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很+名詞”結構的討論曾一度占據了語言熱點現象的一席之地,它的發展始終伴隨著“合法”與否的問題,這一問題各家也難有統一意見。本文試著從人類自身的轉喻認知機制來分析這一結構的成因,同時又證明了“很+名詞”結構的能產性。本文中所引例句是中國傳媒大學有聲媒體語言文本語料庫中的真實文本素材。
關鍵詞:“很+名詞”;轉喻;認知機制;語料庫;認知語言學
0 引言
語言是一種動態發展的系統,它的發展既遵循著自身規律,又與社會的發展關系密切。語言內部三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共同促進語言的變革與創新,其中最活躍、最敏銳、最能反映語言發展狀況的,便是詞匯。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媒體的發展日新月異,人們已不再滿足于新詞的創造和傳播,一些新奇的語言表達也是花樣百出,“被相親”、“犀利哥”、“房祖宗”、“很小資”等等“不合常規”的語言表達一出現就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其中“程度副詞+名詞”結構這一持久流行的句式格外引人注目。本文試以中國傳媒大學有聲媒體語言文本語料庫為基礎對典型的“程度副詞+名詞”結構——“很+名詞”進行具體釋例,以期更接近真實的語言本質。
1 “程度副詞+名詞”結構的研究歷程
學界對“程度副詞+名詞”的研究經歷了由否定到討論再到深入的過程。思考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這一結構的“合法性”以及結構的成因上,20世紀60年代的研究主要是單純地討論副詞能否修飾名詞,朱德熙先生(1961)認為副詞不能修飾名詞,直接否定了這一組合。80、90年代,關于這一結構的“合法性”問題的爭論達到了頂峰。90年代以后,越來越多的學者投入到“程度副詞+名詞”結構本身的研究上。其中,程度副詞與名詞組合產生的原因問題,其解釋歸結起來為兩方面原因——社會原因和語言內部原因,是眾多問題的焦點。具有代表性的是邢福義先生在《“很淑女”之類說法語言文化背景的思考》一文中,將副名結構與其使用者的文化背景聯系起來,從語言的外部和內部兩個層面進行了分析,為這一問題的研究拓寬了思路。
“程度副詞+名詞”結構的分析研究雖然取得了不少的理論成就,但總是拘泥于結構主義語言學的范疇,我們是否可以從新的角度出發,用新的方法和理論進行思考?認知語言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更進一步的解釋。
2 “很+名詞”結構在中國傳媒大學文本語料庫中的分布
筆者選取了八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很+名詞”結構:“很淑女”、“很個性”、“很陽光”、“很青春”、“很女人”、“很現代”、“很傳統”、“很小資”,并統計了它們在此語料庫中的出現頻次,考察了2008、2009、2010、2011、2012年的分布,以初步了解“很+名詞”結構近幾年在主流媒體中的使用情況。從統計結果看出:主流媒體(特別是中央電視臺)對于“很+名詞”這一結構的使用普遍較少,雖然這不能代表全部情況,但可說明“很+名詞”結構未作為一個固定的結構確定下來,但在語料庫檢索過程中,可以發現這個結構同時是一個非常能產的結構,它并不局限于幾個特殊的用法,而是有著非常多樣的組合形式。下文將就這一點進行闡釋。
3 轉喻認知模式
