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艷
【摘 要】在初中階段,上思想品德課的教師要教育、啟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我們更新觀念,更新知識,轉變角色,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學生;合作;探究
在初中階段,上思想品德課的教師要教育、啟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此,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教育技巧。思想品德課的改革與素質的實施,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創新,學校德育工作的加強等,都與教師的才能與素養的提高是分不開的。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我們更新觀念,更新知識,轉變角色,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1 追求和諧的課堂活動,在師生交流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更應該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責任,創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出現,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目前的政治課教學中,我們教師仍然是在唱主角,在盡情地灌輸,即使讓學生講,也不能有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東西,一派教師主體性的體現。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里往往充滿著嚴肅的氛圍。要打破這種沉寂的氣氛,可以將活動在適當的時機引入課堂,這種方法既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又能夠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例如:在初三政治課中,依法治國和思想道德建設是兩個重要的內容,在課堂上我采用辯論的方式,辯題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哪個更重要”。把學生分為兩組,正方觀點是依法治國更重要,反方則認為現代社會更需要以德治國。班里的每個同學為了辯論比賽,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準備充分,許多同學能拿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還有些同學能很好的聯系初二學習的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通過交流與討論,同學們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還真正體味到了主人翁的樂趣。同時通過小組協作,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新課程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講到《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先組織學生學習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及受污染狀況的相關資料。然后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確立一名負責人,引導學生調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況。通過調查,各組同學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河流的變遷”、“飲用水狀況調查”等,并進行討論,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同學共享研究成果。對于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幫助學生解決。
2 收集時政材料
收集時政材料是進行時政教學的基礎步驟,教師開展時政教學必須基于自身對時政新聞及時完整的把握之上,不能夠超越自身的控制范圍。教師不能隨便選取一些“舊聞”來應付學生,學生面對毫無吸引力的“舊聞”是提不起任何興趣的。因此,教師必須緊扣社會的時政熱點,將最新、影響最為廣泛的新聞結合書本知識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室中也能耳聞天下事,做出自我的分析和理解,呈現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在收集時政材料的時候要注意時政資料的準確性以及價值度。教師收集資料必須注意渠道的正規性,可以在中央電視臺這種權威的媒體當中選擇,例如《新聞聯播》、《焦點訪談》、《今日說法》等知名度較大的欄目;也可以在一些發行較廣的報紙雜志中選擇,例如《環球時報》、《南方周末》、《看天下》,應當盡量避免在一些普及性較小的地方性報紙上選擇教學內容。切忌將一些反動的、帶有負面影響的、不利于青少年成長的新聞帶進課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收集時政資料的活動也可以讓學生參與,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發地去收集一些材料,這樣既可以調動起學生關心國家大事的熱情,也可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程度。
3 學生在活動中合作探究
課堂活動教學中要體現學生的參與和教師的導,學生在參與中的學是關鍵,教師的導是契機,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動起來,要授之于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這一方面一定要強化。“政治的參與式的活動教學法”可以說體現了這一點,在課堂活動教學中注重了三個層面的對話關系: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這樣的多重對話,并不是并列的關系,而是以學生個體為主體與文本直接對話為中心的關系,其他的對話都只是為了給學生的個體“動”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在對話中注意師生共評,合作探究,雙向互動。當然教師的設計(預設)也尤其重要,要設計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深入了解課文的知識,進行探究、認知、踐行。從而理解全文的要旨,展示自我,明辨是非,提高智慧,達到政治課的目的。例如在《自尊自信》一課的堂教學中,我預設了課堂活動:小品表演——班級風景(這是自尊嗎?)。活動中設計的情景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幾個主人公的行為表現具有典型性。黃平表現出自卑心理、青青表現出虛榮心、李金的表現是自負。通過活動,不生的實踐能力充分發揮,扮演者談體驗。接著全班同學結合小品談對各主人公的行為表現的看法和感受,之后,學生自由發言,結合日常生活中類似的事例交流和討論自尊的內涵。最后,設計三個合作探究題:①黃平、青青、李金他們的表現是自尊嗎?②上述同學的表現分別是什么心理表現?③以上的心理表現有什么危害?應怎么樣去克服呢?讓學生先思考一、兩分鐘,然后小組討論(小組長寫好小組討論的結果,以備交流)幾分鐘后作交流,師生對話交流,生生對話交流,在交流合作中探究課文內容。在學生的交流中又碰到了一些問題,問題的生成是好事,說明又有了新的問題,我又引導學生及時進行探究解決。通過探究學生很容易聯系自己的實際經歷去釋疑解惑。同時,小組合作的形式也使得學生們單一的經驗變得豐富多彩,易于明確封閉、自卑等不良心理的危害,從而找到克服不良心理的方法和途徑。
總之,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只有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并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虞國慶.中學教育學[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8,1.
[責任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