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榮


摘 要: 文章回顧與分析近五年高考文綜歷史地圖試題,總結把握其特點和規律,有針對性地搞好高三歷史教學,提高學生對歷史地圖的分析能力。
關鍵詞: 高考文綜歷史地圖 試題特點 復習對策
歷史地圖試題在近幾年的高考文綜試卷中頻繁出現,不僅題型多樣,考查內容廣泛,而且分值趨高,這應該引起高考復習備考的足夠重視。那么,近年來,高考試卷中的歷史地圖題有何特點,對高三復習備考工作有何啟示呢?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有必要對近幾年的高考文綜試卷中的歷史地圖試題進行必要的回顧與分析。
一、近五年高考文綜歷史地圖試題的回顧與分析
對近五年來的全國高考各類歷史試卷中的歷史地圖試題進行整理、歸類、研究與分析,可以看出高考文綜歷史地圖試題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一)考查的基本形式主要有兩種:有圖考查和無圖考查。
1.有歷史地圖題。即在試題中出現歷史地圖,并通過歷史地圖直接考查考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這種形式較為常見。直接歷史地圖題中的歷史地圖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是命題者直接引用歷史課本或地圖冊中的相關歷史地圖,或依據試題內容對課本中的相關歷史地圖進行有針對性的加工,然后為己所用;二是命題者自己編制與試題相關的歷史地圖,在考查考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同時,也考查對歷史地圖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及運用歷史地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2013年全國高考新課標文綜Ⅰ卷第34題和41題,34題命題者通過四幅不同時期的歐洲局部圖,考查學生對德國歷史發展進程的掌握。該題考查德國政治版圖的演變歷史,考查學生對圖片材料的解讀與分析能力,難度較大。又如2013年安徽省文綜卷20題“圖說歷史”。該題以公元1年,1500年、1600年和1800年四幅西方人眼中的世界變化圖片考查學生準確解讀圖片信息的能力。2013年浙江文綜15題,以秦滅六國示意圖為切入點考查秦滅六國的順序,主要考查讀圖能力和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江蘇卷20題,通過德國1945—1949年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區占領示意圖,考查二戰后國際關系。2013年北京卷13題,該題以《中國古代部分都城分布示意圖》為切入點,考查古代王朝的主要制度和重要事件,解題的關鍵是準確識圖,提取地圖中的信息,弄清圖中四個地點對應的城市分別是長安、開封、北京、杭州,以城市對應朝代和事件,取舍篩選做出準確選擇。
2.無歷史地圖題。即在試題中不直接出現歷史地圖,但是試題本身或答案的確定與歷史地圖關系密切。這種形式不太容易理解,有一定難度。例如,2013年全國高考新課標Ⅱ文綜試卷第26題考查明清時期區域經濟發展情況,這道題本身并沒有出現歷史地圖。考生只有在理解“大庾嶺”這一地理概念的基礎上分清嶺南、嶺北為不同的地理區域及物產的差異,使得長途販運貿易興盛,答案不言自明,從而既考查考生對史料的解讀及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又考查考生的歷史地理知識。2013年天津卷歷史部分第1題,該題考查自古以來對南海諸島的主權問題。題中雖有《島夷志略》文章片段書影圖片,但非地圖。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中的“萬里石塘”這一信息,回憶課本插圖和地圖冊中隱性地理知識,推理得出《島夷志略》的出現不晚于宋元時期。又如2014年全國新課標卷Ⅱ文綜24題,周代的“雅言”最早應起源于現在的哪里?只要學生知道西周的政治中心在鎬京,即今天的陜西西安,答案便可確定。再如天津文綜卷第3題,題中雖無圖參考,只要抓住題干關鍵信息“1500年,歐洲航海家卡布拉爾率遠征隊準備東去印度”,這條航線在當時被葡萄牙控制,再結合課本《葡萄牙殖民擴張圖》,根據葡萄牙殖民擴張的方向主要在亞洲和非洲,正確選項便確定出來。
(二)題型多樣,分值趨大。
