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容
小學數學是小學教育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是生產、生活和學習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礎。低年級更是基礎的基礎,因此教學大綱所規定的低年級知識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但由于低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思維特點,某些知識不易為學生所理解,因而成為教學難點,這些難點如果不想方設法加以突破,則必將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且對今后的進一步學習造成困難。因此,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突破教學難點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對提高民族素質有積極意義。
低年級數學教學難點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教材銜接不緊又很抽象的新內容,如“分數的初步認識”。(2)容易混淆的內容,如“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與“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應用題。(3)日常生活中接觸少的內容,如“千米的認識”。(4)一些概念及空間概念不易理解的,如“周長的計算”。(5)含兩個已知條件的兩步解答應用題。
要突破這些難點,必須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為主線,采用“鋪墊、辨析、操作、點撥”等手段,把教材中的難點化難為易,加以突破。
一、通過鋪墊,突破難點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對于難點,可以采取適當分散,預做準備,多舉實例等辦法加以解決。”對因教材銜接不緊又抽象而產生的難點,我采取鋪墊的方法順利引入新知識。如在教“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有意識地設計以下一組題目:(1)把6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幾個?用幾表示?(2)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幾個?用幾表示?(3)把3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幾個?半個用幾表示?使學生從實踐中體會到無法用已學的整數表示,這就很自然地從整數不夠用導入分數,也使學生初步意識到分數的產生來源于客觀實際的需要。
二、對比辨析,突破難點
新舊知識之間容易產生負遷移,特別是概念容易混淆是學生普遍存在的現象。《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指出:“對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用對比的方法進行辨析,幫助學生弄清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教學時應充分比較,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方面挖掘知識的本質屬性,概括異同,進行區別、理解,從而掌握知識。如教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后,我設計了以下一組題目:(1)王大伯養母雞8只,小雞4只,母雞的只數是小雞的幾倍?并引導學生回答求母雞的只數是小雞的幾倍為什么用除法計算?(2)王大伯家里養母雞和小雞,小雞4只,母雞的只數是小雞的2倍,母雞有幾只?解答時有部分學生套用了上題的解答方法,我及時引導學生比較辨析兩道題的異同點,并通過圖解使學生明確同一事物、同一結構,但問題及其中一個條件不同,解答方法也就不同,進一步明確第(1)題是求8里面有幾個4,第(2)題是求2個4是多少。通過比較,學生深刻而清晰地認識兩類問題的區別與聯系,避免混淆。
三、引導操作,突破難點
概念是思維的細胞,建立清晰的概念是訓練學生思維正確性的重要基礎。概念的形成需要一個心理過程,即感覺、知覺、記憶、想象與思維。為了使學生更有效地進行感知和思維活動,我組織了一些活動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數學概念。如教學“千米的認識”時,由于生活中接觸少而形成教學難點,我引導學生觀察、接觸、實踐,配合體育教師把學生帶到操場先測量100米多長,再讓學生走一走、看一看,走100米大約有幾步?需要多長時間?接著告訴學生如果走了10個100米就是走了1000米,用“千米”表示。并且指出測量比較近的距離可以用“米”做單位,如果測量比較遠的距離就要用比“米”大的單位,國際上通用的比米大的單位叫“千米”,1千米=1000米。這樣就使學生通過觀察獲取感性認識形成表象,再通過實踐脫離表象抽象概念,從而形成概念。又如教學“周長的計算”時,為了使學生對周長的概念有深刻理解,我安排了以下幾個教學步驟:(l)動手制作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學具使他們從中感知每個圖形有幾條邊。(2)讓學生在長方形的邊上貼上花邊紙,算一算長方形的花邊紙貼了多少。(3)讓學生說說怎樣算出花邊紙用了多少?然后,告訴學生剛才我們算長方形貼多少花邊紙,也就是在算長方形的周長,可見長方形4條邊的總和就是長方形的周長,接著啟發怎樣求長方形的周長呢?組織學生討論,歸納總結求出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這樣通過做、看、想、算四個過程,學生動用多種感覺器官參與學習活動,有助于深刻理解“周長”的概念和計算公式。
四、注重“點撥”,突破難點
解答應用題,從何處入手找到解題思路,這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尋求解題思路時,我突出解題思路的引導。如教學“含有兩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時,我先設計一道復習題:“飼養小組養10只黑兔,16只白兔,一共養多少只兔?”引導學生說出要求一共養多少只兔應知道哪兩個條件?教學例題:“飼養小組養10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養多少只兔?”我著重引導學生比較兩道題的異同點。引導學生討論解題方法:(1)根據題目的兩個已知條件,能直接算出一共養多少只兔嗎?為什么?(2)要求出一共養多只兔?還要知道什么條件?順著教學思路一環扣一環,學生在問題的誘使下有根據、有條理地進行思維,明白第一步應先算什么,從而明確題目雖只給兩個條件,但根據題目所要求的問題需要用兩步才能解答。由于學生受到啟發,學會思考方法,對含兩個條件需要兩步解答的應用題正確率有較大提高,因此,我感到在學生思維訓練過程中進行有效點撥,指明思路發展的方向,逐步培養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教學中的難點就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