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洪濤
摘 要:從全國及欠發達地區雅安市老齡化現狀著手,分析當前老齡事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其體現在老齡事業基礎薄弱,保障體系不健全,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社區服務功能不足,養老服務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養老服務項目、水平及醫護專業人員素質亟待提高。需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強科學規劃,加大政策扶持,加大專業人員培養,探索醫養結合,發展老年醫療、護理產業;大力發展民辦養老產業,豐富組織形式與運行模式;規范養老服務管理,加強行業監管,從而逐步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關鍵詞:養老事業 產業 發展 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7(b)-0198-03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也是發展中人口大國崛起過程中人口老齡化問題最嚴峻的國家,而“未富先老”已成為我國越來越突出的問題。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藍皮書指出,我國人口老齡化將加速發展,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將每年增長100萬人,預計到2020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7%;而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總數將超過4億。面對我國社會老齡化發展的迅猛勢頭和嚴峻挑戰,黨的十八大作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的戰略部署,養老問題已成為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關注、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民生問題。而隨著社會轉型、產業調整和經濟的轉軌,養老觀念、方式的轉變也成為必然,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空間日益擴大,社會養老事業與產業協調發展必將成為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戰略選擇。
1 雅安市老齡事業發展現狀
1.1 人口老齡化現狀
雅安地處四川西部屬經濟欠發達地區,是一個人口小市,資源大市,經濟欠發達市。雅安市早在1997年就開始邁入老齡社會行列,近年來,雅安市老年人口仍持續增長,據2012、2013年數據統計顯示,全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市人口總數的16.12%、18.5%。從近十年發展趨勢分析,雅安老齡化程度高于全國全省水平,而且老齡化將逐步加重。預計在2025年前,全市60歲及以上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1/4以上,而在2035年前,全市60歲及以上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1/3以上。近十年來,雅安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為現代型,總體看,雅安人口率先進入一個“三低”時期,已形成了“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的現代型人口再生產類型,且先于全省完成轉變。雅安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面臨老齡化的壓力和挑戰也將越來越大。
1.2 養老服務機構現狀
由于雅安社會經濟欠發達,養老服務發展緩慢,養老機構主要是以國有為主的單一格局,民辦養老機構起步晚,基礎差。從數量上看,雅安市養老機構大多數分布在農村,主要為農村敬老院。截至2013年2月,全市共有各類養老機構42個,其中農村敬老院30個、公辦社會福利院11個,合計床位3622張,“民辦民營”養老機構只有1個,床位60張。由于“4·20”蘆山強烈地震造成全市38個養老機構不同程度受損,使養老服務的提供受到了影響。目前雅安每百名老人擁有床位1.3張,按照省上“十二五”時期每百名老人擁有床位3張的目標,全市老人需養老床位8484張,缺口達4802張。
由于受財力、物力、人力資源的限制,不同養老機構之間的基礎設施存在較大差異,全市公辦城市福利院建設不足,民辦養老機構發展滯后,總體不能滿足雅安市不斷增長的社會養老服務需求。社會福利院基礎設施較齊全、環境優美、管理規范,老年人對國有養老機構信任度比較高,入住率較高,有些社會福利院出現供不應求、預約及排號入住的現象,如市社會福利院“一床難求”,目前至少有100多人等候入住。但農村敬老院,主要是為“五保戶”提供日常的生活供養和照料,各方面的條件都較差,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資金短缺、院舍陳舊、設施簡陋、醫護缺乏等方面的原因,入住對象精神慰藉、保健康復、文化娛樂等方面嚴重缺乏,普遍存在著入住率低、床位長期閑置、資源浪費的現象。
1.3 養老機構工作人員現狀
雅安市養老機構總體呈現出工作人員數量少、城鄉養老機構工作人員素質差別較大的主要特點。目前,全市公辦養老機構的管理服務人員與集中供養對象之比為1∶6,遠高于省三星級(最高等級)敬老院1∶10的標準。據統計,截至2013年2月,全市41個公辦養老機構共有管理服務人員409人,其中在編165人,臨聘244人,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員占41.8%。在編人員多為鄉鎮機構改革分流安置人員,臨聘人員多為“4050”人員。管理服務隊伍整體文化素質、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較低,現有在編管理服務人員大部分無養老職業資格證書,臨聘人員也只能從事清潔衛生等后勤工作,同時這部分人員流動性相對較大,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管理能力、醫護水平相對較低,為老年人提供心理護理、精神慰藉等服務難以開展。
2 當前老齡事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保障體系不健全,老齡事業基礎薄弱
快速發展的老齡化進程與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相交織。從全國范圍來看,現階段的養老保障水平較低,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對老齡事業投入嚴重不足,老齡產業起步晚,一些地方對老齡工作重視不夠,機構人員力量薄弱,推動老齡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尚不健全?,F有養老制度基本上還是“補缺型”的框架,主要保障“三無”和困難老人的基本生存,服務面相對狹窄,尚未形成系統化的、惠及全體老年人的服務體系。而當更多的養老服務機構進入養老產業之后,養老機構的管理以及服務標準亟待規范,行業的監管作用亟待加強。
2.2 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社區服務功能不足
家庭養老中無微不至的照顧、時刻體現的親情給予老年人的精神寄托是社會養老無法替代的,長期以來,中國社會最主要的養老模式是家庭式養老,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家庭規模的縮小和結構變化,中國全面迎來“421家庭”時代,城市“空巢家庭”越來越多,城鄉“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比例接近50%;與此同時,中青年人緊張快捷的生活節奏和越來越重的工作壓力,客觀上造成家庭成員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更多更好地照料老年人,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弱化是不可回避的現實。隨著社會工作的加快發展,社區照顧模式作為社區工作的一種專業方法正逐步得到推行,但我國社區建設尚不成熟,社區基礎設施不完備,社區機構功能發揮不足,客觀上造成社區養老服務功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endprint