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守輝
【摘要】以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的戰略前景與重要意義為前提,具體研究了其定位問題,同時根據其發展趨勢,研究了信息化測繪體系的構成條件與框架,并以此為基礎,比較了測繪體系的五個發展階段。
【關鍵詞】信息化測繪體系;地理信息產業;數字導航地圖
一、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
基于技術的角度來說,信息化測繪技術可以說是經過多個學科融合、交叉以后而形成的,它以數字化測繪體系為原型,有力實現了地理空間信息資源的網絡分發、網絡生產、職能、處理與更新為一身的能力,實現了資源的增值服務、完美交叉與融合,令測繪技術與測繪信息逐漸深化、社會化,為整個社會提供多形式、全方位、多尺度的完美服務,一般來說,信息化測繪技術具體涵蓋虛擬現實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信息高速公路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航空航天遙感技術、衛星測高激素和、衛星定位導航技術以及衛星重力探測技術等。
面對如今我國各行各業的迫切需要以及TB級的海量關乎于地理的數據信息,數據信息的傳遞帶給我們難以跨越的困境,一方面,用戶需要的信息沒有;無法在第一時間回答用戶所提出的問題;二一方面數據信息量大,無法進行及時、大面積處理。所以,對地理空間數據處理和加工工作提出了實時化、智能化以及自動化的要求,提升了測繪技術的數字化功能,瓦解了當前復雜、矛盾的局面。
隨著時局需要,全球信息網格概念步入信息技術領域,人們將要實現利用下一代3G互聯網進行精確、有效的網格計算,也就是說,不僅能隨時利用網絡上的資源來計算,還能檢索、查詢GIS及相關的時光數據。在此背景之下,我國現階段的GIS數據及相關技術面臨著數據存儲格式不一、語義描述不一、空間數據的基準不一以及空間數據的實時動態不一的四大障礙,所以,構建世界統一的空間信息網格可謂是時代發展以及網格計算發展的迫切需要。為此,空間信息多級網格概念被提出,這一概念主要基于用戶需求的角度,利用帶地學編碼的粗細格網來統一空間實時動態不一以及存儲方式不一的情況。其理論觀點為:以地理坐標為大體結構,按照當前社會發展態勢,將其分為粗細不同的格網,以全球地心坐標系坐標或格網中心點經緯度坐標當作主要參照對象,存貯各個格網的屬性特征和地物特征,以上這種貯存方式同樣適用于我國社會經濟數據的分析和統計工作領域當中。倘若能實現不同比例尺空間數據庫和空間信息多級網格的轉換,那么信息化測繪體系將會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不僅如此,空間數據挖掘技術也能得到普遍應用,令輔助決策與空間分析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也明確了信息化測繪體系的前進方向與核心目標。
二、信息化測繪體系的定位
數字化測繪體系有助于人們更加細致的了解信息化測繪體系的概念、理論和功能,即為測繪產品社會化、測繪服務網絡化、測繪技術自動化以及測繪成果數字化是其主要定位。
1.測繪生產自動化
因為測繪儀器實現了普及化與數字化,扭轉了傳統模擬測繪生產技術的發展趨勢,令其步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令以往控制測量的距離測量與二角測量逐步轉向衛星定位測量這一角度,測繪產品山紙質形式逐步向地理信息數字化產品以及地理信息數據庫的方面轉變;地圖制圖由傳統手工制圖逐步向數字制作系統以及地圖設計這一方向轉變等。所以,從地理信息這一方向獲取數據信息、進而處理數據信息實現了測繪體系的快速化與數字化,特別是而為數據采集地理數據及獲取相關信息的迫切需要,技術自動化這一現象成為信息化測繪體系發展的主要趨勢,換而言之,說明信息化測繪體系必然建立以自動化、智能化為主要發展特征的技術體系,具體涵蓋了地理數據的應用、史新、管理、獲取、采集和處理的自動化,這也體現了信息化數字體系的重要發展歷程。
2.測繪成果多樣化與數字化
測繪成果數字化與傳統紙質形式的測繪成果相比,具有以下優勢:①測繪產品趨于規范化、標準化。信息社會的來臨,要求各種數據與信息應保持流通的傳遞方式,因此,提出了測繪產品標準化的要求。②測繪產品形式的合理化、多樣化。以傳統的數字化成果為前提,能夠生成不同性質的測繪產品,譬如說:各種決策系統、具備不同功能地理信息系統、各種地理信息數據產品以及數字地圖等。③測繪成果的現勢性與實際特點。信息社會變幻莫測,所以,測繪成果必須要具有客觀性與準確性,充分的體現現勢性的特點,而信息測繪結果數字化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將必須實現這一功能。⑤測繪成果更加多樣化、信息量也更為豐富。除了一些傳統地圖上所體現的,地質屬性、面積、空間位置、人工設施形狀、地表要素和自然地理情況之外,未來所要求達到的測繪成果還必須涵蓋諸如人量等數據信息。
3.測繪服務網絡化、社會化
數字化測繪的服務方式與傳統的測繪服務方式大致都是以提供為主要發展目標,也就是說。服務是信息化測繪存在的主要目的。測繪成果可以分散的形式分別貯存在不同的地方,也并組合成門戶信息網站。用戶通常指需要訪問一個查詢界面或一個網站就可以瀏覽、訪問、檢索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地理信息,實現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任何人都能無障礙的分享地理信息這一核心目標。并且,讓測繪產品與地理數據信息能夠蔓延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地理數據信息與信息化測繪體系服務于整個社會和國家信息化測繪體系體現了自身的發展特點,反映了人民生活、相關領域及經濟社會對測繪結構變化的需求,是社會信息化發展以及帶動國民經濟的新思路。
三、信息化測繪體系的框架結構
信息化測繪體系主要由信息的導航、集成、整合體系、數據的更新、建庫、獲取體系、技術的保障、支撐和創新體系,社會信息化與產業化應用服務體系以及應用層、服務層、管理層、技術層和數據層五個層面構成。信息化測繪的普及是其跨越領地、多方位、全過程服務于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以及國民經濟的具體體現,微觀上諸如基礎空間數據庫服務系統、空間數據加工服務系統以及基準框架服務系統。以基準框架為基礎,可設立GPS差分基準站以及連續跟蹤站,建立導航GPS追蹤及實時定位的服務系統。基于地理信息科獲取裝備、可發揮技術以及處理系統等方面的優勢、通過數據集成、收集與獲取,編制出新版的電子地圖,為智能交通系統和位置定位更好的服務。基于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系統,可權威、公正的分析人文或自然的位置、面積、長度和高度等地標資源信息,對其進行詳細的動態分析和靜態分析,開展空間發布、預測、監測和統計服務,為國民提供空間下載、查詢和檢索等現代化信息服務,為國家地理信息提供采集、獲取與更新數據服務,為特點用戶提供集成與在線制圖服務。建設目標為面向政府管理決策、企業運營和公眾生活,快、準、全、廉地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空間信息服務按需服務(Service on Demand)。
參考文獻
[1]李德仁,關澤群.空間信息系統的集成與實現[M].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
[2]李德仁.論廣義空間信息網格和狹義空間信息網格[J].遙感學報,2011,9(5):51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