高考文綜試卷中出現的歷史地圖題在題型上呈現出明多樣性、多元性。歷史地圖試題曾在歷史高考試卷中的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問答題、解析題中,均出現過。早幾年的全國高考歷史試卷中,歷史地圖題一直以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等題型為主,其主要特征是分值較小,考查內容較單一。近幾年的高考試卷中的歷史地圖題突破了小分值的單選題、多選題及填空題的傳統范圍,出現大分值的歷史地圖問答題及解析題,在整個試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2013年全國新課標Ⅰ文綜卷41題12分,加上單選34題4分,共16分,占歷史學科總分(100分)的16%。北京2014年文綜37題第二問14分,加上單選12題4分,共18分之多,占歷史學科總分(100分)的18%。而安徽2014年文綜歷史地圖試題總分高達20分之多(16題4分,36題1、2問合計16分)占歷史學科總分(100分)的20%。
(三)與課本中歷史地圖關系密切。
絕大多數高考歷史地圖題都與課本中的歷史地圖有密切的聯系,有些歷史地圖題要求考生必須對課本中的歷史地圖熟練掌握才能解答。如2010年北京文綜12題《漢代地方行政示意圖》。2012年安徽文綜15題《元朝行省圖》。2013年全國高考新課標Ⅰ34題《不同時期歐洲局部圖》、北京卷13題《歷代王朝都城示意圖》,2013年浙江文綜15題《秦滅六國示意圖》,江蘇卷20題《被占領的德國1945—1949年》、22題《北伐戰爭前夕中國政治形勢示意圖(1926年)》,安徽卷2014年16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重大歷史事件示意圖》等。
(四)考查全面。
高考試卷中出現過的歷史地圖題對考生的考查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現為:
1.考查考生對課本歷史地圖中所反映的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這種題目常出現在低分值的單選題型中,如2013年浙江文綜卷第15題,通過《秦滅六國示意圖》,考查秦滅六國順序。2014年北京文綜卷第12題,通過《戰國形勢圖》考查先秦諸子作品。
2.從考查的內容看,涉及面非常廣泛。有政治方面的,如2011年北京文綜卷39題,2013年福建文綜41C,2014年安徽文綜16題,山東文綜16題、48題;有經濟方面的,如2009年全國文綜Ⅰ卷37題,2011年全國課標卷25題、32題,浙江文綜13題,2014年北京文綜27題;有思想文化方面的,如2010年上海單科35題,2014年北京文綜卷12題,安徽文綜36題;有軍事戰爭方面的,如2010年江蘇文綜6題,安徽文綜16題,2011年安徽文綜16題,2012年重慶文綜17題,2014年全國大綱卷22題等。endprint
3.考查考生運用歷史地圖基本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2011年北京文綜卷第39題,根據1934-1936年革命根據地范圍變化解答其分布范圍變化的特點。2014年安徽文綜卷第16題,題目給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重大歷史事件四幅示意圖,要求考生根據圖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對歷史進程排序。這類試題既考查了考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考生運用歷史地圖基本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考查考生通過歷史地圖進行思維分析的能力,即通過閱讀歷史地圖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的能力。例如,2009年全國文綜Ⅰ第37題,通過《三角貿易示意圖》,要求考生說明分析三角貿易興起的歷史背景和影響。2011年北京文綜卷39題根據1934-1936年革命根據地分布范圍變化示意圖描述其分布范圍變化的特點。2014年山東文綜48題根據二戰后不同時期德國局勢示意圖分析二戰后德國問題的成因及影響。
二、文綜高考歷史地圖試題的復習與對策
針對近五年全國高考歷史試卷中的歷史地圖題試題所反映出的這些特點,那么歷史教師應當怎樣對學生,特別是高三學生進行歷史地圖方面有針對性的教學呢?
