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愛麗
摘 要: 在教學實踐中,作者采用“整體—部分—整體”模式,采用“優化課堂結構”和“優化教學程序”,提高教學效率,兩者結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關鍵詞: 知識結構 教學程序 優化方法
每當看到辦公室課間成群等待輔導的學生,課下老師們埋怨的聲音和無奈的表情,我常常思索如何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到既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又能讓學生愉快而主動地學好數學,也經常與同行探討這個問題。近兩年我和備課組同事一起在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一種適合我校學生的“整體—部分—整體”模式,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教學程序,提高教學效率,兩者結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教學效率
優化知識結構,主要是實行單元整體教學,備課組集體備課。按照“整體—部分—整體”的模式,把教材分成不同的知識單元,找出知識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系,靈活使用教材,通常在每章教學前按照本章教學目的和要求,設置預習學案,讓學生按照學案的知識條理粗讀全章學習內容,本章開始教師簡單介紹本章教材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本章的學習方法,學習每單元前,先和學生一起排出本單元的知識點,而后逐一研究,每節課把要解決的問題提前告知學生,有目的地學習,在單元小結時幫助學生由厚到薄地歸納總結,在全章的總結中再幫助學生由薄再到厚地歸納總結,從整體上把握知識。這種教學打破了完全按部就班的一節一節的學習,引導學生從總體上把握知識,高屋建瓴,通觀全局,再深入學習每一小結,最后把部分知識結構綜合為知識整體,增強學習活動的自由度和獨立性,高效地利用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優化了知識結構,提高了教學效率。
案例1:蘇科版七年級下冊冪的運算雖然課時不多,本身并無多大難度,但由于學生在理解運算性質、運用運算法則方面不到位,致使在平時的做題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令人啼笑皆非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