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禎霞
摘 要: 本文就研究生收費熱點問題進行討論,以成本分擔理論為切入點,對研究生收費問題從研究生教育屬性、“誰收益,誰投資”原則與教育公平原則三方面進行理論分析。
關鍵詞: 研究生教育 成本分擔 研究生收費
“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以研究為主要特征的高層次專業教育,是各國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其在民國政府時期是全免費的;新中國成立之初,研究生教育“帶工資上學”;20世紀90年代以前,研究生教育不僅不需要交學費,還享受較好的生活保障;隨著研究生教育的急速發展,困擾其發展的經費緊張問題隨之出現,1993年起,開始招收自籌經費研究生,沿用至今的研究生教育“雙軌收費制”形成;2013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決定從2014年秋季學期起,向所有納入國家招生計劃的新入學研究生收取學費。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及已按規定實行收費政策的研究生暫執行原收費政策,自此,研究生全公費時代結束。
教育經費短缺已經成為困擾各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的主要問題。1986年,美國著名的比較高等教育財政專家布魯斯·約翰斯通(D.Bruce Johnstone)出版了《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擔:英國、聯邦德國、法國、瑞典和美國的學生財政資助》一書,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理論。“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指高等教育成本完全或幾乎完全由政府或納稅人負擔轉向至少部分依靠家長和學生負擔,他們以學費的形式補償部分教學成本,或支付使用費以補償由政府或大學提供的住宿費和膳食費”。這一理論的提出,為解決困擾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財政危機提供了有效方法。下面將從三方面探討利用成本分擔理論分析研究生收費問題的合理性。
一、基于研究生教育的屬性
舉辦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義務,教育對于一個人、一個國家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梁啟超在《學校余論》中寫道:“亡而存之、廢而舉之、愚而智之、弱而強之、條理萬千、皆歸于學校。”教育關系個人的生存發展、民族的興旺發達,甚至整個人類文明的繁榮進步,是一個國家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但是,國家有限公共財富支出能力與社會無限的教育需求存在著矛盾,這一矛盾決定了世界上所有國家只能有限地履行這一義務,所以并不是所有類型的教育都是義務教育。《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明確指出:“高等教育是非義務教育,學生上學原則上均應交費就讀。”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帶有選拔性、競爭性的精英教育,也是一項高投入、高成本的教育活動。單一的政府投資渠道已經不能滿足發展需要,其教育成本的分擔應走向多元化,實行教育成本分擔。
二、基于“誰收益,誰投資”原則
美國經濟學家貝克爾認為,人力資本的投資與人的經濟價值有很強的關聯性,接受更多教育的人能夠創造更好的收入。國內學者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顯示,高等教育的私人收益率高于社會收益率,并且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不如初等教育。由此可見,研究生教育產生的外部收益,遠不及其給受教育者帶來的個體收益。成本分擔理論認為,凡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均應承擔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成本,而高等教育由于其巨大的外部效應,在給受教育者本人和家庭帶來收益的同時,給社會、企業帶來巨大的收益。研究生教育各種成本應由學生家長、個人、政府、慈善機構和企業等相關受益者共同承擔,走向多元化。
三、基于教育公平原則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體現和延伸,追求公平是當今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取向。有學者認為,實行教育成本分擔制度有助于促進教育公平。一方面,若一部分教育成本由學生分擔,就會使有限的國家教育資金總量有所增加,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機會,促使公共教育資源在全體社會成員中的分布趨向公平。另一方面,現階段我國教育投入比例呈現明顯不合理,高等教育投入占比過高,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投入偏低。通過收取一定比例的學費,使原本投資研究生教育的公共教育資源應用于基礎教育,這樣有利于促進教育結構的垂直性公平。實行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徑。
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隨著研究生教育受益主體的日益多元化,要求國家、用人單位、高校和研究生個人合理分擔研究生教育成本,這就要制定合理的研究生教育核算方式,建立有差異的研究生教育收費標準,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資助體系等一系列措施,以促進收費制度改革。在全面收費的同時,不能忽視學生及其家庭的承載能力,合理的獎助制度一定要跟上,這樣才能切實保障每個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參考文獻:
[1]付得團,馬建欣.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與資助[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李波.研究生收費改革的“鯰魚效應”[J].中國教育報,2003(05).
[3]王祖益.從人力資本投資理論——談研究生生教育實行收費[J].高等教育探索,1999(2).
[4]薛天祥.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J].國家行政教育學院學報,2005.9.
[5]D.布魯斯·約翰斯通著,沈紅,李紅桃譯.高等教育財政:問題與出路[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