產出。例如,德國一直以來都很重視職業技能培訓、高校與企業之間的“產學研”一體化建設,這使其在“人才驅動創新”保持了長久的競爭力。除德國外,其它創新能力較強的國家也非常重視創新系統的建設,如新加坡、韓國和日本。《第四次世界經濟大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新加坡在對工人的再教育和培訓方面世界排名第四,在對學生的數學、科學教育中排名第一。隨著新興國家創新能力的迅速提升,德、美、日等傳統創新大國倍感壓力。與這些發達國家相比,印度、中國和巴西等國家則需要在創新領域更加努力。
2.經濟、貿易、財政和稅收制度
“經濟、貿易、財政和稅收制度”指標的重要性排名第二,其下包括稅率水平和稅收制度與經濟、稅收政策的一致性和透明度等二級指標。由表3第2行可見,德、美兩國的這一指標得分較高,有近四分之三的企業家認為兩國在經濟、貿易、財政和稅收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相比之下,巴西和印度這一指標的得分偏低。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同樣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在這方面卻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該指標上的評分基本與日本持平。
表3 主要國家制造業驅動因素得分情況(單位:%)
指標 德國 美國 日本 中國 印度 巴西
人才驅動創新 93 86 83 58 59 40
經濟環境與稅收制度 73 71 63 61 43 47
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 32 39 29 90 87 70
供應鏈網絡 88 83 83 80 50 47
法律、法規及監管體系 86 83 82 35 30 37
基礎設施建設 93 89 90 66 24 41
能源消耗與環保政策 49 63 43 73 54 58
本地市場吸引力 75 77 64 77 61 61
衛生保健系統 90 71 88 27 18 31
政府投資 78 65 71 81 52 50
在這一指標中,隱含了知識產權因素。得益于在知識產權領域的優勢,美國、德國和日本80%以上的出口產品都是技術密集型產品。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產品類型以勞動密集型為主。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作為一個出口大國,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國高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份額穩步提高,而勞動與低技術密集型產品生產正在向越南、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亞等人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國家轉移。
3.勞動力和原材料的成本
整體而言,發展中國家在人力成本及原材料成本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在各評價對象國中,中、印、巴三國的得分明顯高于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優勢最為明顯,德國的勞動力成本最高(如圖3所示),每小時平均工資已超過45美元,而中國和印度則不足5美元。但從長遠看,發展中國家這一低成本優勢并不會持續太久,因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勢必會提高該地區的工資水平。例如,幾十年前中國憑借低成本優勢吸引了大量制造企業,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低成本競爭優勢逐漸消失,近年來部分制造企業已經開始向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更低的泰國和越南轉移。
不過,雖然發達國家在生產成本上處于劣勢,但其勞動生產率較高。例如,美國每位工人年均創造的GDP近7萬美元。而在中國,雖然2001-2010期間年均勞動生產率增速超過10%,但因起點低,仍遠遠落后于美、日等發達國家。此外,還需要明確一點,就是如果僅憑勞動力和材料成本的高低來制定企業發展戰略,既不具有長遠戰略意義,也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中國和印度為例,雖然這兩個國家的生產成本優勢逐漸消失,但因兩國中產階層比例提高,國內消費需求將會有顯著的增加,這將驅動國內制造業的發展,這也是很多跨國公司仍然熱衷于在這些地區拓展市場的重要原因。
圖3 各國的勞動力成本和勞動生產率及其復合增長率
4.供應鏈網絡
在2013版的GMCI報告中,“供應鏈網絡”指標的重要性排名第四,較2010年相比提升了4位。由于高效、完善的供應鏈網絡能夠增強各大企業抵御自然災害、防范供應鏈風險、控制資源供給的能力,因此新興市場國家及周邊地區都非常重視本土供應鏈網絡的建設,網絡的金融狀況、資源供給的穩定性、創新能力、成本和供應商的供貨能力都是各大企業非常看重的。
就各國供應鏈網絡的具體情況看,發達國家在這一指標上繼續保持良好的表現。中國近些年來也一直在大力推進供應鏈網絡本土化建設,處于發展中國家的領先地位。
5.法律法規及監管體系
發達國家在這方面遠領先于發展中國家。在這個指標下,法律法規的穩定性和監管手段的透明性是最為重要的二級指標。據德勤公司《美國制造行業CEO之音》報告披露,政策的不確定性是企業家們所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除此之外,包括勞動法、合規成本、知識產權保護和反壟斷相關法律法規也都是影響這一因素的重要二級指標。