(一)結合地理學科相關知識,教育和培養學生學會識讀地圖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1.認識地圖——教會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識圖常識和方法:方位判斷、河流走向依據、戰爭示意、首都表示、物產指示、工業部門標識、地形地勢、箭頭所指和識別、圖文顏色識別、圖文知識等,看地圖名稱、看圖例、看圖中具有鮮明特征和標志性的事物、事件、地名等,明確地圖反映的對象的時空信息,做到圖文結合。
2.提取地圖中重要的、關鍵的信息,關聯對應的歷史知識,做到圖本結合。
3.依據題目要求,運用所學的和已儲備的歷史及文化知識,對地圖進行闡釋,做到圖題結合。
(二)以圖釋義,明確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及所涉及的地區,以此作為學生學好歷史地圖知識的基礎。
如中國古史上的與歷朝歷代的疆域四至相關的地理概念—秦朝至漢朝疆域東到海、唐朝疆域東到大海、清朝疆域東到太平洋;與春秋戰國相關的諸侯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秦漢時期的西南夷、百越;絲綢之路及與其相關的西域、樓蘭古國、蔥嶺;與唐代相關的安西四鎮、渤海都督府;與元朝相關的嶺北行省、遼陽行省、宣政院轄地;與鄭和相關的西洋、南洋等;中國近代史上的香港、香港島;租界、租借地、“勢力范圍”、使館界;華北事變涉及的“華北五省”;土地革命時期的“蘇區”,敵后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區等;世界史中涉及的重要地區及其范圍,如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歐洲、歐洲大陸、中歐、西歐與東歐;北美、中美洲、拉丁美洲、南美洲;中亞、中東、遠東等。這些歷史地理概念只有借助歷史地圖才能講清,學生才能弄明白,區分清楚,從而為學好歷史掃清障礙。
(三)據史讀圖,把教材文字敘述中涉及的地理概念及空間分布的知識內容落實到地圖上,準確地再認再現其空間位置。
比如教學秦朝、西漢、唐朝、清朝等朝代的疆域范圍時,可利用課本和地圖冊中的這幾個朝代的疆域圖,靜態觀圖可了解這幾個王朝疆域的四至、行政區劃及轄區范圍,動態即比較聯系著看,這幾個朝代的疆域四至的拓展變化,從而認識我國領土疆域的發展演變。利用分布圖(如《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主要企業分布示意圖》、《1966—1976年主要建設成就示意圖》等)明確重要經濟成就的地理分布;利用形勢圖(如《三國鼎立形勢圖》、《1927—1936年國共十年對峙形勢示意圖》、《三大戰役示意圖》等)明確當時的政治格局或軍事態勢等。
(四)據圖說史,根據地圖復述教材、材料內容,借此檢查和鞏固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加深和強化記憶,活化歷史知識。
1.根據地圖,按照歷史概念的結構要素全面回顧教材內容。如:以《秦統一六國圖》和《秦朝疆域圖》為例,復述秦朝是如何滅六國統一全國的?