這種語言現象的運用其實是認知視角的選擇或改變,是語言交際者主觀意圖的一種認知突顯,是人類轉喻思維的結果。認知語言學認為,人們在認知未知事物的時候,總是力圖從已有的經驗結構去理解和解釋未知的世界,而對于一個復雜的事物而言,其所包含的屬性和特征又是多方面的,如何快速地把握這個事物的精髓呢?人們習慣上往往是從一個主要特征或屬性出發,從而達到認知陌生事物的目的。同時,對于已知的情景或事物,如果從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就會在大腦中形成不同的意向,從而產生不同的表達方式。Lakoff(1987)認為,轉喻是在同一認知域內用用突顯、重要、易感知、易記憶、易辨認的部分替代整體或整體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體替代部分。在轉喻中,載體充當參照點并能激活或提供了解轉喻目標的心理通道。從認知心理上,語言學家把它概括為“凸顯”和“接近”。那么,我們可以將轉喻簡單地理解為:利用已知域和未知域之間的接近和關聯,用凸顯度高的特征和屬性“嫁接”到凸顯度低的特征和屬性,從而達到認知未知域的目的的一種認知思維模式。從本質上來看,轉喻是我們日常思維的一種方式,是形成概念系統的一種認知手段和工具。
4 “很+名詞”結構的轉喻認知機制
轉喻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它的來源域要顯著,且同屬一個認知框架。這是指用A轉喻B時,A、B首先應該在同一認知框架內,并且A要比B顯著。認知框架是人類根據經驗建立的概念與概念之間的各種相對固定關聯的模式。對我們來說,認知框架是我們與外界交互作用的產物。常見的認知框架有容器——內容、整體——部分、施事——動作——受事、事物——性狀、領有者——領有物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事物——性狀這一認知框架。下面,我們通過中國傳媒大學有聲媒體語言文本語料庫中的例句來具體分析:
4.1 很+抽象名詞
(1)就這個歌叫《那個不太冷的冬天》,像這種歌都是很青春,很美。 (2)我也是70后的人,我也覺得我很傳統。 (3)我懂了,他就是一個很個性的孩子。 (4)鳳尾魚是南沙萬頃沙鎮的特色漁產品,它的魚卵很美味。
例(1)中“青春”的詞典義是“指少年、青年人的年齡”,也指“年輕時度過的美好時光”,它帶給人活力、單純、青澀的感覺,這里用“很青春”來轉喻處在青春時光的人的特征。例如,魯莽、單純、幼稚等。通過“青春”二字就激活了我們對于青春的感性印象,不需要通過很多的言語來表達,這樣反而更為貼切。例(2)用“很傳統”來表達我們世代相傳的社會習慣所具有的特點。例如,保守、不新潮等,這里是用“很傳統”來轉喻“對待感情不主動,比較謹慎”的含義,傳統一詞本身具有的性質特點就很明顯。例(3)中的“很個性”表達了說話人對談論對象“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的評價,是利用轉喻思維的結果。例(4)中“美味”本來是指味道鮮美的食物,這里就用抽象的“美味”概念來轉喻美味所具有的“色、香、味”的具體特征,達到了表述的目的。
4.2 很+具體名詞
(1)鄧超:其實我倒覺得閆姐很女人。 (2)他們就是衣香鬢影的,天天過一個很產、很小資,或者是高級社會的生活。(3)這一刀就說我改變一下,現在是男人很娘,嫩模很嫩,前鋒不進球。 (4)這個人很奶油。 (5)大家都說她在電影里表現得很花瓶。 (6)他很驚奇,一般過去都是很貴的買來,比賽以前才很寶貝換上去。
上面的例子前三個是指人的具體名詞,后三個是指物的具體名詞。例(1)用“很女人”來轉喻女人這一社會角色所特有的溫婉、優雅、柔美的氣質,通過“女人”就激活了我們對于這一社會角色的印象,從而在心理上映射出我們所熟知的概念,讓聽話者了解到描述對象溫柔細膩的一面。例(2)中“小資”本為“小資產階級”的簡稱,特指向往西方思想生活,追求內心體驗、物質和精神享受的年輕人。“很小資”就是說過著具有“小資”元素的生活,如浪漫、享受音樂、追求生活品質等。例(3)使用“很娘”來轉喻做事或說話沒有男子漢氣概,性格接近女性化這一特征。這是近兩年在網絡上興起的表達,年輕人運用的較多,這里的“娘”一般認為是古代漢語中對年輕女子的稱呼。例(4)“奶油”在人們的認知概念中是“白色的、又滑又膩”的屬性特征,這里人們可以通過自身體驗來激活對于它顯著特征的認知,從而可以輕易理解這樣的表達。例(5)利用人們對于花瓶的直觀感受來激活它所代表的特征,即“外表美觀、無實用價值”這一特點,與程度副詞語義結合時,更易讓人抽取出其潛在的含義。例(6)中“很寶貝”其實是取人們對于“寶貝”這樣貴重珍奇物品的態度這一語義特征,利用寶貝這一凸顯的概念來轉喻人們對它的態度。這里是指像對待寶貝一樣對待用來訓練的乒乓球。