各國中,德、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因擁有相對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這一指標得分排名靠前。發展中國家在這一指標上的得分與“供應鏈網絡”類似,遠低于上述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中,中國和巴西的表現略好于印度。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發達國家在法律法規方面也同樣存在很多問題,繁瑣的法律系統和復雜的監管體系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不容忽視。例如,美國是世界上最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的國家,如果美國能進一步簡化監管流程、減少欺詐,并根據實際情況加快更新法案,其在這一指標上的競爭力應該會進一步得到提升。而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則非常重要。
6.基礎設施建設
2013版的GMCI報告顯示,“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排名第六。該指標主要包括與建設高質量基礎設施密切相關的成本、流程效率及勞動生產率等內容。其下主要二級指標有智能電網、IT技術、通信網絡質量與效率,以及道路、橋梁及港口的質量和效率等。表3給出了各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這一指標上的排名。從表3顯示的調查結果看,隨著發達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年限增加和新興發展中國家對傳統基礎設施(交通道路和橋梁)與現代基礎設施(智能電網、國防科技和高速鐵路等)建設的持續投資,各國間這方面的差距應該會逐年縮小。
目前,各國都非常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還可以驅動創新、增加就業機會,進而改善整個國家環境,實現新一輪的經濟振興。最近,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披露,基礎建設中每投入1美元可以帶動平均160美分的經濟活動。在所有基礎設施建設中,各大企業認為一國的電力系統、電子信息技術以及通信網絡的建設最為重要。具體到中國、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大力增加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不僅可以促進科技水平的提高,還可能夠為未來的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投入使用增加更廣泛的需求。例如,近年來中國政府大力推廣的電力汽車,電力汽車就增加了對智能電網的需求。
7.能源消耗與環保政策
有限的自然資源與無限的需求間的矛盾是經濟發展中不容忽視是重要問題。受訪的企業家們普遍指出,完善的能源配套設施和環保、能源政策對于制造企業的發展十分重要。
2013版的GMCI報告顯示,中國在這一指標上排名第一,美國、巴西緊隨其后。在該指標下,電價和能源績效指數(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EPI)是重要的評價指標。就電價看,美國的電價最低,為6.9美分/千瓦時,中國、加拿大、韓國基本一致,基本維持在7.0美分/千瓦時左右,但是日本、德國、新加坡、巴西四國較高,發展中國家中印度的電價最高,達到了10.1美分/千瓦時。就能源績效指數看,憑借長期以來對清潔能源使用的重視,德國的EPI得分最高。得益于廣袤的亞馬遜熱帶雨林覆蓋,巴西的EPI指數也較高。相比之下,另外兩個發展中國家印度和中國盡管經濟進步顯著,但是其自然環境付出了不小的代價,EPI指數得分明顯低于其他三個發達國家。
表4 2011年主要國家的供電成本和能源績效指數
國家、地區 電價(美分/千瓦時) 能源績效指數
加拿大 7.4 58.4
美國 6.9 56.6
德國 15.7 66.9
巴西 15.4 60.9
中國 7.4 42.2
印度 10.1 36.2
新加坡 15.6 56.4
臺灣 8.3 62.2
日本 17.9 63.4
韓國 7.3 57.2
從長遠看,受政府能源政策調整和能源技術水平的影響,各國在該領域的競爭力排名將會呈現出交替上漲的局面。比如,美國憑借高度開放的能源市場和對本國頁巖氣資源開發的重視,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程度會逐漸下降,能源稀缺問題會得到緩解。在巴西,豐富的石油、頁巖氣和天然氣的儲備不僅能夠滿足本國的需求,也使其成為能源出口大國。憑借能源領域的巨大優勢,巴西在GMCI報告中的得分將會上升5位。另外,德國正在大力發展綠色新能源產業,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電子產品使用綠色能源,而美國的使用比例僅為12%。
8.本地市場吸引力
“本地市場吸引力”是制造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它包括“本地市場的潛力”和“市場準入成本”兩個二級指標。在2013版的GMCI報告中,中國、美國和德國該指標得分位居前三位,日本、巴西和印度基本相近。從中、美和德三國該指標的得分相等或接近的情況可以發現,國家的大小并不是影響這個指標的唯一因素,最重要的是每個國家的消費者購買力。例如,因中產階級人群所占比例較高,新加坡、韓國的市場潛力吸引了很多跨國企業的注意。另外,對于新興國家而言,生產成本優勢是其本地市場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原因。憑借低成本的優勢,這些國家吸引了大量的境外制造企業,在增加本地就業機會的同時,工資水平得到提高。隨著人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整體的購買力增強,反過來又能夠促進本地市場吸引力的增強。