思路指導:①統一的條件:客觀條件:從經濟、政治、民心、思想文化等層面分析。
主觀因素:秦朝自身的優勢——地理、政治、領導、政策。
②統一的過程:政局統一:滅六國一統天下→疆域、民族統一:北擊匈奴筑長城,南征越族設郡縣→制度統一→創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縣制。
③統一的意義:三有利—國家、民族、社會;擴大;推動。
2.綜合地圖,把歷史知識系統化。結合高三歷史學習對知識系統化的要求,對涉及地圖知識的內容進行系統歸納、總結,形成有關地圖知識的體系,并融入高三主體知識體系,以形成立體的、完整的知識結構,為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做好知識準備。如對中國古代史歷史地圖知識的歸納可按歷史地理的方法歸納為政治、軍事、經濟、民族、對外關系、文化等幾大方面,各大方面又可按知識類別、時間、空間等原則分為更詳細的分支等。如利用《西周分封諸侯圖》、《秦朝疆域圖》、《西漢初期形勢圖》、《元朝行省圖》等可對中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作一系統總結:先秦:分封制;秦朝后:郡縣制;漢初:郡國并行制;元明清:行省制。
3.據圖分析,以圖啟發思維、培養各種能力。如把《春秋戰國形勢圖》和《秦朝疆域圖》對比分析,就會明白秦朝在疆域管理與開發、地方管理、民族管轄管理、地區管理與開發等方面與先秦的不同,也會清楚秦朝對我國歷史的貢獻。又如把《元朝漕運圖》與《隋朝的運河圖》做對比,據圖落實兩個時期運河的起迄點、中心、路線、貫穿的河流等,比較二者的異同,明白經濟重心已從北方轉移到南方;把握兩者的聯系,明白為什么元朝修鑿運河引發的社會矛盾比隋朝小。
4.以圖釋文,以圖直接敘史。即利用地圖,對教材文字內容進行詮釋和說明。例如,意大利既是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又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卻為什么沒有率先進行新航路開辟、發生資產階級革命并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仔細分析《新航路的開辟》、《宗教改革后的新舊教并立》等圖,就可以發現地圖中暗含的歷史信息:新航路開辟后,意大利失去商路和貿易的中心地位,不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16世紀意大利沒有發生宗教改革,未能突破天主教的精神獨裁;國家長期處于分裂割據的狀態,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所以意大利坐失良機,喪失機遇。將它放在15世紀前后的歷史背景中進行分析,可以得出意大利資本主義未能持續發展的原因:政治方面,封建割據;經濟方面,未能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思想方面,未能突破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的束縛。endprint
5.以圖補文,以圖充實文字。歷史地圖蘊含著豐富的隱性知識,它是課文內容的必要補充。比如,中國古代史上北京不同時期的名稱,教材文字敘述中均無交代,但在《春秋戰國形勢圖》(薊)、《秦朝疆域圖》(漁陽)、《隋朝疆域圖》(涿郡)、《唐朝疆域圖》(幽州)、《五代十國后期形勢圖》(南京府或幽州)、《遼、北宋、西夏、金形勢圖》(中都、南京或燕京)、《元朝疆域》(中都后改為大都)、《明朝疆域圖》(京師后改為北京)、《清朝疆域圖》(北京、北平)中均有明確標示。對前后有關聯的地圖加以比較,必然會對隱性知識的理解起到強化作用。如將《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主要企業分布示意圖》與《鴉片戰爭形勢圖》、《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圖》做一比較,就可以概括出近代企業的分布特點: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的沿海、沿江的京津、上海、廣州等城市,且多為兩次鴉片戰爭后開辟的通商口岸,自然經濟解體較早,勞動力充足,這就從自然和社會的角度明晰了近代企業的重要成因。如根據《民國初年民族工業分布示意圖》分析民國初年,民族工業的發展為何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區?這就要從沿海沿江地區經濟基礎、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聯系、交通、資源等方面分析。
(五)在學習涉及歷史地圖知識的內容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圖文知識的相互結合,并進行識讀、解析、闡釋地圖方法的指導。
如教學與抗日戰爭相關的內容:敵后抗日根據地、平型關大捷、正面戰場中的四次會戰、臺兒莊大捷、百團大戰等,教材在提到這些內容時有的有圖有敘述、有的無敘述無圖無說明,教師就要借助《敵后抗日根據地示意圖》、《百團大戰形勢示意圖》等圖進行講述,讓學生把這些知識的時空概念建立起來。又如我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政治中心——都城的布局與分布的特點,可利用漢、唐長安、宋東京、元大都、明北京城的平面示意圖和這幾個朝代的疆域圖,引導學生史圖結合,達成共識:都城空間分布位置自西向東、自北向南、自南向北的轉移;都城的平面布局體現皇權至上、等級森嚴、階級對立等特點。又如中國古代內外交通及貿易交流的發展,可結合隋唐大運河、元朝漕運、海運及西漢絲綢之路、唐朝、宋朝對外交通路線圖、明朝鄭和下西洋圖等地圖,闡釋其發展特點。
