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娟
【摘 要】在初中思品“學案導學”教學中,經過不斷的實踐、探索與反思,認為學案設計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質量。從而提出優化思品學案設計的一些想法:精心設計,初次優化學案;集體智慧,二次優化學案;反思感悟,再次優化學案。
【關鍵詞】優化;思品;學案設計
以“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課堂教學模式代替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彰顯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新課改理念。作為一名一線的思品教師,要真正的理解改革,并很好的把改革踐行到教學當中,就必須不斷的學習新的課改理念,并不斷的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反思、小結,從而指導自己的教學。筆者認為,學案設計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質量。下面就課改中有關如何優化學案設計的一些想法,總結出來與同行們一起探討。
一、精心設計,初次優化學案
(一)學案設計以學生為出發點
許多教師由于對導學案缺乏科學認識,依然是目中無人的設計,不能有效的運用問題預設達成教學目標,主要表現為:設計的問題目的性不強、有效性不高、水平偏低、隨意性大,脫離學生實際、教師設問多,學生主動提問少等。教學設計問題首先要尊重學生主體,進行學情分析。教師備學生,除了了解學生目前原本的學識水平和生活經驗,還要知曉學生的興趣愛好;既要了解學生的共性習慣,又要知道目前所教學生的個性特點,所以,教師要胸中有書,心中有人。
如在一次學校開展的思品研討課上,老師先讓學生用十分鐘時間來完成學案導讀,學生僅用三四分鐘就完事大吉、無所事事,后面的師生互動環節更是“和諧”:學生手捧教材,讀得有聲有色,學生很“用心”,教師很“滿意”,但是待到對學生進行達標檢測時,效率低下,準確性等無從談起。究其原因,導學案中的問題設計沒有從學生實際出發,教師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要求不明,問題沒有梯度,挑戰性不強;學生僅局限于從教材中找答案,不能進行積極思維,自學壓力不夠。筆者認為學案導學中的問題設計除了圍繞教學目標選擇針對性強、有適當難度的題目來激活學生思維外,教學問題設計要分層次,優差兼顧,由淺及深,環環相扣,步步推進,符合學生的認知邏輯,同時要兼顧知識型問題和理解、應用型問題的設計。
(二)學案設計要突破教學關節點
教學關節點是課堂效果的高潮,教師最初設計學案問題時,就要全面考慮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的反應,并設有相應的解決預案。一次外出聽課時,有一位老師在教學九年級“生活在法治的國家中”這一課時是這樣設計學案的:通過“網吧惡意縱火案”引入新課,引發學生對守法重要性的思考,從而引導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對于教學重難點的處理,教師利用漫畫(用自來水做假酒等)和知識鏈接(防微杜漸、避免違法犯罪發生),讓學生明辨是非: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是違法的,并說出原因,此舉意在培養學生遵紀守法意識,維護法律尊嚴。在教學難點設計上,教師教育學生吾日三省吾身,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哪些堅決不可為?小組討論、點評“面對欺詐,你該怎么辦”;設計案例分析:《見義勇為女學生以智取勝惡歹徒》的啟示。最后,借助知識鏈接,學以致用,將知識點固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守法意識。因為教師巧妙地設計問題,凸現學生主體,突破學生學習重難點,所以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學案設計要多創設問題留白
要實現高效課堂,學案設計要求教師預設問題時要注意留白,教師切記不能自問自答,所謂問題留白,就是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因此教師在預設學案時要考慮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要求學生完成一個知識點后,寫出困惑,或提示學生根據預習的知識點還可以提出什么問題,寫下來。
如在設計八年級“做誠信的人”這一課的導學案時,為了加深學生對誠信的守則和誠信智慧的理解,我安排了一個案例:十七歲的學生吳綿之在回家路上無意撞壞奔馳車的觀后鏡,但車主不在,由于吳同學趕著上課,只好留下聯系字條欲做賠償,或許似曾相識的故事讓學生們感慨良多。我隨即要求學生根據對前面知識的理解,對案例進行分析,自發提問并寫在學案上,以便課堂供全班同學討論。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如吳綿之的做法體現了誠信中的哪條原則?如果你遭遇類似事件,你該怎么做?也有人說吳綿之很傻,你如何看待?為什么?……后來,在課上,學生對自己同學提出的問題很感興趣,討論很激烈,很快就一一解答。由此發現,由學生自主提出的問題,不僅深化了文本,更重要的是能喚醒、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的質疑能力。
二、集體智慧,二次優化學案
“眾人拾柴火焰高。”優化學案設計還應該充分發揮備課組的力量。要讓集體備課真正地發揮它的最大優勢,首先需要教師們統一思想,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資源共享的意識。集體備課既要有重點發言人,也要有大家的集思廣益。開學初備課組長就要制定計劃,把教材分塊落實給備課組成員,每個人承擔一部分。首先初備階段,教師要通讀文本,根據課標預設學案,寫出反思和困惑。其次在集體備課中,作為中心發言人向全組成員展示自己的學案,介紹教學思路、重難點的處理、教法和學法等。教研組一起制定:單元學習目標、單元教學課時、教學重點難點,課堂上實現目標的步驟、方法,課下布置哪些作業來強化文本,最好有課堂預案。最后根據討論進行修改和完善,由初備老師進行復備、定稿。切記:學案設計要體現集體智慧,有制度監督,不能搞一言堂、留一手。
三、反思感悟,再次優化學案
“下課”并不是結束,而是新的反思,新思考的開始,教師要在這樣的反思、調整,再反思、再調整中不斷完善學案教案,為下一輪上課儲備資源。所以教師要學會寫教學反思,寫教學反思可以和課前預設比對,發現哪些問題是學生樂于接收的,哪些問題學生不易接受,原因何在?是問題設計得不夠成熟還是課堂某個環節沒有把握好……如此一來,預設——反思——再預設——在反思,當反思備課成為教師的一種習慣時,那么教師的教育智慧會不斷增長,會設計出越來越多的符合課改要求的學案教案,幾輪下來,一套優秀的、適合本人教風的學案就會應運而生。
改變師生關系,優化學案設計,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幫助學生跨越“最近發展區”,達到新的發展水平,才能真正實現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劉金玉.高效課堂八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8
[2]中學政治教學參考.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13.3、2011.10、2010.12
[3]許惠英,張廣宇.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策略.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5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岔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