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強
摘 要:本文針對當前我國居住區環境設計現狀及特點,對居民行為與居住區環境設計的關系進行了詳細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居民行為;居住環境;設計;關系
居住區環境與人類居住生活物質實體和人類居住生活社會狀況等密不可分,此時人們需要在閑暇時間內得到全身心放松,所以居住環境好壞與優劣等尤為重要。居住區環境內部需要為居民住戶提供安全環境氛圍、舒適環境氛圍和自然環境氛圍以及相關寧靜環境氛圍等,之后在此基礎上充分滿足居民行為需求和居民心理需求等,特殊狀態下人們行為模式往往能夠襯托出人類的基本行為傾向,所以我們在進行居住區環境設計過程中不僅要單純注重建筑本身功能和建筑本身合理性,同時還要時刻關注居民行為,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后續居住區環境設計工作開展與實施。
1 居住區環境居民行為與居住區環境設計關系綜述
(1)居民行為要點分析。應該了解到,人類行為是人類心理的重要反映,同時人類行為目的和人類行為動機的存在也是為了滿足人類心理需求和實際需求。因為人類是居住環境的重要主體,人類心理因素和人類行為因素是具體環境設計過程中的依據與根本。從實際角度而言,居住區居民行為主要分為室內行為和室外行為兩種,可利用人類文化和人類社會行為等對基礎性居住區環境設計進行有效利用。
(2)居民行為特征要點分析。居民行為在居住區環境內部的表現成豐富多樣趨勢,同時具備一定行為隨意性和行為偶然性,但通過數次分析和調查可以得出結論,居民行為表象中,居民日常行為實質上具備相關規律性,以下是詳細介紹:第一,目的性強。目的性強是整體居民行為特征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這類居民群體中的基本方向性也相對較強,居民行為路線一般較為固定且路程距離被預訂為短距離,所以此時的居住區環境設計應遵循這一居民活動特性和居民活動路線,反之則會被抄近路而破壞整個設計以至達不到預期居民區環境設計效果。第二,無目的性。無目的性居民行為特征中,居民具有無目的移動性特點,這類居民主要是指沒有確定目的而隨意進行區域性移動的人群,無目的性居民方向和無目的性居民路線并沒有固定選擇,有時最短行進路線也并不是其最佳之選。需要注意的是,人們基礎性活動時間與交往行為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因為活動時間越長,其自身內部交往行為發生概率就會大大增加,所以延長無目的性隨意移動居民群體的基礎性活動時間就顯得尤為重要,其也是我們在進行環境設計過程中所必須要考慮到的問題之一。
(3)居住區環境與環境設計。廣義而言,居住區環境群體中住宅內部環境才是核心,具體居住區建筑以居住區內環境形式存在,而住宅部分則被原定為基本外部居住環境,我們通常所說的內部環境,其居民擁有此環境的占有權,但是居民外部環境則歸全體居民成員共有。居住區環境設計就是為滿足居民的日常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為居民創造經濟、實用、美觀、合理、舒適、安全的居住環境。環境設計不僅關系到技術,還關系到藝術創造的過程。
2 在尊重居民行為基礎上的居住區環境設計原則綜述
(1)注重實際調研與分析。居住區環境設計質量評估并不是由開發商和相關設計師所決定的,較為正確的做法是,其應由環境使用者居民來進行對應判斷操作和決定操作等,此時環境設計師應該進行充分調研和實際分析,在整合主要調研結果后按照調研信息進行后續居住區環境設計。
(2)對居民區內部居民行為習性等加以重視。居民與居住區環境關系十分密切,但此種關系要求特定人群與特定環境二者聯系起來,在居民區中,居民會進行一些長期活動,活動中必然會出現一些特定活動模式和相關特定居民行為習慣等,居住區環境設計者在進行居住區環境設計過程中應該尊重特定人群行為習慣,之后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的居住區環境設計以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居民需求。
(3)以居民需求為主進行居住區環境設計。居民心理需求主要包括居民心理領域性、居民心理私密性、居民心理個人空間性和環境認知心理效應等,上述居民心理需求決定著最終居住區環境設計模式和環境使用方式等。換個角度而言,居住區環境設計同樣影響著居民心理,二者相輔相成、相互制約,在居住區環境設計過程中應將居民心理需求放在首位,這樣做出的居民區環境設計才能達到居民使用與環境的良性互動。
3 居住區環境設計要點綜述
(1)對空間層次序列進行合理改造。人類心理活動與人類最終行為表現密不可分,居民日常行為活動也會對居住區環境空間造成影響,二者呈動態發展態勢,所以居住區綠地空間環境設計應以當地居民行為心理因素為設計標準。傳統式住宅空間層次序列發展經歷了從公共空間到私密空間的轉變,最為常見的例子即為,四合院的檐廊雖是交通空間,但由于使用人數較少,交通作用并不十分突出,所以成為室內外空間過渡的關鍵和引發交往活動的主要因素。現代居住環境中,人口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傳統水平方向居住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下經濟發展需求,此時需增加居住安全性和室內空間性能,外部環境設計過程中,應該提供一定私密性居住空間,此類空間層次要各不相同,運用此種方法便能有效加強居民之間的交流。寬敞的廣場空間和通透的廣場空間使得居民可以進行自由運動和休閑與激動等,廣場角落、廣場轉角和相關過渡區等需進行細膩處理和精心布置,適時添加坐憩設施,有效利用不同結構的遮陽傘并結合植物綠化進行私密空間創造,此時的私密空間需滿足符合人體尺度和圍合感等要求。只有形成豐富的空間層次,才能使不同的活動主體各得其所。
(2)在環境空間建立時使其具備一定可識別性且建立居民歸屬感。失敗景觀設計和毫無特色的住宅建筑使得居民感受不到環境設計所帶來的魅力和美感以及愜意等,居民只能夠單純借助小區宅樓編號進行具體位置找尋,實際并無歸屬感可言。從實際角度而言,要將重新建立起居民歸屬感與安全感,在環境設計中應從出入口處下功夫,因為出入口位置處具有一定標志性,心理暗示作用極強,居住區居民歸屬感倍增的同時也會使外來者產生警覺性。小區入口設計要具備個性與特點,是空間角色轉換特性盡顯無疑,使居民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主人”地位。在固定地點進行標志性建筑物設立,對入口道路線型、入口道路鋪裝等形成具有溫馨、典雅氣息的居民住在入口,同時可也將其當作居民休息固定停留點,可引發小區居民進行自主交往與活動,居民從進入小區到打開家門,通過個性鮮明的小區出入口、邊界感強烈的庭院出入口、公共性氛圍濃郁的住宅出入口,逐步強化歸屬感,體會到了家在一步步靠近。
4 結束語
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逐漸對居住區環境設計工作重視起來,眾所周知,居住區環境設計工作是整體建筑設計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點操作環節,居住區環境設計是當前我國房產開發熱點和重點,需要注意的是,居住區環境設計和居住區環境建設過程均會存在一定誤區,最為常見的就是人們在設計居住環境時忽略了居住區居民群體行為心理及相應影響等。
參考文獻:
[1] 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6.
[2] 李和平,李浩.城市規劃社會調查方法[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3] 顧姚雙,等.住宅綠地空間設計[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4] 徐磊青,楊公俠.環境心理學[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5] 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