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松濤
在第二語言習得的相關研究中,學者們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學習者的第二語言學習動機。針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果的相互關系,語言學家們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次研究旨在對上海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行統計分析,以期為英語相關教學提供有益借鑒。
1 文獻回顧
根據Ortega(2009)的定義,第二語言學習動機通常指其最初的學習欲望及為維持這一欲望所付出的努力。我們平日里常說有些學習者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有些只有微弱的甚至沒有學習動機,因此簡單來講,動機其實就是量的問題。學者們已經提出了大量的心理學理論以助于我們思考第二語言學習動機與成果。通過相關的研究證據,這些理論在預測與改變人們的學習行為方面的有效性不斷受到檢驗,其自身也在不斷修正與完善。不僅如此,這些理論關注的焦點已經逐漸從對學習行為的觀察向對心理變量的觀察轉變,比如學習信念,價值觀和學習目標等等。這些變量并不能直接觀察到,而是需要通過對學習行為的觀察推斷得知。(Stipek, 1998)
在Gradner(1985)設計的學習動機評測體系(AMTB)中,學習動機可以通過三個方面來衡量:動機強度,學習態度,學習欲望。根據他的理論,第二語言學習動機可分為兩大類:一體性動機與工具性動機。前者被Gradner(2001)定義為“為向其它語言群體靠攏而產生的純粹的學習興趣”,包括三個方面:對第二語言使用人群的好感;對他國語言的興趣及淡薄的種族優越感;對與第二語言使用者進行互動為目的的相關學習動機的認可。工具性動機則是指學習者希望通過第二語言學習獲得現實利益。在此基礎上,Clement 和 Kruidener (1983)將學習動機進一步分類為五大導向:一體性導向,即對目標語及其文化的認同及融入該文化氛圍的內心愿望;旅行導向,即認為第二語言的學習有利于游歷他國;友誼導向,即與目標語言使用者交友;知識導向,即加深對個人身份、語言及文化的了解,使人更加博學;工具性導向,即認為語言學習有助于求職、移民或獲得其它類似的現實利益。此外,Dornyei (2002, 2006)也將影響第二語言學習動機的導向分成了七大類別,分別是:一體性;工具性;與該語言使用者直接接觸的愿望;文化興趣;該語言社群自身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學習環境;對語言學習的自信心。
2 數據來源與資料分析
本研究中的數據來源于筆者所進行的封閉式問卷調查。問卷設計基于Clement and Kruidener (1983)的理論框架,五大導向被劃入十五個選項中,打亂順序后隨機排列。測試者被要求為各項學習動機打分。出于調查結果的有效性和精確性考慮,問卷設計中的分數1至4分別對應不贊同、勉強贊同、贊同和非常贊同,排除了中立選項。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小年齡、性別等個人差異對調查結果的影響,本次調查的參與者為華東師范大學、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等上海市六所高校的200名英語專業學生,受測者年齡相仿,性別男女各半。問卷調查所得資料如表1.
由表1中數據可以看出,各大導向在學生中所得平均分均接近或高于3,這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應出上海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動機較強。從表面來看,似乎各大導向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然而細察之下還是能發現不少差異。
首先,旅行導向和工具性導向對學生動機的影響明顯居于高位,平均分分別為3.7和3.65。除選項7“英語對我將來移民其它國家有幫助”得分相對偏低外,其余幾項得分均高于3.5,甚至達到滿分4分。以此可以看出,學生相當認同英語在異國旅行時作為與他人溝通的共同語的地位,并且比較重視英語在求職、休閑娛樂時所起到的工具性作用。在上海,由于國際化開放水平相對較高,一方面,由于外企及合資企業的大量存在導致激烈的工作競爭壓力,并大大加強了英語在這一過程中起到的影響;另一方面,以英語為載體的西方藝術文化對學生產生了極大沖擊和吸引力。然而,相較于對西方文化欣賞和異國旅行中英語地位的認同,學生對移民動機的認同則相對偏低,分值僅為2.6分。但并不能就此斷定學生不重視英語在將來移民中的作用,更有可能是認為受政治經濟等諸多現實因素的影響,移民的機會并不是很高,因此導致其作為英語學習動機的程度相對弱一些。
其次,從一體性導向來看,學生對選項3的評分遠低于選項8和10。細看之,選項3為學生對英語語言本身的認同和興趣,而選項8和10則分別為對英語文化和英語國家發達的社會經濟體系的認同。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即使是英語專業學生,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更多是以英語為媒介傳入國內的西方科技文化,而非英語本身,這其實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英語在工具性導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如果受測者為其它專業的大學生,我們有理由預測這一差異的顯著性將會進一步提高。而在友誼導向中,選項2“與來自其它國家和文化的人群交友”和選項13“與其它英語使用者交流興趣愛好”得分明顯低于選項6“方便熟練地與英語母語者交流”,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盡管學生愿意與外國友人用英語交談并鍛煉自己的語言能力,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仍舊存在相對隔閡,國際交往亟待進一步深入,國內學生也仍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因而與英語母語者的進一步交往并未成為他們學習英語的有力動機。
最后,在知識導向中,選項4“英語能有效幫助我學習其它科目”得分明顯低于其它選項。在國內當前教育體制下,漢語在正統教育里具有不可撼動的地位。除少數國際學校外,國內絕大部分學校采用的教學用語都是漢語。因此,英語在學校基礎教育里只是作為一門學科而存在,而非教學媒介。反觀母語同樣不是英語的港澳地區和東南亞某些國家,英語卻在其學校基礎教育里起到中流砥柱的媒介作用,成為學習其它學科知識的利器,這與國內形成了巨大反差。這種反差既造成了“為學英語而學英語”與“為用英語而學英語”的不同教育途徑,對英語學習本身造成了影響,同時也由于無法更好地與國際接軌而對其它專業的學習造成了極大影響。故而學生們普遍認為英語對其它科目的學習并無多大幫助。
3 簡短的結論
本文是對上海地區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行的調查分析。調查結果表明,上海作為國內經濟最發達、國際化程度最高、就業競爭壓力最大的城市之一,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比國內其他城市更強。但是,受限于特定的政治與文化教育背景,英語語言本身及其作為移民和學習其它知識媒介的作用,并未成為英語學習的有力推動力。這一點值得引起高校英語教育工作者們和政府相關部門的思考。
【參考文獻】
[1]Ellis, 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Ortega, L.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London:Hodder Education,2009.
[3]Stipek, Deborah J.Motivation to lear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Boston: Allyn and Bacon,1998.
[4]Thorkildsen, Theresa A.Motivation and the struggle to learn: responding to fractured experience,2002.
[5]D?觟rnyei, Zoltan.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Mahwah, N.J.: L. Erlbaum,2005.
[責任編輯: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