(六)結合地理的有關知識,注重對歷史教學中涉及的重點地區相關知識的歸納、落實。
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在一些重要地區發生過很多影響歷史發展進程的重大事件,明確這些地區的地理位置及歷史變革對學生形成對歷史發展情況的整體把握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注意和現實緊密聯系的熱點地區相關的地圖,如東北地區、臺灣地區、西藏問題、中東問題、巴以問題、科索沃問題等。
(七)注重對地圖知識間的變化、聯系及相關基礎知識的對照與整合,充分挖掘其中隱含的歷史知識,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綜合圖文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高考常考易被考生忽視的知識死角。因此,在歷史復習中,我們必須關注隱性知識,全面掌握歷史知識。以臺灣問題為例,根據歷史地圖我們就可以掌握以下隱性知識:三國時期叫夷洲;隋朝時期臺灣被稱為“流求”;元朝隸屬澎湖巡檢司管轄;明朝時期臺灣被稱為“琉球”,1642年被荷蘭殖民者從西班牙手中奪取盤踞占領,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收復臺灣;清朝派施瑯入臺重新統一臺灣,1683年在臺灣設府,1885年正式設臺灣行省,并任命在抗法戰爭中有功的福建巡撫劉銘傳為臺灣首任巡撫。鴉片戰爭中的英軍在戰爭的第二階段曾經侵略臺灣,中國軍民在雞籠(今基隆)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根據《天津條約》臺灣的“淡水”、“臺灣(今臺南)”成為被迫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在臺灣人民反日割臺斗爭中,臺灣軍民在新竹、大甲溪、八卦山、嘉義、臺南等地抗擊日軍侵略,日本在侵略臺灣本島的同時還侵占澎湖列島,憑借1895年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日本帝國主義割占臺灣及澎湖列島,臺灣從此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開始了長達50年的日據時期。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又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復習備考中關于元朝時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歸屬問題,美國疆域問題,國際重大政治、經濟組織的形成與發展等,都可通過課本及地圖冊提供的歷史地圖進行跨學科綜合復習。
(八)綜合分析相關歷史地圖,探究歷史規律。
歷史學科具有自己的特色——時間性。一幅歷史地圖反映的只是某一時期的歷史現象的空間狀態,這就要求我們時空結合,把不同時期的同類地圖的綜合分析,探究歷史發展變化的規律。歷史地圖綜合題作為歷史學科內綜合和跨學科綜合的重要載體,更受到高考命題者的青睞。因此,在復習過程中我們還要綜合分析相關歷史地圖,探究歷史規律。對相關多幅歷史地圖的綜合分析,要注重分析歷史地圖反映的歷史現象空間狀態的發展變化趨勢,并分析其原因和影響。如對于中國古代疆域圖的綜合分析,應該把主題放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上,著重分析疆域的變化,都城的變遷,地方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行政區劃的演變等,強調民族團結、交流、融合,中國歷史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對于中國古代經濟形勢圖,主題則是經濟重心的南移,先進生產技術的拓展,民族的交流等。另外,我們也要重視歷史地圖的橫向比較,就是同一時期不同空間的比較。可以是同一時期東西方國家的對比,也可以是同一時期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域的比較。
總之,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歷史地圖題已經突破單一考查歷史基礎知識的局限,成為考查歷史學科內綜合能力和文綜跨學科綜合能力的重要載體。高考歷史地圖題,運用歷史地圖創設問題情景的命題形式,充滿平和、關愛之情,幫助考生回憶聯想,體現命題的人文關懷;題面圖文并茂,勃勃生氣;考生借助歷史地圖創設的情境,思接千載,遙視萬里,回答問題相對輕松活潑。她代表著高考歷史命題改革的發展趨勢,有明顯的導向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提高對歷史地圖的分析能力,正確分析把握歷史地圖,不僅適應高考的需要,而且符合素質教育的時代要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