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平 王一新
摘 要:通過分析發現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適應能力弱的原因主要為就業心態不正確、課程設置不合理及培養模式不恰當,從這三方面出發研究提高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就業適應能力的方法。提出學校應正確引導學生端正就業心態,修改教學計劃,增加專業課學時數,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鍛煉,以提高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就業適應性,實現學校企業的“零縫隙”對接。
關鍵詞:適應能力 就業心態 課程體系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7(a)-0227-02
我國高校的連年擴招,為我國適齡青年的深造進修提供了很好的機會,使我國每百人大學生數量迅速提高。高學歷人才的大量培養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人口素質的提高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但大學生就業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從表面上看是由于我國大學連年擴招而造成大學生人才的供應供大于求,但實際上一方面大量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為大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用人單位大量的崗位虛位以待,卻苦于找不到能勝任工作要求的員工。其中,土木工程專業的畢業生這方面的矛盾尤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適應能力不足。每年大量的土木工程專業的大學生畢業進入社會,找不到合適的崗位,而用人單位卻招不到能勝任土木工程師工作的畢業生。因此,找準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適應能力欠缺的原因,并研究探討其解決方法,對于提高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有重要意義。
1 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適應能力欠缺的主要體現
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適應能力欠缺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1)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心態不正。一般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時對大城市、大企業、高待遇等有不切實際的追求,從而導致了其就業適應能力的降低。與此同時,我國的中小城市、農村和中小企業等卻求賢若渴,想追求大的發展卻缺乏相關的人才。(2)隨著我國高校的大面積擴招,大學教育由過去的精英教育逐漸的平民化。因此大學生就業也逐漸的基層化、現場化。而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和內容大部分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階段,從而出現了學生在校所學并非日后工作所需的現象,培養的大學畢業生普遍實踐能力、動手能力較弱,即所學非所用,因而,用人單位難以找到合適的用人對象。
2 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適應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2.1 大學生就業心態普遍不正確
急功近利,這是大學生擇業時最為常見、最難以避免的一個心理誤區。很多大學生在擇業時一味地追求那些經濟收入豐厚、社會聲望較高的職業,向往經濟發達、生活環境優越地區,并且,隨著學生所處年級的提高而趨于正常。對河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專業不同年級的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對于將來就業崗位、工作地點、收入水平的期望情況,所得調查結果統計如下。
由表1,表2及表3可以看出,低年級的大學生對于就業崗位、就業地點和收入水平的期望值比較高,這主要是低年級的大學生對于現實的就業狀況并不了解。而高年級學生對于就業有了較為理性的想法,無論是從就業地點或是收入水平的期望上都有明顯表現。這主要是因為大學生逐步了解了就業現狀,對就業狀況回歸了理性。但依然表現出一般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時對大城市、大企業、高待遇等有不切實際的追求。與此同時,我國的中小城市、農村和中小企業等卻求賢若渴,想追求大的發展卻缺乏相關的人才。在沒有經過社會化洗禮之前,許多學生自我認知并不準確,有的產生自負心理,主要表現為擇業期望值很高,不愿承擔艱苦的工作,不愿到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基層去工作,往往會給用人單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虛夸”的不良印象;有的產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現為對自身的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評價過低,不敢主動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不敢主動參與就業競爭,陷入不戰自敗的困境之中。另一方面,對外圍環境認知不確切,對環境估計不足會出現坐等心理,坐等就容易失去機會,如果學生思想不切實際,只注重經濟意識和區域觀念,講究金錢第一、環境條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條件差的地方,就會容易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況。具有理想化趨向的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便會出現決策猶豫心理,從而錯過一些良好的就業機會。
2.2 “重基礎,輕專業”的課程設置體系
