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芝 過怡 劉昭斌
【摘 要】本文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等方面,構建了具有地域經濟特色、符合新興產業背景發展需求、基于工作過程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探索了“項目載體,能力遞進”實踐教學體系。實施校企合作開發課程標準、 以及“課證、課賽” 雙融通的課程建設,闡釋了新產業背景下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建設新思路。
【關鍵詞】新興產業;課程體系;工作過程;雙融通
0 前言
《“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1]指出要為加快推進國民經濟與社會信息化建設。《江蘇省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規劃》指出大力發展軟件和服務外包、物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蘇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指出:打造基于嵌入式技術和3G技術為核心的高效便捷的智慧城市,加快推進傳感網、下一代互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智能電網、融合通信、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示范和推廣普及,目標是到“十二五”期末,形成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智慧蘇州”基本框架。
因此,隨著我國進入4G商用時代,嵌入式技術、移動技術、物聯網技術成為當前最熱門的技術之一,專業人才缺口巨大。我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作為江蘇省特色專業,其專業設置應面向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必須在充分調研IT行業及相關企事業單位的人才需求現狀及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制定,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準確高職教育的市場定位[3]。
1 專業建設新探索
針對人才市場需求情況的變化,我校當務之急是調整專業方向:2006年增加了嵌入式技術應用方向;2011年增加了3G移動應用開發方向;2014年改為嵌入式系統模塊、移動應用開發模塊,培養“適銷對路”的技能型緊缺人才,重點發展移動應用開發方向。并根據學校 “十二五”專業建設規劃構建以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為核心專業的計算機技術專業群。
1.1 確定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蘇州市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特點,特別是密切跟蹤新一代信息技術相關的人才技能規格要求和發展趨勢、對計算機應用專業職業標準進行深刻的調查研究,以此為依據,開展了對計算機應用專業崗位要求和人才培養工作內涵的研討工作,確定了本專業培養目標及專業規格: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是江蘇省特色專業。本專業培養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既掌握嵌入式系統工程專業領域的基本理論,具有較強軟件開發能力和操作技能,又掌握國際主流嵌入式開發平臺和編程語言,具備移動設備應用軟件開發技術、游戲開發技術及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技術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
1.2 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
本專業圍繞就業崗位群,與來自企業、行業和學校專家組成的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認真開展崗位調研與職業能力分析,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課程體系。并根據專業特點,在以“崗位定能力、能力定課程”的課程體系開發過程中,合理設置課程模塊,以能力遞進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4](如圖1所示)。
課程體系分為“職業技術基礎課程”、“職業技術能力課程”、“拓展能力課程”、“通識教育與職業素養課程”四大平臺。計算機技術專業(群)在“職業技術能力課程”中根據崗位技能要求,進行課程(專業方向)模塊化設計,平臺課程與各課程模塊彼此聯系、相互滲透,形成了不同的專業方向“頂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的課程群,及其核心課程群。每個學期,都安排與在職業技術基礎和職業技術能力課程相關的項目實踐,工學交替,以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綜合職業能力培養。
第五學期開展綜合實踐課程,最后進行畢業設計項目。綜合實踐項目、畢業設計項目是頂崗實習階段的學習載體。“通識教育與職業素養課程”貫穿整個培養過程,平臺課程能力要求逐步遞進,體現職業成長的規律。
1.3 探索“項目載體,能力遞進”實踐教學體系
實驗體系構建遵循“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雙主教學模式,將企業案例、競賽項目和教師科研融入到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建立在課堂內以“課程實驗-課程實訓-專業綜合實訓-畢業設計”為主線實現能力遞進實踐教學,課堂外以“開放實驗室學習- 研究性課程自主學習-大學生創新項目實踐-專業競賽”為輔助實現項目載體的實踐技能培養機制。
同時,采用以人為本、個性化的培養方案,讓班級中10%~15%能力較強的優秀學生參與創新層和拓展層實驗,進行能力的提升。強化項目開發、文檔撰寫、語言表達、團隊協作等能力,為企業提供優秀工程人才。
1.4 校企合作開發課程標準
企業參與課程建設和技術等級證書培訓,是校企合作最深層次、得益最多的合作,是課程改革最重要的推動形式。本專業根據各企業單位對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人才的要求,按照職業崗位能力標準確定課程標準,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制定課程標準。課程標準的制定體現出“工學結合引領、職業崗位對接、任務驅動教學”為本的基本原則。
(1)對專業教學計劃進行了與時俱進的改革;
(2)基礎理論課程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
(3)專業課程則盡量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
(4)實踐課程在教學計劃中加大比重。
所有課程都按照工學結合思路進行重組和整合,同時將職業資格證書納入核心課程的考核系統,使學生在畢業時有機會獲得多個IT行業認證證書(如表1所示),形成以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職業素質培養為主線的人才培養體系。
表1 職業資格證書
1.5 實施“課證、課賽” 雙融通課程建設
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基礎上不斷探索,引入職業化培訓理念,實施“課證、課賽” 雙融通[5]的教學模式、采用項目驅動教學,積極推進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模式的教學方法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在課程實施環境上,所有專業課程均在多媒體教室或機房內授課,奠定了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改革的基礎條件。
(1)在專業教學計劃的制訂和實施中,我們結合計算機導論、計算機維護與升級、Android系統高級應用開發等課程,引入了計算機高級操作員、計算機計算機程序設計員(移動互聯網)、微型計算機安裝調試維修工等勞動與社會保障局、蘇州市勞動與社會保障局等職業資格認證,形成職業化的培訓體系,系統化地提高了學生總體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2)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全國組織電老鼠、智能車、機器人、單片機等比賽、及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校“信知杯”科技文化節“電腦組裝與維護大賽”等比賽,我們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使學生對“賽”、“證”項目從知悉到深入,使“賽”、“證”項目從單一到綜合融入到課程體系,在職業能力培養的過程中互為支撐式發展,突出了實踐能力的過程化培養。
2 總結
專業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校企合作,積極進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積極創設校中廠,廠中校的良好環境,為實施項目化教學提供平臺,將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養成相結合,努力為學生頂崗實習提供必備的技術訓練。特點有:
(1)以“課賽融通”、“課證融通”增強學生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
(2)構建以工作室為主要形式的學生創新、創業平臺;帶領學生在承接和完成生產技術項目的過程中完成綜合專業技術的訓練;
(3)采用企業認定相關課程方式,促進學生頂崗實習的長遠發展。
因此,本專業密切跟蹤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探索高職嵌入式系統和移動應用開發的相融合的課程體系,突出區域經濟特色,同時也具有動態性和前瞻性,實現了市場需求與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專業發展由單一專業到專業群、培養一類傳統計算機人才到適應多種應用型崗位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 (2012-09-20)[2014-08-12]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2-07/20/content_3623.htm.
[2]蘇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2011-03-29) [2014-08-12] http://www.suzhou.gov.cn/asite/zt/2012/06/sew/ghgy.html.
[3]周雯.論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改革[J].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4 ,2,10(6):1273-1275.
[4]劉文芝,賈震斌,過怡.基于工作過程的3G移動應用開發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12,12,23(4).
[5]徐濤.基于“崗課證賽一體化”嵌入式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科技視界,2013(32).
[責任編輯: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