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睿
摘 要: 培養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其個人發展和適應是社會的需要,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本文從自主學習的含義著手,分析時下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培養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分析。
關鍵詞: 自主學習 能力培養 培養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為宗旨的“自主學習”成為高中新課程改革的亮點,并成為高中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高中階段作為學生時代的過渡時期,學習對于其個人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從現狀來看,我國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總體水平還不夠高,學生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的教學與指導。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培養高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我國高中教育教學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自主學習的含義概述
自主學習是與接受依賴性學習相對應的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與任務,并結合自身學習特點獨立學習并獨立解決學習中的問題,自主獲取知識信息,構建知識體系。自主學習打破了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現行教學條件下的自主學習具有自我驅動學習動機、自我選擇學習條件、自我監控學習過程及自我評價學習結果等特征,這些特征基本涵蓋了自主學習的作用與優勢。
二、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1.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是促進個人發展和適應社會的需要。
現代社會信息科技高速發展,學生從學校走出,進入社會,其個人職業發展及社會科技進步都要求其個人通過學習掌握新技術、新能力,適應社會發展。因此,如果個人沒有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在離開校園后不能自主學習,就會使個人發展受到限制。另外,隨著科學知識日新月異的更新發展,尤其在現代信息社會,個人僅靠在學校教育中獲得的知識早已不能滿足工作需要,更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為此,只有在學生時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將自主學習貫穿生命歷程的始終,才能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才能更好地適應就業,適應社會需求。
2.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
受中國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高中教育仍將教師作為教學主體,過于強調學生對教師的機械式服從,忽略學生的主動性,片面強調課堂教學,而不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全國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新一輪課程改革積極弘揚素質教育,并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培養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其積極參與和探究新知識。因此,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目前,教育專家為高中自主學習的開展與研究已投入了較多力量,一些高中學校創建了校園網,增添了多媒體教室,加強了一線教師的引導,展開了研究性課題學習等,教學環境的營造與教學活動的開展都給予了學生一定的自主學習空間,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個性培養。
三、培養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1.轉變師生觀念,樹立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轉變師生觀念,樹立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是培養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前提條件。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樹立學生是學習主體的觀念。教師應該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規劃學習進程,選擇學習方式及評價學習狀況,減少對學生自主學習過程的監督與干預,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學習空間,使其充分發揮主動創新性。高中生應該樹立自主學習意識,因為意識是行為的基礎,有了自主學習意識,自主學習才有章可循、有計劃可施。因此,高中生應該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只有發揮積極主動性,學習效率才高,學生應該對學業負責,對前途負責。在這樣的思想驅動下,高中生會對自主學習形成內在心理需求。
2.積極激勵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高中學習而言,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有效開展的內在動力。為此,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注重在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實行不間斷的激勵體制,在課堂教學中盡量減少對學生的批評與斥責,增加對學生的激勵與贊賞教育,這樣學生才會在課堂上真正成為主人,變得踴躍積極,敢于發言與挑戰,并能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經常不間斷地激勵學生,能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外養成預習與復習的習慣,提高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
3.創設自學情境,培養學生多種學習方法。
科學高效的教學過程應該是綜合了學習主體與教學主體的交互過程。通過真實的課堂情境交流,創設良好的自學情境,是培養高中生多種學習方式、提高自學效率的有效途徑。教師應該創設人人動手、人人有任務的學習情境。以高中語文語法教學為例,教師應該將知識以信息樹的形式分布給學生,具體包含“語音”、“生字生詞”、“語法”、“修辭”、“文學識”、“作文”、“特殊句式”等,將這些任務按照一定規則分配給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負責,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專項任務的發言權,提高語文學習興趣的同時對其他學科的學習產生幫助。此外,高中教師還應該創設人人質疑、人人有見解的學習情境。目前,制約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缺乏質疑、挑戰的勇氣,沒有養成主動發現問題的習慣,對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和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與問題不敢提出質疑,更不會主動投入自學。因此,教師應該在平時教學中,創設人人質疑、人人有見解的學習情境,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質疑,敢于提問,這樣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能對教師教學起到促進作用。
4.采用開放教學,加強學生主動性發揮。
傳統課堂教學一般采取“講與問,學生聽與答與記”的模式進行,這樣的課堂顯得封閉而乏味,學生一直處于被動位置。新課改要求現代高中教學,教師要采用開放式教學方法,加強學生主動性的發揮,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因而,教師要將發言權交給學生,與學生建立友好關系,讓學生自由展開課堂交流與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例如,在教學高二語文《雷雨》時,教師要重點讓學生了解戲劇的知識和文章中的矛盾沖突。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戲劇的相關常識進行大膽發言,對于文章中周樸園與勞動婦女、魯大海、繁漪之間的矛盾沖突進行思考,深切體會故事中人物的個性特征,并尋找不同答案。
四、結語
新課改背景下,培養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是順應高中生個性發展與適應社會的必然要求。高中教育教學應該轉變教學觀念,科學合理地選擇策略與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高中生應該轉變學習觀念與方式,積極發揮主動性與創造性,在師生共同努力下,提高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韓清林.自主學習與教改實驗的若干基本問題[J].教育研究,2000(05).
[2]龐維國.現代心理學的自主學習觀[J].山東教育科研,2000(07).
[3]牟飛.淺談學科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現代閱讀,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