我國自1963年由國家統一制訂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以來,已先后于1987年、1993年、1998年對本科專業目錄修訂了三次。1998年6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在全國政協九屆二次會議的講話中指出,面向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需要,我國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適應性不夠,教育觀念、教學內容和方法、課程結構仍滯后于時代的發展,在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以及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1998年7月16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頒布實施,此次修訂的本科專業目錄中的專業種數,由504種減少到249種,調減數量超過一半,變化極大。其中,土木工程專業的變化最為巨大,此次修訂,將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城鎮建設(部分)、工業設備安裝工程、飯店工程、涉外建筑工程、礦井建設工程、土木工程八個專業合并為土木工程專業,為配合新一輪的專業目錄調整,專業指導委員會積極推行“大土木”的專業內涵和培養方案。“大土木”的土木工程培養模式對于學生專業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同時“重基礎,輕專業”的方針也帶來了一些負面作用。現在我國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在高考時以土木工程專業這個大專業招生入學,到大學二年級后才開始分了專業方向,如我校在第四個學期將土木工程專業分為建筑工程、巖土工程、道路與橋梁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管理等五個專業方向。由于分專業方向較晚,專業課的學時較少,每個專業方向一般只有4~6門特有的專業課程,從而使得學生對于本專業方向的專業知識掌握欠缺。造成了所學專業有廣度卻缺乏深度,對于很多問題一知半解。
2.3 “重理論,輕實踐”的培養模式
土木工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學科,其專業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應用于工程實踐。專業所涉及的新方法、新工藝、新技術等不斷出現,相應的規范也在不斷的完善與改進中。因此,過去重理論,輕實踐的培養模式本身就不適合土木工程專業。
3 提高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適應能力的辦法
提高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適應能力應從多個方面著手,即能幫助調整學生就業心態,又能從專業體系上增加學生的專業培養和實訓練習。
3.1 引導學生端正就業心態
隨著高等教育的越來越“平民化”,學校應引導大學生應端正就業心態,應清楚自己并非所謂的天之驕子,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可以從零做起,虛心學習,積累經驗,把職業素養的提升看成是終身的行為,不能把眼光只放在大城市、高收入等這些物質方面。而應該清楚的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對自身有準確的定位,同時又有清楚的職業規劃,從小做起,從艱苦的崗位做起,積累經驗。同時,在認清就業形勢的前提下,也要充滿自信,避免由于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而產生的焦慮心理。轉變就業觀念,適時調整就業心態,從而把握就業機會。
3.2 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
學校應從培養方案上調整專業課的設置,增加專業課的學時,提高專業課程占所有課程的比例。使得學生對于專業知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能讓學生深入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使得專業知識不但有廣度還有深度。同時,開辟專業知識學習的多種渠道,可通過講座、調研、參觀等多種形式,邀請校外從事土木工程工作第一線的技術人員參與到學生的培養中來,使學生了解實際的工作需要什么,知道自己的不足。
3.3 注重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培養
對于學生的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實訓課程應使其真正落到實處,不能流于形式。學校要主動與對口單位聯系,建立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
4 結語
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就業適應能力不強有內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一方面學生就業心態不端正,高不成低不就,喪失很多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學生知識體系和技能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因此,即應調整學生的心態,使其盡快認清就業形勢,把握住就業機會,又要從學生培養上下工夫,加強專業課程的學習,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畢業生的就業適應能力,使學生盡快進入角色和工作狀態,實現學校企業的“零縫隙”對接。
參考文獻
[1] 陳云敏,姜秀英,肖南.土木工程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2(3):51-53.
[2] 劉照球,荀勇,尹紅宇.中英應用型院校土木工程專業培養模式比較[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1):29-34.
[3] 鄒昀,王中華,華淵.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和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3):29-34.
[4] 韋立林,鄧志恒.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及其學生適應性探討[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24(S):78-81.
[5] 周大平.我國高校大幅調整本科專業設置[J].瞭望新聞周刊,1998(32):34-36.
[6] 薛娜,王艷玲.土木類專業課的應用型教學研究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1):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