4.3 很+專有名詞
(1)他這個人很葛朗臺。 (2)同學們都說她的下巴長得很范冰冰。 (3)那男人的模樣,很山東。 (4)他是留過洋的,所以觀念難免很西方。 (5)位在豫西的三門峽,不僅曾經很歷史,如今也正很現代。
以上例句的(1)、 (2)是專有人名; (3)、 (4)為專有地名; (5)為專業術語。例(1)是引用了外國名著中因吝嗇聞名的“葛朗臺”的名字,這樣的人物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征,在人們的認知中很易聯想到他最典型的性格特點。例(2)中的影視明星“范冰冰”以她完美的尖下巴被大家追捧,這一顯著的特征使人們自然地在她與“好看的尖下巴”之間畫了等號,轉喻認知機制就是通過這樣的突顯概念來激活這一認知通道的。例(3)中的“山東”在句子中特指山東人普遍具有的“憨厚深沉、粗獷有力”的形象,用“山東”來轉喻此人的外貌特征,比直接描述的信息量大。例(4)的“很西方”是轉喻擁有西方人開放、前衛、新潮觀點的人。例(5)中歷史是指過去的人和事,是人類活動的連續記載,給人們的印象是很有滄桑感、有歲月印記的、陳舊的事物,這里用“很歷史”來表現當地經濟的不發達以及城市面貌的陳舊,這與“很現代”形成對比。在人們的認知中,歷史和現代帶給人的感覺很形象也很深刻,所以這里的轉喻就很自然。
前面提到過“事物——性狀”是人類最主要的認知框架,由以上所舉的例子也不難看出,這一認知框架同時也是“很+名詞”結構產生的主要認知框架。這種類別的轉喻認知機制是建立在“事物——性狀”的認知框架上的,通過“事物”的突顯來激活認知中對于事物的“性狀”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情況下的“性狀”是“事物”所有特征中最典型的、為人們所熟知的。因此,我們才說這種“很+名詞”結構是多產的。
5 結語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與人類自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探討一種語言現象,決不能脫離人類自身的范疇。認知語言學從人類自身體驗出發,把人們的日常經驗看成是語言使用的基礎,致力于闡釋語言和一般認知能力之間的密切聯系。盡管它在20世紀80、90年代才成型,它的理論也沒有完全系統化,但是它涉及多種學科,順應了語言學的發展潮流,為我們研究語言現象拓寬了思路,使我們多了一種途徑和工具來揭示語言的本質。同時,語料庫語言學立足于大量真實的語言數據,它是基于對這些數據所做的系統而窮盡的觀察和概括而得到的結論,對于我們研究真實文本素材有很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海霞.“程度副詞+名詞”結構的研究[D].河北大學,2007.
[2] 藺璜.副名組合研究述評[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3).
[3] 李雪.概念隱喻、概念轉喻與詞匯研究[J].外語學刊,2012(04).
[4] 劉潔.網絡語言中的語言轉喻機制[J].語言與文學,2008(12).
[5] 邢福義.“很淑女”之類說法語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語言研究,1997(02).
[6] 雷二毛.基于語料庫的“萬一”的搭配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7).
作者簡介:段曉燕(1989—),河南濟源人,上海大學2012級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