9.醫療保健系統
在這個指標中,醫療衛生支出的總成本是最重要的驅動因素,其次是醫療服務質量和公共衛生政策等。在各評價對象國中,德國的醫療衛生保健工作最為出色,其最早實施了職工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政府投入大,患者醫療費用自付比例低。日本和美國分別排名二、三位,但二者差距較大。在國家公共衛生監管政策方面,企業家們認為,由于政策調整所帶來的合規成本會對競爭力產生負面的影響。至于發展中國家,因公共醫療保障水平不高,企業在職工醫療保險上的負擔較重,“醫療保健系統”指標的得分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
10.政府投資
在2013版的GMCI報告中,政府對制造業和創新領域的投資被認為是評價一國制造業整體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其中,在技術創新、科學研究和工業制造的投資中,公私合作尤為重要。
當然,公私合作并不僅局限于技術水平的合作,更重要是的要構建合作創新系統或搭建公私協作平臺,以實現資源整合、激發創新的目標。在該指標上,中國和德國在表現突出。例如,德國的弗勞恩霍夫協會就在德國的創新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該協會成立于1949年,是歐洲最大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組織,其主營業務就是以應用為導向的基礎研究、創新應用研究和項目的商業化運作。該公司收入的40%來自政府相關部門的科學創新基金,60%來自項目研究收益。臺灣的工業技術研究院(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ITRI)成立于1973年,是該地區最大的產業技術研發機構,該機構收入的50%都來源于政府的項目經費支持。工研院堅持以科技研發、帶動產業發展、創造經濟價值、增進社會福祉為發展目標,作為開創臺灣科學技術產業的先鋒,帶動了周邊產業的蓬勃發展。
相比之下,印度和巴西在這一指標上排名靠后。所以對兩國而言,搭建創新平臺,努力建成政府與企業間的合作橋梁勢在必行。
三、國家政策的影響
經濟、貿易、金融和稅收體系是一國競爭力的次重要因素,而國家政策又是整合一國競爭力其它驅動因素的一條主線,因此中國、美國和歐盟的各大制造企業的首席執行官(CEO)們又被要求對這三大經濟體的國家政策進行評價。結果顯示,企業家們對三大經濟體的國家政策評價存在顯著的差異。
中國的企業家們普遍認為中國政府政策在鼓勵和在科學技術領域的直接投資、在職人員培訓、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健全和完善監管體系、促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這些都有助于提升制造業的競爭力。尤其是在政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在推動創新、鼓勵使用新能源、支持綠色環保計劃中,政府力量的推動效果十分明顯。但是,西方的企業家們似乎不十分認同這一觀點。盡管中國政府在反壟斷法律法規、金融市場調控措施和企業所有制改革中做出很多努力,并將這些方面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政策、外國直接投資政策、移民政策、公司稅收政策中最重要的核心內容,但是歐洲、美國等地區的企業家們普遍認為,中國政府在這幾個方面的工作仍需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在歐洲,一方面90%的CEO對政府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給與了高度的評價,認為歐洲現行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賦予了他們競爭優勢。另一方面,CEO們也認為有三大政策使得他們處于劣勢,這三大政策分別是勞工政策、移民政策和公司所有權政策。相比于這些政策,企業家們認為其他政策對歐洲制造業競爭力的影響是中性的。考慮到歐元區目前面臨的挑戰以及解決方案的出臺與調適的滯后問題,企業家們對當前的政策環境表現出明顯的忍耐和克制。
美國企業的CEO認為,美國政府在知識產權保護、技術吸收、集成與轉讓方面的政策有助于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但在能源、環保、醫療保健、企業所得稅等四方面政策對企業的發展有一定限制,過于復雜或嚴格的相關法規給企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這些方面都是CEO們持續關注的焦點。
此外,調查還發現一個現象,這就是上述三大經濟體還有一些既沒有促進競爭優勢形成、也沒有產生不利影響的政策,這些政策對競爭力的影響被認為是中立或良性的。其中,美國的19項政策中有13項政策屬于此類,歐洲和中國的19項政策中分別有15項和11項中此類政策。對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如果希望通過政策的調整來促進制造業的發展、提升其競爭力,就應該降低此類政策所占的比例。
四、結論
制造業是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部門。制造業繁榮對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未來幾年,各國在制造業領域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一些新興國家制造業的競爭力將逐漸增強,并占據GMCI中的領先地位。因此,雖然一些國家目前占據領先地位,但如果不能夠審時度勢的加快調整、改進和完善投資政策,就無法避免落后和被淘汰的命運。
參考文獻
[1]譯自:2013Global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